北陸山海傳一章——富山縣富山市

正如俗話所說,生離死別兩茫茫,都市雪山遙相望,都市和雪山這兩個詞給人的感覺終歸是比較遙遠的(也是不用硬造出一個俗話),但日本攝影師Takafumi Nishida的富山市系列照片卻讓兩者在超長焦鏡頭的壓縮下呈現出了超現實的相濡以沫感(那是個什麼感?)……所以當能夠再次踏上日本的土地時,富山縣就毫不意外地成為了此次的目的地之一(還蠻意外的)。另一個選擇富山縣的原因,就是種草很久的雪之大谷今年將會持續到6月25日,雖然今年6月的氣溫明顯比往年高,總感覺雪之大谷很可能已經是萎成了雪之小米(?),但是至少還有一線希望能在准夏日一睹雪山尊容現場表演進行一個吃冰防暑降溫的動作,也不妨是一個值得期待的行程(到底在期待什麼)。

富山市雖然是富山縣的縣府所在地,也是北陸新幹線的停靠大站之一,但是給人的感覺並不繁華,走出富山站不久就開始黑燈瞎火鬼見歡了(?)。富山市區的旅遊景點算不上豐富,除了立山的雪之大谷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了。立山景區的全稱叫做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欸?為什麼是阿爾卑斯山脈?這裡再來複習一下(敲黑板),十九世紀末,英國傳教士、登山家Walter Weston在日本傳教期間遊歷了日本諸多山脈,然後發現中部地區的山脈和歐洲的阿爾卑斯山脈非常像,於是就以日本阿爾卑斯山脈為名出書介紹了這幾座山脈,也就是縱跨富山、新潟、岐阜、長野四縣的北阿爾卑斯山脈——飛驒(tuó)山脈,縱跨長野、岐阜、愛知三縣的中阿爾卑斯山脈——木曾山脈,以及縱跨長野、山梨、靜岡三縣的南阿爾卑斯山脈——赤石山脈,這三塊區域也分別由中部山嶽國立公園、中央阿爾卑斯國定公園以及南阿爾卑斯國立公園進行管理(以國立公園為標準,但由都道府縣而非國家直接管理的公園稱為國定公園)。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就是屬於中部山嶽國立公園的交通設施,由富山縣立山黑部貫光和長野縣關電隧道電氣巴士聯合運營,主要就是遊覽北阿爾卑斯山脈的立山連峰和黑部峽谷。呼,複習完畢,這節課就上到這裡,下課拉屎!(?)

雖然立山的西麓屬於富山市境內,但其實從富山站過去也要先搭乘半小時的電車(電鐵富山站就在JR富山站南口附近),之後想要走完整個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的話,就要交替換乘地面纜車、巴士、隧道無軌電車、‌空中索道等多種交通工具,感覺在玩一種很新的蘿蔔蹲遊戲,尤其是隧道無軌電車,是日本唯一仍在運營的無軌電車(就是上海那種有天線的巴士)。儘管每一段交通工具都能帶來一種全新的體驗,但事實上卻因為換乘過多導致行程被切成彷彿羊屎蛋那樣的一段一段,換乘時間也十分嚴苛,所以建議就是留一整天的時間才能玩得比較愜意。當然,立山之行的重點就是雪之大谷所在的室堂站了。搭乘巴士上山的時候有一個細節,就是車載電視會卡點播放對應的景點視頻和介紹,乘客可以自己從窗外對照欣賞,相比導遊講解省時省力又很直觀。隨著海拔逐漸升高,沿路從山谷懸崖逐漸變為層巒疊嶂的一個個山頭,眼前也逐漸開始出現了點點的白色。當巴士駛過終點附近的雪之大谷,兩側的雪山已經連成了片,在彷彿異域雪山風光的映襯之下,雪之大谷——由挖掘機挖出積雪道路而留下的兩側雪牆——反而也沒有那麼亮眼了。

走出海拔2450米的室堂站,一陣冷風掃落一身雞皮疙瘩,瞬間有一種雷鳥上身的錯覺,啊對了,雷鳥的中文名為岩雷鳥日本亞種,是分布在日本阿爾卑斯山脈的日本特有亞種,還是日本國家天然紀念物,也是瀕危物種(不要隨地上課)……話說回來,儘管六月已經可以說是初夏,但山上10度的空氣還真的會隨時讓人倒吸一口冷氣,不過好在艷陽高照,至少讓那些短袖上陣的遊客稍微顯得沒有那麼傻bee(斜眼)。雖然周遭都是白色的雪頂,但當人真正走近雪之大谷的時候還是能夠感受到雪牆的壓迫感,也可能是因為被髒兮兮的雪牆震撼到了。由於今年整體氣溫確實太高,8米的雪牆比往年最高時的20米矮了超過一半,只能靠著冰凍厚度苦苦支撐著遊客的瞻仰,少了新雪的洗刷,表面自然越來越臟,看了一會兒就讓人想落荒而逃(也不至於)。另外,逛完雪之大谷後不要忘了去另一邊的御廚池(みくりが池)轉一轉,至今還記得瞥見御廚池全貌時的廣闊視野和澎湃心跳,有點像之前去鹿兒島縣霧島市看大浪池的感覺,果然這種高山火山湖總是那麼美得讓人想戀愛!冰雪的加持更讓湖面和冰面相接處呈現出一種極地的藍,再多看兩眼就會忍不住跳進去跟御廚君纏綿悱惻起來(誰?)……

由於時間原因,這次的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行程只到大觀峰為止就折返了。在大觀峰站海拔2316米的觀景台可以遠眺一下立山連峰和日本最高水壩和最大拱形壩黑部水壩攔截而成、蓄水量近兩億噸的黑部湖以及湖上的遊船,有一種在看微縮景觀的感覺。要不是天氣太熱,這裡還會有雪之口袋和雪之隧道兩個積雪景觀可以打卡,如果時間充裕,可以繼續往東,去黑部湖和黑部水壩區域再返回。

好了,今天的行程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啦,明天會去高岡市看著名的晴雨海岸!


電鐵富山站到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的路線示意圖,點擊查看大圖(更新至2025年度)。從左到右分別是電車、地面纜車、高原巴士、隧道巴士、‌空中索道、地面纜車、徒步、隧道巴士、巴士(2023年時室堂到大觀峰那一段還是隧道無軌電車,但在2024年官宣結束其長達29年的服役期,終止運營。這也意味著無軌電車徹底退出日本公共交通的歷史舞台)


電鐵富山站到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的班車及換乘時間表(更新至2025年度)。點擊查看大圖或下載,最新版可以前往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官網查看


富山電鐵站到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的票價區間圖(更新至2025年度)。點擊查看大圖或下載,最新版可以前往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官網查看,可以在網頁下方直接打開PDF文件,單程看橫軸,往返看豎軸,紅色為小學生價格,購買往返票會有折扣;也可以在網頁中點選擇指定的出發站和到達站再點檢索查看票價


從電鐵富山站搭乘富山地方鐵道14760形電車前往立山站


這列電車又被稱為「立山あーとれいん(立山藝術列車)」,車廂里經常會布置有繪畫展或攝影展,這次就是攝影展


從富山站到立山站沿線除了鄉村山間美景之外,還可以看到很多古早又有地方特色的看板


列車進入立山區域之後,滿眼都是看不盡的綠色


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的第一程是從立山站搭地面纜車到美女平站,纜車斜度很大,但大家都不捨得坐著,看得津津有味


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的第二程是從美女平站搭乘巴士到室堂站,隨著海拔攀升,兩邊開始出現了很多白色


從海拔2450米的室堂站出來,已經幾乎是滿眼的白色了


雖然今年的雪之大谷應該是歷年最低,但還是很值得一看的


六月里穿著短袖玩雪對於南方人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特別的人生體驗吧


室堂站另一側的御廚池,雪山環抱下波瀾不驚的火山湖和冰面形成了一種異常靜謐的冷峻美


大觀峰站海拔2316米的觀景台,下方就是黑部湖了


立山黑部阿爾卑斯山脈路線的第三程,從室堂站搭乘隧道無軌電車到大觀峰站,這也是日本唯一現存在營的無軌電車

家族細語影像

因為錯過了平遙放映,當看到BISFF北京國際短片聯展上海站的排片中有《當我望向你的時候(Will You Look at Me)》,毫不猶豫立馬預約了票。來看看這部紀錄短片這兩年來斬獲的獎項吧——2022年戛納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酷兒金棕櫚短片獎、墨爾本國際電影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紀錄短片獎、萊比錫紀錄片電影節(Leipzig DOK Festival)國際紀錄短片獎、聖迭戈亞洲電影節(San Diego Asian Film Festival)國際紀錄短片獎、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獎、波哥大短片電影節(Bogota Short film Festival)最佳紀錄短片獎、代森扎諾電影節(Desenzano Film Festival)最佳短片獎、紐約紀錄片節(DOC NYC)特別推薦獎、Concorto電影節年輕評審團特別推薦獎、卡斯特羅維拉里電影節(Castrovillari Film Festival)最佳剪輯獎,2023年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最佳非虛構短片評審團獎、克萊蒙·費朗國際短片電影節(Clermont-Ferrand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學生評審團特別推薦獎、Millenium電影節青年視覺獎、棕櫚泉國際短片電影節(Palm Springs International ShortFest)最佳紀錄短片獎……

去年第一次看完的時候,我曾經寫下了如下的影評:《當我望向你的時候》更像是兩代人價值觀衝撞的碎片。也許在這個故事裡,樹立的媽媽,作為「傳宗接代」觀念的受害者,才是最痛苦的人。如果她知道自己的孩子未來不能傳宗接代,那她還會選擇生孩子嗎?這無疑是一個無解的悖論。這也是為什麼,媽媽會在最後那一段令人心碎的對話中,認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怪自己生出了一個「怪物」。雖然影片採用的音畫分離的方式,但在影像片段和平淡的陳述中不難發現,樹立始終試圖追尋父母的身影,探索他們的過往。當我望向你的時候,你會回望我嗎?中英文呼應的標題精準地為整部影片打下了基調。樹立說,他很希望媽媽能夠看看他。他太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可了。誰不渴望呢?但媽媽的回答卻很讓人心碎。他多麼希望媽媽能夠接納他,能夠因為他的開心而開心。但在一陣陣痛哭聲中,他發現也許自己的媽媽才是更需要被接納的一方。

即便已經看過一次,但再一次看到樹立渴望記錄父母的畫面,又想到片名和最後的爭吵,我在BISFF現場還是不禁淚如雨下。雖然我已經站在牆角盡量剋制不要影響旁人觀影,但抽泣聲卻根本控制不住,甚至不得不用襯衣捂住嘴巴,結果還是動靜大到連隔了兩排坐中間的女生都傳來了紙巾。影片結束之後,作為純度極高的I人,我在連線QA環節竟然舉手上了台,問了關於片名中英文呼應以及概念和素材先後關係的問題……嘛,畢竟是千載難逢的同框時刻。具體的QA內容移步BISFF官網報道


圖片來自BISFF官方

晉中北補完計劃番外篇——何氏宗祠

這次的山西之行還完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支線任務,那就是回到籍貫所在地,山西靈石。

這個在戶口簿上的地方,一直很遙遠,很陌生,但似乎又和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次在逛王家大院的時候,無意間聽到靈石四大姓氏里就有何姓,於是就查到了附近集廣村的何氏宗祠,竟然只有兩公里,於是就順道繞了過去。

到了何氏宗祠,但是卻找不到開門的管理員,門口乘涼的大爺說剛剛還看見了,讓我等等。於是,我在這個從未踏足的故鄉逗留了半小時,四處打探爺爺曾經的足跡,卻沒有人回應。直到正準備離開時,我素昧謀面的堂姑從巷子里聞訊趕來。堂姑跟我反覆核對了爺爺爸爸的名字,激動地拉著我的手一直不放,一個勁兒用方言說著「自家人啊自家人啊」。這時候,何氏宗祠門口的大爺們紛紛站起身來,一改剛剛冷漠的態度,瞬間熱絡了起來。

堂姑把我拉進家裡,翻箱倒櫃給我看了爺爺的照片,講了很多以前家裡的故事。雖然因為口音太重,我六成都沒聽懂,但我能感受到堂姑溢於言表的開心和激動。帶我進入何氏宗祠的一路上,堂姑見人就向他們介紹我,而大家也都開心地跟我打招呼。一瞬間,我有一種從來就屬於這裡的錯覺。

最後,我婉拒了堂姑讓我住下的邀請,準備離開。臨走前,堂姑的侄子,也就是我的表哥也趕來了,還尷尬地笑說自己剛乾完農活,沒有來得及換衣服。我們就像許久不見的親人一樣擁抱揮手道別,即便我們都不知道會不會還有下一次再見。

離開集廣村,我心中的悸動一直持續了好幾天。這一次尋根之旅讓我著實感受到了血緣關係所帶來的奇妙羈絆——這是一種超乎尋常甚至有些失真的熱情。它並非基於人與人的關係,而僅僅是血脈。雖然我更嚮往人與人的良好互動,但,這就是所謂的血濃於水嗎?和堂姑的交談中,大家都在開懷大笑,不過即便我們只認識半小時,她還是提到了結婚生子,傳宗接代。這,也是所謂的血濃於水嗎?

我不知道。但我很開心,我也很激動。就讓這段奇遇留在記憶中吧。


何氏宗祠


素昧謀面的堂姑和我

1 2 3 4 5 6 7 8 9 10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