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陸山海傳四章——石川縣能登半島

這次去北陸,有一個尤其想去的地方,那就是能登半島。但是很奇怪,我已經完全想不起來到底是什麼時候植入的這個想法,搜了很多小時候玩過的遊戲和看過的動漫作品,似乎都沒有找到以能登半島為舞台的,甚至在做攻略之前,我都不知道能登半島在北陸……但既然有了這個念頭,又到了北陸,那就順便把能登半島周遊一圈吧。

能登半島位於北陸的北方,行政區劃絕大部分屬於石川縣,由近到遠可以分為口能登(羽咋市、羽咋郡下屬寶達志水町和志賀町),中能登(七尾市、鹿島郡下屬中能登町)和奧能登(輪島市、珠洲市、鳳珠郡下屬穴水町及能登町)三個區域,共四市五町,全部屬於能登半島國定公園(該公園另外還涵蓋富山縣的高岡市和冰見市)。由於是先確定的地方,再規劃的景點,所以做攻略的時候才發現整個能登半島景點非常多。最重要的一個,就是考慮到其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農林魚法及土地利用、里山裡海孕育的多樣生物資源、環境優美的里山風光、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術、歷史悠久的農耕文化及祭禮和對於里山裡海的保護活動,能登半島除寶達志水町之外的四市四町在2011年以「能登的里山裡海」為名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位等同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因此也被稱為「世界農業遺產」或「世界農業文化遺產」),這也是日本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下文中的「能登的里山裡海」均指此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能登的里山裡海」涉及到的景觀非常多,而且很散,如果算上農耕文化及祭禮的話可能還需要橫跨很多時間,所以基本上一次是看不完的。哪怕是只挑景觀來看,坐電車玩上一兩天也會很特種兵。但是在行程安排上,能登半島只有一天,所以咬咬牙決定包車前往,而且景點也是壓縮再壓縮,最終確定了六個站點,涵蓋了「能登的里山裡海」里的多個傳統技藝和自然景觀。

第一站位於羽咋郡志賀町,這裡大約29公里的海岸線構成了一個名為「能登金剛」的景區,主要以受波蝕作用形成的陡峭懸崖和奇岩怪石為名,據說可以媲美朝鮮半島著名景區金剛山而得名。能登金剛的核心景點是「嚴門」,一個受波蝕作用形成的天然洞穴,只是入口比想像中更加蕭條。遊船售票處和餐飲觀光為主的綜合大樓早已荒無人煙,像末世影片里一樣只留下殘敗不堪的招牌和植物斑駁的牆面。走到海面可以近距離看到嚴門,然後也可以拾階而上俯瞰一下海岸線。風景確實不錯,但也並沒有什麼必須要來的理由,感覺類似的海岸無論是日本還是國內都一抓一大把。


「能登金剛」的風光很普通,但是淺灘的海水真的很漂亮


幾乎沒有雜質的青綠色海水可以清晰看見下方的礁石和水生植物

第二景點就是被譽為「日本三大朝市」之一的「輪島朝市」(另外兩個是千葉縣勝浦市的「勝浦朝市」和岐阜縣高山市的「宮川朝市」)。不知道是因為抵達時已經10點多了還是跟疫情有關,輪島朝市儘管名氣很大,道路也很長,但人氣卻沒有預料中的旺,之前去過高山的宮川朝市,雖然長度可能沒輪島的長,但就是感覺十分熱鬧,攤子一個接一個,熙熙攘攘的。走在輪島朝市的路上,兩邊的攤子並沒有很多,店主比遊客多,而一些沿街店鋪也都已經閉店,只是一個比較大的兩層土特產店裡看到了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烏泱泱的遊客大軍,另外,這裡還有一間永井豪紀念館,但是因為沒看過他的漫畫,所以就沒進去了……輪島朝市的產品主要是當地的海鮮製品、農副產品和以草鞋及漆器為代表的工藝品為主,其中被稱為「輪島塗」的漆器工藝品尤為著名。輪島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室町時代(約14世紀到16世紀),特點是色彩厚重、工藝複雜,一件往往需要兩年制坯和六個月的上漆過程,於1977年的時候還被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財。在輪島朝市快速轉了一圈,最後只買了幾雙輪島塗的筷子當伴手禮,打算離開的時候看到了路邊一個老阿姨正在賣手工編織的迷你草鞋飾品,還蠻可愛的,也買了一些。


抵達輪島朝市的時間還算早,但是遊客稀稀拉拉,跟想像中的「日本三大朝市」相去甚遠

第三個景點算是此行比較熱門的景點——「白米千枚田」,這也是「能登的里山裡海」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農業景觀,同時也是國之名勝。雖然梯田在國內並不罕見,而且論規模的話,這一片梯田跟國內也沒啥可比性,但由於地形原因,這裡的山坡梯田毗鄰大海,構成了海邊的梯田風光,還是蠻有特色的。整個景點不大,即便要走到海邊,逛一圈也就半小時到一小時之間吧,如果只是在邊上拍拍照,半小時也足矣。景點邊上就是道之驛,裡面有餐飲區域和特產以紀念品銷售區域,因為時間已過正午,於是就決定在這裡用餐。這裡主打的食物包括就地取材的各種梯田米飯糰(棚田米おにぎり),輪島河豚拉麵(輪島フグらうめん,澆頭是河豚肉片的拉麵,據說輪島是全日本河豚捕獲量第一的地方,所以輪島河豚還是蠻有名的),能登海藻拉麵(のと海藻うどん),栗殼饅頭冰淇淋(えがらまんじゅうソフト,所謂栗殼饅頭就是紅豆糯米餅外面沾上了經梔子果染色的粗糙糯米粒,看著有點像板栗的外殼,日文本來叫いが,經過發音演變之後變成了現在的讀音)。最後點了河豚拉麵和栗殼饅頭冰淇淋,都還不錯!


位於「千枚田口袋公園自駕服務區(道の駅千枚田ポケットパーク)」附近的「白米千枚田」還蠻熱鬧的,遊客們可以一直沿著梯田走到海邊,也可以在服務區買點紀念品吃個午飯


不過說實話,這種體量和規模的梯田放在我們國內真的是不值一提,但是體驗是真的很舒適

到達下一個景點之間,一路沿著國之名勝「曾曾木海岸(曽々木海岸)」行駛,看到了海邊瀑布「垂水瀑布(垂水の滝)」,還在超冷門的景點福之穴(福ヶ穴)拍了照,感覺撿到了便宜。


在網上刷到的景點,司機原本以為無法通行,結果發現根本不算一個景點,也就是海邊遂道旁的一個洞穴而已,本身沒有什麼可看的,但是這樣的照片還是值得一拍的

第四站與其說是景點,倒不如說是來體驗日本特色非遺傳統技術——揚濱式製鹽法。據遺址考證,這種古老的製鹽技藝可以追溯到八世紀,並在十六世紀留下了明確的文字記載。揚濱式製鹽法首先將海水潑灑到沙子鋪成的鹽田中,隨後一邊翻動沙土一邊通過日晒風乾在沙土上得到海鹽結晶,再將這些附著海鹽結晶的砂土鏟進被稱為「垂舟」的木箱中,之後在木箱中倒入海水,瀝出鹽度更濃的滷水,最後將高濃度的滷水倒入釜中煮沸,經過反覆煮沸、過濾之後最終製成食鹽。目前,全日本只有能登半島的石川縣珠洲市傳承了這種揚濱式製鹽法,而祖祖輩輩至今依然在經營的家族企業則只剩下當地的「揚濱鹽田角花家」一家了(五代目角花豐和他的兒子)。2008年,「能登揚濱式製鹽技術」被列入日本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後作為重要組成部分被列入「能登的里山裡海」。


這次體驗「能登揚濱式製鹽技術」的地方選在了角花家附近的「珠洲鹽田村自駕服務區(道の駅すず塩田村)」,這裡可以購買到一些紀念品和特色小吃


服務區里還設有鹽綜合資料館「揚浜館(揚濱館)」,室內部分是食鹽製作相關的展覽陳列,室外部分可以看到揚濱式製鹽法的相關器材和場地


運氣還不錯,當天正好也有工作人員正在資料館的鹽田製鹽,如果遊客想要體驗也可以提前預約


正準備離開的時候,發現一個日本小哥與工作人員聊了幾句,被邀請進鹽田體驗了,於是本i人也鼓起勇氣詢問了一下,工作人員也欣然答應,於是有了這一幕……

第五個景點是自然景觀——「見附島」,因為形似軍艦,所以也被稱為「軍艦島」。見附島獨特的造型外加頭頂上那一撮由全緣冬青和紅楠組成的森林群落構成了能登半島的標誌性景觀,屬於來到能登半島必須打卡的地方。雖然也是屬於遠觀打卡的景點,但是整個觀景平台是一片巨大的草坪,落落點綴著松木,無論有多少遊客總能找到一個沒有人的角度。海邊還有一段石頭步道,落潮的時候可以走到島邊上近距離觀賞。附近四公里左右還有一個景點「戀路海岸」,司機師傅說時間還早,於是非讓我們在那兒玩了十幾分鐘。也是一個植被茂盛的小島,以及一個海上鳥居,拍照確實不錯,就是那天太熱了,實在是曬不動了,拍了幾張趕緊跑回車裡吹空調了。


見附島應該算是這一次能登環島旅途中第一個滿分推薦的自然景點,雖然怎麼看都覺得不像軍艦反而像是誰頂了一頭綠油油的頭髮……


見附島算是能登半島的代表景點,遊客不少,但好在大家都只能遠觀,拍照也不會有遮擋問題,偶爾有三兩遊客沿著步道走近小島,但其實還是遠看更美


戀路海岸本來並不在計劃之內,但剛好路過,司機就建議可以順便拍兩張。下車之後才發現這海中鳥居還是蠻美的


美是美,但實在是太小了,真的只是看一眼就可以走的那種……

最後一個景點是鳳珠郡下屬穴水町的「ボラ待ちやぐら」,勉強翻譯成「捕鯔櫓」,ボラ是一種洄遊魚類——鯔魚,待ち就是等待,やぐら漢字是櫓,在日本可以指木材搭成的構築物。在江戶時代,能登半島的漁民會在鯔魚洄遊的季節在海面上搭建這樣的木架子,然後坐在木架子上觀察魚群,再用投擲漁網的方式進行捕撈。在鼎盛時期,穴水町有超過40座這樣的木架子。天文學家帕西瓦爾·羅威爾(Percival Lowell)在日本遊歷時,曾將這種木架描述為「怪鳥大鵬的巢穴」(It looked like the skeleton of some antediluvian wigwam which a prehistoric roc had subsequently chosen for a nest.——《Noto》,1891)。不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日本整體漁業的衰落,使用這種方式捕魚的漁民也逐漸減少。1996年秋季,穴水町最後一座捕鯔櫓也被廢棄,這項傳統的捕撈方式也隨之消逝。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重視,一些地區開始著手復興這項傳統捕撈技藝。2012年秋季,穴水町啟動了捕鯔櫓復興項目。當地漁民們共同努力,重建了捕鯔櫓,並恢復了這種傳統的捕撈方式。現在,捕鯔櫓也成為了「能登的里山裡海」中的一個文化景觀。


在鳳珠郡的幾個海岸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捕鯔櫓,還是很有特色的


鏡頭拉近才發現上面坐了一個假人,有一絲詭異……假鬼假怪(亂用)

從穴水町回來也已經傍晚五點多了,從早上八點出發已經過去了九個小時,司機小哥越田裕太桑也跟我聊了一路,畢竟我是他第一個中國乘客。一路上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但主要是他問我答,結果發現他日本去的地方還沒我多。中午吃飯的時候發現一直沒吃,好奇問了一下,結果他說吃了東西就犯困,所以為了開車安全就等行程結束之後再吃,感覺也是蠻不容易的,畢竟一口氣開了300多公里,雖然在鹽田村買鹽汽水的時候給他帶了一瓶。抵達酒店,互相感謝道別,提醒他趕緊去吃飯吧。總的來說,能登半島的風景和我想像中的有一些不同,更加樸素和荒蕪一些,但也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尤其是體驗到了製鹽,還是很滿足的。明天,石川大本營金澤見了!

北陸山海傳三章——富山縣南礪市五箇山(+岐阜縣白川鄉補完)

在富山縣的最後一天,去了世界遺產五箇山。欸,說起這個五箇山,就不得不提起之前曾經去過的白川鄉了,因為這兩個地方是捆綁申遺的,完整的名字叫「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合掌構造村落」,主打一個看合掌屋。雖然兩個地區同屬於一處世界遺產,但其實相隔較遠,其中白川鄉作為交通樞紐,往往是南邊岐阜縣遊客的終點站,很少有人會再轉車去五箇山,而北邊富山縣的遊客往往也會直接坐到終點站白川鄉下車遊玩,所以導致五箇山雖然和白川鄉地位相同但是實際待遇卻有雲泥之別,一個天天翻牌夜夜笙歌,一個門可羅雀蛛網塵封。但畢竟這次是富山縣的深度游,所以就臨幸一把五箇山吧,順便把上次漏掉的白川鄉三小屋刷完。更多關於白川鄉的內容可以直接看岐阜縣的這一篇日誌

「五箇山」名字的來源根據文獻記載是因為該地區有赤尾谷、上梨谷、下梨谷、小谷、利賀谷五個山谷,所以就叫「五箇山」。「哇,藤原老哥你看那邊有五個山谷耶!」「真的耶!那就把這裡叫做『五個山』吧!」「哇,『五個山』這個名字也太巧妙了吧,快來跟我滾床單……」(?)對沒錯,「箇」就是「個」的異體字,「五箇山」就是「五個山」,日本古人取名字就是這麼平鋪直敘。目前,五箇山位於富山縣南礪市,其中有兩個合掌構造村落,一個叫「相倉集落」,另一個叫「菅沼集落」。去往五箇山的交通除了跟團之外,就只有公交車和自駕兩個選擇,從富山縣高岡市出發搭乘「世界遺產巴士」到相倉大約一個多小時,相倉到菅沼十幾分鐘,菅沼再到終點——白川鄉荻町集落半個小時多一點。全程從高岡市出發到達白川鄉的用時比從岐阜縣高山市出發要少一些,不過巴士每天班次不多(每日五次往返),間隔時間也較長,如果想要三個集落都去的話,規劃路線的時候要充分考慮換乘和回程時間。

如果觀賞價值考慮,其實三個集落都值得一去,畢竟都是世界遺產的劃定範圍,也都是日本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不過三個集落也各有自己的特色。如一開始所說,相比白川鄉,五箇山的兩個集落無論是大小規模、商業化程度還是遊客人數都顯得有些寒磣,但是也有一種沒出淤泥有點染的原始韻味(什麼意思)。相倉集落相比菅沼又熱門一些,整體空間也更廣闊一些,除了民家之外,也有一些神社、寺廟、學堂等古迹,風格更多樣一些,不過可惜的是集落內可以看到一些桀驁不羈不想再待在合掌屋裡的村民們自建的新派民房,審美差了點,看著有些硌眼。菅沼集落更小更集中一些,東西兩片通過一個隧道相連,東邊聚集了一圈比較小的民家,雖然十分鐘就能走完,但環境著實洗眼。每家民房不但保留了合掌屋的原始風貌,還各自打理了門前小花園,繁花似錦流水潺潺,其間幾家小店開門迎客,微風輕拂風鈴陣陣,可以說是這幾個集落里最漂亮的一片區域了。西側就相對更原始一些,大型的合掌屋散落在山坡各處,四處野草叢生不見人煙,自然也沒有商鋪,在河邊還能看見已經廢棄的古代渡河工具「籠渡(籠の渡し)」。如果像我一樣想在一天之內刷完全部的世界遺產三個集落,那麼五箇山的兩個集落都各安排一小時足以,簡單拍拍照逛逛小店也還是來得及的。


從高岡市往返五箇山(以及白川鄉)的世界遺產巴士時刻表(更新至2025年度),點擊可看大圖或下載。最新版也可以前往加越能巴士官網查看


這就是相倉集落最古老的合掌屋「三郎(舊岩本家)」,建於江戶時代後期


菅沼集落比相倉集落更小一些,也沒什麼遊客,但景緻更緊湊


菅沼集落賣店前的竹帘子


賣點裡買的一些當地特色手工藝品


這就是菅沼集落殘存的渡河工具「籠の渡し(籠渡)」模型,當時人們就是坐在這個籠子里用來代替橋樑往返兩岸

最後一站,二刷白川鄉,帶著補完三小屋的任務。雖然是白川鄉的地標,但是三小屋距離核心景區還是有些距離(從村南口的明善寺往南還要再走十分鐘,想要地圖的可以到白川鄉官網下載),主要是一路驕陽似火,走過明善寺之後也就完全沒有任何其他景點了,純粹的一個路的走。雖然用時不長,但在高溫的debuff加持下,無數次懷疑起導航是不是進入了戲弄模式,好在所有的汗水都在看到三小屋本人的時候化作了bling bling的萬丈光芒(?)……另外,在經歷了五箇山的凋敝之後,白川鄉熱鬧得彷彿走進了異世界,各色人種堆疊在道路上,調戲路邊戴斗笠的柴犬需要排隊,吃飯更是等到地老天荒,生動地詮釋了什麼叫「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路上甚至還遇到了一個養老院的旅行團,一隊志工有序地推著一個個輪椅,輪椅上躺著嘴巴微張眼神渙散幾縷頭毛在風中凌亂的老人家,嘴裡嗯嗯啊啊著不知道是在說景色真美還是我要回家。真希望我老了也可以享受這種不由自主的強制旅遊。可惜的是,這次荻町城跡展望台在整修,沒能復刻首刷時拍的照片(但還是復刻了另一張)。


從高岡市直達白川鄉的高山線巴士時刻表(更新至2025年度),點擊可看大圖或下載。最新版也可以前往加越能巴士官網查看


夢中的白川鄉三小屋打卡完成!


合掌屋特寫一


合掌屋特寫二


在「であい橋(邂逅橋)」上拍到的流經白川鄉的庄川


太熱了去水裡冰鎮一下(?)話說這庄川水是真的冰,很快就冰麻了


這次又去了一遍白川鄉的國家重要文化財「和田家住宅」(建於1573年),可以上樓近距離欣賞合掌屋的內部構造


走在合掌屋的屋檐下呼呼地掛著穿堂風,昏暗又涼爽讓人很想睡覺(?)


離開「和田家住宅」還是要合影一張的啦


這是本次完成的一次復刻,上次的遊記里有一張類似角度的,是不是很到位!

哦對了,中午吃的是蕎麥麵店「乃むら」,非常推薦,十幾分鐘的排隊時間可太值了。因為白川鄉算是岐阜縣,這家店就不放進這次北陸遊記的美食篇了。明天就要離開富山縣,前往北陸地區的核心城市——石川縣金澤市,已經迫不及待要去淘金了(不是)!


「乃むら」的門店很小,樸素的古風


主打的蕎麥麵套餐,搭配的糯米飯也太好吃了(不是買櫝還珠,蕎麥麵當然也很好吃)

北陸山海傳二章——富山縣高岡市

高岡市作為富山縣第二大城市,以歷史古迹和銅器鑄造聞名,也是《哆啦A夢》作者藤本弘(藤子F不二雄)的故鄉。主要的看點包括兩個國寶歷史建築瑞龍寺和勝興寺,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金屋町、山町筋和吉久,以及位列國家指定名勝奧之細道風景勝地的有磯海。有磯海這個名字估計大部分人都很陌生,那麼現在開始上課(?)。有磯海是富山縣高岡市伏木到冰見市的海岸的古稱,如今泛指富山灣西部也就是能登半島東南角一帶(因此也屬於能登半島國定公園的一部分),當時被日本著名俳句作家松尾芭蕉載入其遊記《奧之細道(おくのほそ道)》中而為人所熟知,包括有磯海在內的位於12個縣26個的景點也在二十一世紀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名勝,統一名稱為「奧之細道風景勝地」。如今,富山縣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位列日本日本海岸百選和世界最美海岸的雨晴海岸(敲黑板)就在有磯海一帶。

暢遊高岡可以從市中心開始。高岡市區不大,也比較平坦,推薦在JR站租一輛自行車(參見高岡市政府觀光課/高岡市觀光協會租賃自行車頁面),一天只要300日元,而且在JR高岡站和新高岡站兩個站都可以借和還,只要在車站的觀光案內所諮詢就可以租借了,如果坐新幹線到雖然異地還車要再加300日元,但放在日本已經是銅板價了還要啥自行車呢,哦不對,自行車還是要的。

高岡市中心靠自行車可達的景點包括了國寶龍瑞寺,兩個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山町筋和金屋町,以及日本三大佛之一的高岡大佛。

到達國寶龍瑞寺的時候是剛開門沒多久,快到總門的時候師父還在門口用木耙製作砂紋,精細程度堪比枯山水,密布總門前面的整個空地,讓人根本無從落腳。正在猜想是不是應該從邊上繞過去的時候,師父向我們招了招手,示意我們從中間過去,於是我們就這樣沙沙沙把整齊的砂紋踩出了一個個腳印,心中默默敲了100下木魚……龍瑞寺作為整個富山縣唯二的國寶之一,境內建築幾乎全部都是文化財,總門、禪堂、大茶堂、高廊下、北迴廊(包括大庫里和鐘樓)、東南迴廊和西南迴廊為重要文化財,山門、佛殿和法堂則列為國寶,其中現存建築年代最久遠的為建於1644年至1648年的總門。除此之外,法堂的木造烏蒭沙摩明王立像也是一個冷看點。烏蒭沙摩明王在國內被稱為火首金剛,主管廁所,又稱廁所之神,沒錯,十幾年前植村花菜的那首「トイレの神様(廁所的神明)」里她奶奶說的廁所之神正是這位。可惜原木像毀於大火,目前看到的是本世紀的復原品。


國寶龍瑞寺一角


龍瑞寺法堂的鬼瓦(就是中國的獸面瓦,但在宋代之後就不太使用了),這一塊專門拿了下來展示在山門的外面

金屋町是高岡是最值得一看的歷史街區,也是高岡鑄造業的發祥地,要以鑄造作坊和商鋪為主(大寺幸八郎商店很好買!),由於房子大多鋪以木格子門,所以又被成為「千本格子之街」。金屋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加賀藩第二代藩主前田利長時期,當時利長為了發展高岡的鑄造業,在千保川沿岸的金屋町招募了礪波郡西部的七名鑄造工匠,賜予他們土地和各種特權,並在此建立鑄造廠。後來的人們將金谷町鑄造業的興旺歸功於前田利長的慷慨與保護,並在每年前田利長的忌日6月20日舉辦「御印祭」紀念前田利長。前夜祭當晚,當地居民會盛裝打扮沿街巡遊,一邊唱著鑄造工匠作業時唱的民謠「彌栄節(彌榮節)」一邊舞蹈,表達對前田利長的感激之情。

至於另外一個歷史街區山町筋就沒有什麼特別的,騎車路過的時候反覆確認了很多遍才發現沒有走錯,但是這裡不但不是步行街,而且歷史建築也並不是很多,中間夾雜了很多新建築,整體看起來就有些半新不舊,skip掉也無妨,還是直奔高岡大佛吧。


重要傳統建造物群保存地區金屋町的寺幸八郎商店,有很多紀念品!


因為金屋町鑄造業久負盛名,所以街道兩側能看到各式各樣的青銅雕塑

剛到高岡大佛的時候發現現場正在維修,四下一片狼藉,周邊的住宅區也讓這尊大佛略顯局促,整座大佛也比我腦海中的小了好幾圈,畢竟這尊阿彌托福銅佛像的尺寸在日本全國完全排不上前十,被稱為「日本三大佛」也存在爭議(原本的三大佛是奈良大佛、鎌倉大佛和京大佛,在京大佛毀於火災後,就出現好幾家爭搶第三大名號的情況),但是其刻有種子字ह्रीः(hrīḥ)的環形背光還是滿別緻的,而且據說是日本大佛中顏值最高的一尊……嗯,相比其他臉大身圓的阿彌陀佛造型,這位大叔確實有點帥(建議最好不要意淫佛祖)……


被譽為「日本三大佛」之一的高岡大佛,環形背光上寫著代表阿彌陀佛的種子字ह्रीः(hrīḥ)

逛完這幾個地方,差不多就可以去JR高岡站還掉自行車搭乘JR去雨晴海岸了,如果不嫌等公車麻煩,還可以先去一趟位於的富山縣另一個國寶勝興寺。勝興寺由於相對比較偏遠,而且被定為國寶的時間是2022年底,算是一個很新的國寶,所以遊客更少一些。不過這裡的文化財也是層見疊出,總門、唐門、鼓堂、經堂、寶藏、御靈屋、式台門、台所、書院及奧書院和御內佛為重要文化財,本堂和大廣間及式台為國寶,其中現存建築年代最久遠的為建於的1653年的大廣間。作為接待貴賓的場所,大廣間在寺廟裡並不多見,而勝興寺的大廣間里還有一塊天花板比地方寺院更高的區域,被稱為「上段之間」,這就更為罕見了。而式台雖然和大廣間是作為一個項目被列為國寶的,但建造年代其實要晚很多。所謂式台就是指玄關處位於地板和地面之間的一塊台階,用於接待外來客的家僕或相互問候的地方。看完之後就不太明白這一塊台階有什麼好列為國寶的(撤回)。


勝興寺的凈聖平和塔,就是覺得很好看而已


勝興寺的鬼瓦


勝興寺的國寶大廣間,看起來平平無奇

抵達雨晴海岸的時候天色漸晚,遊人應該少了一些,但仍然是當天行程中最熱鬧的一站。一方面JR雨晴站距離海邊只有10分鐘步程,另一方面海岸對面就是「道之驛」,也就是公路服務區,所以無論是搭乘公共交通還是自駕出遊都十分便利。說是雨晴海岸,但其實核心區域就是可以遠眺立山連峰的女岩那前一片海灘,容納不了很多人,也沒有地方可以休息,如果只是拍拍照片估計十幾分鐘就可以搞定。不過還是推薦去公路服務區的觀景商店喝點冷飲,看著大玻璃窗外的海景洗洗被電子設備虐待的眼睛。座位上還有列車時刻表,有興緻的話可以等到紅色列車緊緊貼著海岸線駛過,任憑這種日式人文自然美景在腦仁里撞出無窮的多巴胺。雖然當天因為天氣原因沒能看到遠處的立山連峰,但海邊的鐵軌道閘和海中岩石的錯落有致,都足以讓雨晴海岸稱得上是日本最美海岸之一了。鎌倉高校前?嗯,我還是更喜歡雨晴。


JR高岡站往返雨晴海岸的時刻表(更新至2025年度),點擊查看大圖或下載。岩崎站就是「道之驛雨晴」附近,也就是觀看雨晴海岸最佳的位置。最新版可以前往加越能巴士官網查看。在高岡站前4號公交車候車點乘車,注意僅看前往冰見市民病院(伏木站前或高岡伏木病院)這兩條線路的時刻,在岩崎站下車;另一條前往冰見市民病院(新守山)的路線是不到雨晴的


雨晴海岸,走到站台就可以看到無敵海景


天際線、波浪和灌木切割的四等分,黃色的小燈塔也很美


在道之驛觀景台上拍到的海邊列車,後面那個就是女岩


從雨晴海岸的唯一一個台階下去海灘,就是這樣的廣闊景觀,後面一排白雲的下方就是隱約不可見的立山連峰,橫跨整個畫面


沿著海灘往西,也就是回車站的方向走,還能看到一棵枯樹榦,感覺更美了


有了樹榦和女岩的點綴,即便看不到立山連峰也很完美!


雨晴海岸台階附近的踏切(鐵路道口),這難道不是日本最美的海邊踏切?

明天,讓我們稍微Call Back一下岐阜縣的白川鄉,看看共同被列為世界遺產、位於富山縣一側的合掌屋聚集區——「五箇山」吧!

1 2 3 4 5 6 7 8 9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