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北補完計劃三章——晉中

一、平遙古城(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

晉南是山西古建最為密集的區域,從晉中開始,古建數量就明顯增多,包括元代以前的古建,但是比較分散,分別是平遙縣四處,壽陽縣一處,昔陽縣一處,太谷區三處。因為這次住在平遙古城,所以主要還是以平遙縣的古建為主。

平遙縣元代以前的古建分別是現存五代的鎮國寺萬佛殿(963年,北漢天會七年),現存金代的慈祥寺麓台塔(1123-1137年,金天會年間)和大雄寶殿(1194年,金明昌五年)和,以及平遙古城內現存金代的平遙文廟大成殿(1163年,金大定三年),不過其中慈相寺暫不對遊客開放。另外,平遙古城本身還和鎮國寺以及雙林寺一同被打包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先來說說外圍的兩座寺廟吧。鎮國寺應該算是晉中最重要的古建了,一方面萬佛殿為現存五代建築,是晉中北地區唯一的現存五代建築,另一方面,它也是平遙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去檢票處與山門(天王殿)之間的廣場,鎮國寺整體不算大,走過幽暗的山門之後,映入眼帘的正是最重磅的萬佛殿。雖然相比忻州的唐代古建來說不算什麼,但是萬佛殿的五代雕塑卻堪稱一絕,尤其是釋迦牟尼的背光花飾絢爛繁複,那是跨越千年的古老雕刻技藝依然在散發神秘而又精湛的魅力。

雙林寺雖然現存建築已是明代之後了,但之所以能和鎮國寺一同作為古城外廟宇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主要是其殿堂級別的明代彩塑和懸塑。這也讓雙林寺成為了此次晉中北之行最與眾不同,令人亮眼的一座寺廟。不像其他古建,參觀者更多的會去看最古老的殿宇,走馬觀花,進入雙林寺,猶如進入一座彩塑博物館,每一個殿宇里都堆滿了琳琅滿目的彩塑,主題形式各不相同,尤其是懸塑,更是堪稱晉中北一絕。光線從格窗中灑進幽暗陰涼的殿宇內部,視覺感官慢慢地放大,每一尊佛像開始映入眼帘,一尊一尊,一排排,熱烈地在視網膜上迸射著前所未見的斑斕,這些上身前傾臨空的各路神明神采飛揚,姿態各異,鋒芒畢露地鋪滿四壁,就連褪色的表皮和殘缺的四肢也抵擋不住那蹣跚過歲月長河卻依然呼之欲出的盎然生機。

那兩天正是柳絮飄揚的日子,走在雙林寺的院落里,白色的柳絮如雪花一般隨風漫天飛絮,遮天蔽日地模糊了現在和歷史的界限,那些栩栩如生的彩塑似乎也開始活動起了身子,或是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或者張開雙臂翩翩起舞。淹沒在時光長廊里的那個午後,無論何時回想起來都如此令人陶醉。

平遙古城世界遺產的最後一部分,自然是古城本身,這也是此次山西之行最熱門的景區。入住的是城內步行街外的冀家大院「晉泰生」,起初還略有一絲冷清,但一進入步行街,各種旅行團紛至沓來,此起彼伏的嘈雜呼喊迅速將人從歷史拉回到喧囂的現實中去。平遙古城中唯一的元代之前古建就是平遙文廟大成殿,它同時也是國內現存最早的文廟類建築。除了文廟之外,古城中其他建築均為明清建築,整體來說保存較為完好。由於當時山西以鏢局和票號出名,因此古城內的建築也大多以這鏢局和票號原址為主。套票涵蓋的20個景點都可以一看,除了其中「日升昌」作為全國第一家票號掛了個「全國首個」的名號,其餘建築內容其實大同小異。晚上跟風看了《又見平遙》,對於看過幾次沉浸式話劇的人來說,這個戲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王崴、程池、吳軍三人創作的配樂真的很不錯,最後那首左權民歌《桃花紅杏花白》更是好聽又洗腦……


雙林寺,世界文化遺產,圖為雙林寺千佛殿內的五百多尊菩薩懸塑


雙林寺釋迦殿釋迦牟尼背光的龍頭懸塑


雙林寺千佛殿和菩薩殿外牆壁畫,均為明代原物(1461年,明天順五年),風化嚴重


鎮國寺,世界文化遺產。鎮國寺萬佛殿,現存木構為五代遺構(963年,北漢天會七年),圖為萬佛殿前檐拱眼壁畫局部,估計為明代或之後繪製


鎮國寺山門(天王殿)和後面的萬佛殿匾額


平遙文廟大成殿,現存木構為金代遺構(1163年,金大定三年),全國現存最早的文廟祭祀性木構建築


平遙文廟明倫堂南望大成殿北牆。龍門牌坊後的「魁」字為宋代文天祥筆墨,清代臨摹上壁


平遙古城客棧,冀家大院「晉泰生」,典型的兩進院的窯洞四合院


平遙古城「華北第一鏢局博物館」,全面展示了鏢局歷史文化


平遙古城「日升昌」,全國第一家票號

二、王家大院和張壁古堡

最後的王家大院和張壁古堡其實都不太能算古建吧,王家大院和類似的大院建築群多為明清開始興起,而張壁古堡的地道有隋代說,宋代說和明代說,具體哪個年代還未有定論。不過作為山西古民居的代表風貌,兩個地方都可以一去。在選擇大院類景點的時候在王家大院和喬家大院猶豫了很久,不過看了實景之後還是選擇了王家,畢竟這裡規模比較大。總的來說,大院類的景點主要就是看結構、布局以及石雕、磚雕和木雕等雕刻藝術,和平遙古城一樣,都很容易審美疲勞。至於張壁古堡,主要看點就是看個地道和空王行祠大殿下的兩尊明代琉璃碑,此外其他和普通古村落也沒有太大區別。

雖然此次晉中北之行的前面幾天整天都在看古建,但是相比之下,平遙古城、王家大院和張壁古堡卻更讓我審美疲勞。可能是這類古民居大多都是富家大院,在布局和裝飾上都追求「我很大,我有錢」的奢華和氣派,反倒是很多元代之前的古建,即便蘊藏著更長時間的歷練,吸收了更多的日月精華,卻始終靜謐地居於一角,往往無人問津。去四處尋找這些古建,感受咬合了千年的木頭散發出的陳香,就能體會到充滿發掘寶藏的樂趣和震撼人心的感動,這也許就是古建的魅力吧。


王家大院靜升文廟的「鯉魚躍龍門」雙面鏤空石雕


王家大院敦厚宅「鯉魚躍龍門」望柱


王家大院敦厚宅斗拱處的木雕掛落


王家大院屋上常見的石雕樣式


王家大院桂馨書院,後方是「四龍捧壽」照壁牆


王家大院從西座「紅門堡」堡門處一望整個西座


張壁古堡地道,建造年代有隋代說,宋代說和明代說,目前尚未由定論

三、尾聲

因為天氣的原因,最後兩天的太原下起了雪,呂梁和陽泉的兩個景點不得不再次取消。兩次山西之行都因為不可抗力中斷,也確實有些詭異。不過,晉中北的重要古建基本上也算是看完了,也許,下次會有機會繼續補完晉中北,也可能開始探索晉南,畢竟,晉南的古建數量甚至超過了晉中北。期待下次的山西之旅吧!

晉中北補完計劃二章——朔州和忻州

一、崇福寺

朔州市元代之前的古建僅有三處,除了上次去過的應縣木塔和凈土寺之外,就是市區的崇福寺了,上一次的山西之行因為搞錯地點而錯過,這次又因為周一關門而跑了兩趟才最終踏進山門。崇福寺主要看兩座現存的金代殿宇,觀音殿(1115-1234年,具體年代待考)和彌陀殿(1143年,金皇統叄年),其中彌陀殿的匾額、塑像、壁畫、雕花門窗和脊飾琉璃都是金代原物,被譽為「金代五絕」,其中匾額更是全國現存最大的金代匾額。

寺院整體不算很大,但是彌陀殿的雕花門窗卻迷人雙目,褪色的紅漆不知是何年何月修補而上,如同時光的年輪一層一層剝落,難以窺見的縫隙,隱藏著數百年前尚未腐朽的基因,散發著歷久彌新的沉香,彷彿靜止了時間,靜止了風。


崇福寺觀音殿,現存木構為金代遺構(1115-1234年,具體年代待考),殿內存有明代彩塑


崇福寺彌陀殿,現存木構為金代遺構(1143年,金皇統叄年),殿內存有金代壁畫和金代彩塑,該匾額為全國現存最大的金代匾額


崇福寺彌陀殿隔扇門花紋,金代原物


崇福寺彌陀殿正脊鴟吻,金代原物


崇福寺正脊脊飾和脊剎,均為金代原物

二、延慶寺和南禪寺

忻州市是山西之行的重點城市,尤其是五台縣,國寶級的南禪寺和佛光寺都在這裡。五台縣現存元代之前的古建共有三處,包括金代的延慶寺大殿(1115-1234年,具體年代待考)和佛光寺文殊殿(1137年,金天會十五年),唐代的佛光寺東大殿(857年,唐大中十一年)和南禪寺大殿(782年,唐建中三年),其中延慶寺和南禪寺相距較近。

根據網友最近的遊記,延慶寺並不歡迎訪客,但是進門之後,管理員只是拿出表格登記了一下就放行了。延慶寺佔地較大,鮮有參天綠樹,除去空地和新修的殿宇,現存的古建只有大殿,且不得入內。大殿木構為金代遺構,檐柱柱頭上還有清代添配的獸頭,在此行中並不多見。

南禪寺大殿是全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儘管佔地不大,保存得也不算完好,甚至佛像文物在當代都數度被盜,但撲面而來的唐風氣息卻沒有削減半分。安靜地踱步期間,感觀沉浸在蔓延的古樸芬芳之中並得以迅速放大,日光蒸騰著皮膚,也蒸騰著大殿的每一寸木構,散發出難以捕捉的香氣。

寺內比想像中局促很多,前院是一排民居建築,能看到洗曬的生活痕迹,門前種了些花花草草,幾隻狗慵懶地躺在地面,它們是否也能感受到時光的流逝?


延慶寺大殿,現存木構為金代遺構(1115-1234年,具體年代待考)


南禪寺門口的文保碑,落款也是很有年代感了……


南禪寺大殿,現存木構為唐代遺構(782年,唐建中三年),斗拱上能看得見歲月的痕迹


打卡南禪寺大殿全景

三、佛光寺

佛光寺值得專門單拎出來,只因它過於別緻和宏偉。山門處樹影爬滿高牆,涼風習習,邁入山門就是一塊開闊的平台,左邊就是金代遺構文殊殿。放眼望去,中軸線上並沒有堆疊的殿宇,而是滿眼綠樹參天,畫風別緻,漫步其間,心曠神怡。第二層平台的主殿米勒閣毀於唐代滅佛運動(845年,唐會昌五年),如今是作為管理用房的民居。繼續沿中軸線進入門洞,橫亘在眼前的是一段十分陡峭的台階,據稱超過60度,拾級而上就可以到達第三層平台。隨著不斷登高,在視野中逐漸出現的東大殿開始展露全貌,竟感受到了一種排山倒海而來的氣魄,面闊三十四米,最高處有十三米,斗拱碩大,出檐深遠,這座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構「中國第一國寶」就像穿越時空而來的BDO龐然巨物橫亘在眼前,氣勢恢宏到彷彿能感受到能量氣流從殿宇內噴薄而出,沁透心脾。

轉了一圈,近距離貼近這座古老的殿宇,依然能感受到心臟急促的跳動,這是一種撞見歷史的悸動,不由自主加快的脈拍。南側的祖師塔更是北齊原物,是整座寺廟現存最古老的構建。唐代滅法運動時,始建於北魏的佛光寺所有木構都毀於一旦,熊熊火光之中佛法殿堂灰飛煙滅,只有祖師塔和周邊幾座墓塔倖存下來,熬過了歷史的腥風血雨,傷痕纍纍卻依然屹立。如今,這座磚塔也成為全國現存最早的祖師塔實例。


佛光寺東大殿,現存木構為唐代遺構(857年,唐大中十一年),殿內木構、壁畫、書法和雕塑被稱為「唐代四絕」,圖為唐代原匾額和明代題字「佛光真容禪寺」


佛光寺東大殿正面斗拱,唐代原物


佛光寺東大殿殿前經幢,須彌座底,唐代原物


佛光寺祖師塔,現存塔身為北齊遺構(550-577年,具體年代待考)


佛光寺山門內的開闊平台和唐代經幢(877年,唐乾符四年),後方的二層及三層平台被樹蔭擋了個嚴嚴實實,倒顯得有些神秘

四、原平普濟橋

最後來個不一樣的換換口味,看看橋。作為原平唯一的元代之前古建(1203年,金泰和三年),普濟橋可以說存在得毫無痕迹,沿著鄉郊村頭的小路走幾步就能看見,要不是路面分成車輦道和人行道,幾乎和道路融為一體。雖然作為古建過於荒涼,但是作為一座橋樑,普濟橋的風光卻意外的好,兩側是幾顆巨大的楊柳,遠處喬木茂密,田野廣袤,很難看到現代化的建築。雖然普濟橋在歷代均有重修,但是金代橋體依舊堅固地躺在靜謐時光中聆風聽雨,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腳步,不知道上千年來的自然風景有著如何的變遷,但古橋美景的風光依然讓人很想多駐足一會兒。


普濟橋橋拱處的雕刻


普濟橋橋面依然能夠看到車輦道和人行道的分隔


普濟橋全景打卡

五、尾聲

忻州市其餘幾處元代之前古建整體較為分散,去了幾處要麼禁止入內,要麼可以遠觀但不得進入殿宇,整體處於未開放參觀的狀態,所以並沒有走完全部,不過看過佛光寺和南禪寺也就足矣。總的來說,忻州的兩天行程只有心潮澎湃可以形容,尤其是親眼看到1000多年前的木構依然屹立在眼前時候的那種時光的壓迫感,你能看見時光的痕迹,也能感受到新鮮的空氣,也許物是人非的極致,就是人與古建的相遇吧。晉中北補完計劃的最後一站將去往晉中,繼續感受山西古建的魅力。

晉中北補完計劃一章——大同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沒想到去年十月那次晉中北逃亡之旅這麼快就迎來了補完計劃,當然這也說明了山西對於本人莫名的吸引力。但是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四月底的一場雨雪再次讓晉中北之旅戛然而止,不過,這都是後話了,至少這一次旅程總算是給大同、朔州、忻州和晉中這四地畫上了幾近圓滿的句號。

一、序

那麼首先來補完大同吧,上一次的大同去了恆山懸空寺和雲岡石窟(詳情見此),這一次補完了市區的華嚴寺、善化寺和九龍壁,渾源縣的永安寺、圓覺寺、以及雲州區的土林。

雖然山西是現存古建大省,但同時也是仿古建築遍地開花的強省,因此搞清楚始建和現存的區別是很有必要的。大同古城牆雖然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但現在能看到的城牆就是一個誕生於21世紀的全新仿古建築,沒有特地遊覽的必要。大同古城內元代以前的古建只有兩處,華嚴寺和善化寺,所以時間不充裕的話,去這兩處足矣。

以防歷史知識儲備掉線,再確認一遍古建歷史斷代順序,大致可以分為兩漢、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之後就是元明清了。如果是看古建,以現存元代之前為優先。目前山西現存元代及之前的古建數量位居全國之首,「在山西現存的28027處古建築文物之中,宋遼金之前的木構建築約佔全國的75%,元代的木構建築約佔全國的80%。中國僅存的4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則全部位於山西」(來源:《誰是中國古建第一大省?》,作者:星球研究所)。

二、華嚴寺

華嚴寺現存元代之前的古建有兩棟,遼代的薄伽教藏殿(1038年,遼重熙七年)和金代的大雄寶殿(1140-1144年,金天眷三年至皇統四年)。兩棟古建的木構為遼金原物,其中薄伽教藏殿內還存有遼代斗八藻井、壁藏樓閣和遼代彩塑;大雄寶殿內(外)存有金代鴟吻、明代木雕和泥塑、清代壁畫等。不得不說,華嚴寺的大雄寶殿雖然放在山西古建中年代並不算特別久遠,但卻以面闊九間的面積傲居全國現存金代木構建築之首,壓迫感甚至超過這次補完計劃中的國寶佛光寺東大殿。蒼勁的斗拱和出檐彷彿定格了時間,突兀地直插進背景的藍天白雲之中,在光影中構建著獨特的幾何造型,燕雀徘徊其上,如布朗運動般規則又隨機的白點綴滿了紅牆,粉飾單一的色彩,彷彿世代雕琢的藝術品,似乎永沒有結束的那一天。除了伽教藏殿和大雄寶殿之外,華嚴寺其餘殿宇均為當代仿古建築,可以登高的華嚴寶塔也不必攀爬,否則不但往被迫下繞一個千佛地宮,還要隨著擁擠的人潮上下台階,塔上也並沒有多少特別的風景,不如節省時間去下一個景點。另外,華嚴寺還有官方推出的線上全景遊覽,包括了薄伽教藏殿和大雄寶殿,(點此在線過癮)。


華嚴寺大雄寶殿匾額,殿內有大量明清壁畫和彩塑


華嚴寺薄伽教藏殿匾額,殿內還有多尊遼代彩塑


華嚴寺大雄寶殿北端鴟吻,金代原物


華嚴寺現代新建的山門,打卡

三、善化寺

相比華嚴寺,善化寺整體規模要小很多,但古建更多,元代之前的古建有4棟,遼代的大雄寶殿(916-1125年,具體年代待考)、金代的天王殿(1143年,金皇統三年)、三聖殿(1143年,金皇統三年)和普賢閣(1154年,金貞元二年)。4棟古建木構均為遼金原物,其中大雄寶殿內(外)還存有遼金塑像、明代鐘鼓樓及牌坊、清代壁畫;三聖殿內存有金代泥塑;天王殿內存有明代彩塑。


善化寺的文保碑和石獅子,光影很不錯


善化寺三聖殿鴟吻,現代復原的,主要是為了拍桃花……


善化寺天王殿即山門,殿內遺有明代四尊天王像彩塑,打卡

四、九龍壁

看完這兩處古建,大同古城內剩下的幾處古建也都是元代之後的了,比如元代的關帝廟大殿、明代的鼓樓和九龍壁。鑒於九龍壁是全國現存最早最大的琉璃照壁(1392年-1396年,明洪武二十五年至洪武二十九年),所以看完華嚴寺和善化寺之後,還是去刷了九龍壁。要問它有何德何能位居全國之最,也許走到跟前就能知道答案,超過四十五米的長度,金碧輝煌、氣勢雄渾,靠廣角鏡頭都很難把整個照壁攝入其中。不過這座九龍壁也算是命運多舛,原本作為代王府的照壁,在代王府毀於戰火之後獨自屹立了數百年,結果1954年因城市建設需要硬生生原狀向南挪動了28米,拆卸拼裝過程還出現拼裝錯誤的糗事……


九龍壁正面局部,可以看見明顯的修補痕迹,九龍均為四爪,為明代流行樣式


九龍壁正面下方的須彌座雕刻也十分精美,圖中兩層分別為走獸和行龍,下面還有一層花卉

五、圓覺寺和永安寺

除了大同古城之外,這次還補完了渾源縣兩座比上次的懸空寺更值得一看的古建,其中一座是圓覺寺。圓覺寺的看點就是它的磚塔,又稱釋迦舍利塔,是寺內唯一的金代遺構(1158年,金正隆三年),除此之外,剎桿頂端鐵制的風候鳥也是全國唯一一座尚存且仍在指示風向的風侯儀實物。渾源縣另外一座古建是永安寺。永安寺並不算特別古老的建築,寺內現存最古老的建築僅有元代的傳法正宗殿(1315年,元延佑二年),但是這座殿宇的看點還蠻多的,一個是其內牆上以十大明王為代表的明代水陸壁畫,算是晉中北地區上乘水平;另一個就是其外正壁稍間上,住持月溪和尚與1342年(元至正二年)所題的牆書「莊嚴」二字。最後,永安寺還有一個非常值得誇讚的地方,雖然和其他寺廟一樣,內部大多不允許拍照,但是永安寺特意將傳法正宗殿的壁畫拓印出來,在相對明亮的配殿展示以供拍照,可以說滿足了無腦相機黨的剛需。渾源縣還有一處元代之前的古建大雲寺大雄寶殿(1161年,金大定元年),因為不讓進去,所以只在門口徘徊了一下,悻悻離開。


圓覺寺磚塔,剎桿頂端的就是全國唯一在用的鐵制風候鳥


圓覺寺磚塔塔身局部


永安寺傳法正宗殿內的十大明王壁畫,此為拓印版本


永安寺傳法正宗殿外牆書「莊嚴」中的「嚴」字

六、大同土林

說實話,看了一天的古建已經有些噁心膩味,最後一站還是換換口味比較好,畢竟接下來這麼多天還有更多古建等著我們,於是選擇了地質景觀——大同土林作為第一天的收尾。土林屬於粘土砂石等鬆散堆積物,在乾燥氣候環境中,受季節性雨水的淋蝕、沖刷而成。這樣的地貌多見於我國西南,包括雲南、四川和西藏等,而大同土林是目前唯一位於華北的大規模土林地貌景觀。說實話,這個景區比我想像得大了很多,可能是因為網上圖片不多,還以為就三四個土堆,拍個照打個卡就好,結果發現土林風貌也並不是只有幾處,而是規模成片,景區里還有一大片人工湖,前前後後饒了一圈,花了一個多小時直到太陽下山才打道回府,成為了這次大同補完計劃中耗時最久的一站(倒也不必)。


大同土林局部


很有黃土高原的風貌了


大同圖林的標誌性區域,就在這裡蹦一蹦吧

七、尾聲

這樣一來,大同絕大部分元代以前的古建都打卡完畢,除了兩座遼代古塔,丘靈縣的覺山寺磚塔和雲岡區的禪房寺塔,畢竟兩座寺院古建都只剩一座塔,專程過去有點趕,尤其是禪房寺還在山頂,所以就沒有特地再跑一趟。剩下的時間,開始往南推進,開啟朔州和忻州的古建補完計劃。敬請期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