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奇迹

上学期无意间和同学讨论起世界七大奇迹来,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数全的,甚至说错了好多。于是当时就回去Google了一番,把名字牢牢记了下来。这几天无聊,又在网上查阅起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来,于是就放到这里来吧。查找相关的资料用了我两天的时间,才写了一半,明天,明天一定完工!哈哈!

Great Pyramid of Giza
吉萨大金字塔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吉萨大金字塔又称胡夫金字塔,坐落于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高原,是埃及八十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吉萨大金字塔是由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650-2500年建造的,用来当作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Khufu)的陵墓。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Mastaba)」。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Imhotep),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Djoser or Zoser)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所以被称作层级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也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
巴比伦空中花园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东面,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大约100公里左右。巴比伦空中花园是由古巴比伦人于大约公元前600年建造的,一般相信是当时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为了安慰患上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乡米底(Medes)而兴建了空中花园。安美依迪丝的故乡米底是一个山林茂密,花草丛生的国度。在那里长大的王妃,对于长年不雨的巴比伦的生活非常不适应,所以一直怀念故乡美丽的绿色丘陵。尼布甲尼撒王为了取悦思乡的王妃,决定不惜用巨资与人力,在巴比伦建造一座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并不是顾名思义地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而是建于皇宫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四棱台的结构,堆起面积达1600平方米,高15米的土丘,上面的每一层平台就是一个花园,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每层之间由拱顶石柱支撑着,并设有台阶,和人工瀑布和溪流,总的高度达到了105米,相当于30层楼的建筑物,因此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同时,尼布甲尼撒王更在花园的最上面建造大型水槽,透过水管,随时供给植物适量的水分。有时候,也用喷水器降下人造雨;在花园的低洼部份,建有许多房间,从窗户可以看到成串滴落的水帘。即使在炎炎盛夏,也感觉到非常凉爽。在长年平坦干旱只能生长若干耐盐灌木的土地上,出现令人惊叹的绿洲。公元前三世纪拜占庭的菲罗(Philon of Byzantium)就曾这样描述空中花园:「园中种满树木,无异山中之国,其中某些部份层层迭长,有如剧院一样,栽种密集枝叶扶疏,几乎树树相触,形成舒适的遮荫,泉水由高高喷泉涌出,先渗入地面,然后再扭曲旋转喷发,通过水管冲刷旋流,充沛的水气滋润树根土壤,永远保持湿润。」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西西里岛的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odorus Siculius)更指出空中花园的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Temple of Artemis
阿提密斯神殿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阿提密斯神殿位于古希腊城爱菲索斯(Ephesus)内,在现土耳其的伊滋密尔(Izmir,以前叫士麦那Smyrna)南面大约50公里。神殿是由吕底亚人,波斯人和古希腊人大约与公元前550年建造的。传说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赞叹第一次建造的阿提密斯神殿「与吉萨的金字塔和迷宫不相上下」。

阿提密斯神殿曾经历过七次重建,首座神殿于公元前550年由吕底亚(Lydia)的克雷索斯王(Croesus)提议兴建,建筑师萨摩斯(Samos)、乔西宏(Chersiphron)及他的儿子梅塔杰那斯(Metagenes)共同设计,采用爱奥尼亚式(Ionian)建筑,以大理石建成,是当时最大的建筑物。神殿正面宽约55米、深约115米,由127根约19至20米高的石柱支撑,前后花费了二十多年才完成。整座建筑物由菲迪亚斯(Phidias)、波利克莱图斯(Polyclitus)、克雷西拉斯(Kresilas)和福雷德蒙(Phradmon)等著名的艺术家以铜、银、黄金及象牙浮雕装饰,在中央的U形祭坛摆放着阿提密斯女神雕像,优雅、纯洁、正直、有气派又庄严,静静地伫立着,供世人欣赏赞叹。后来在公元前356年,神殿为大火及侵略所毁,其后的重建,大理石柱长度增至21.7米,并且多了十三级阶梯围绕在旁边。最后,由于爱菲索斯人转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圣约翰·屈梭多模(St. John Chrysostom)摧毁,并从此永远在世界上消失了。

Statue of Zeus at Olympia
奥林匹亚宙斯神像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位于古希腊雅典卫城东南面,伊利索斯河(Elissos)畔一处广阔平地中央的宙斯神殿内,由古希腊人建于公元前435年。神殿本身为多利克式(Doricorder)建筑,由建筑师伊利斯的李班(Libon of Elis)设计。神殿表面铺着灰泥的石灰岩,殿顶则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34条高约17公尺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石柱支撑着,面积达41.1米乘107.75米。殿前殿后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岛的大理石雕成。殿内西边人字形檐饰上的很多雕像,也是十足的雅典风格。

至于神殿主角——宙斯,则由雕刻家菲迪亚斯(Phidias)负责,采用了所谓「克里斯里凡亭(Chryselephantine)」技术,是在木质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制的衣饰。宝座也是木底包金,嵌着乌木、宝石和玻璃,历时八年之久才完成。希腊史地学家鲍萨尼阿斯(Pausanias)在其《希腊游记》(Description of Greece)一书中,曾对宙斯神像作了详细的描述。书中记载:「宙斯神主体为木制,身体裸露在外的部份贴上象牙,衣服则覆以黄金。头顶戴着橄榄枝编织的皇冠,右手握着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则拿着一把镶有各种金属打造的令牌,杖顶停留着一只鹫。」另外在宙斯神像的宝座,神像头上与头后,雕着「典雅三女神」和「季节三女神」雕像;腿和脚饰中有舞动中的胜利女神与人头狮身史芬克斯(Sphinx)以及希腊其它诸神的装饰,底部宽6.55米、高1米,而神像约高13米,相当于四层楼高的现代建筑。神像身后挂着从耶路撒冷神庙劫掠得来的神圣布幔。菲迪亚斯更是精密地规划了四周的变化,包括由神庙大门射向雕像的光线,为了令神像的脸容更为美丽光亮,更于神像前建造一座极大而浅,里面镶了黑色大理石的橄榄油池,利用橄榄油将光线反射。矗立期间更有工人前来擦拭象牙,称为「菲迪亚斯抛光工人」。

神像昂然地接受人们崇拜达九百多年,但最后基督结束了这一切,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毅然颁发止竞技的敕令,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大会也是在这一年终止。接着,公元426年,又颁发了异教神庙破坏令,于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坏,菲迪斯亚的工作室亦被改为教堂,古希腊从此灰飞烟灭;神庙内倾颓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卸,改建成抵御蛮族侵略的堡垒。所幸的是,神像在这之前已被运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现称伊斯坦布尔),被阉臣路易西收藏于宫殿内达60年之久,可惜最后亦毁于城市暴动中。

Mausoleum of Maussollos
摩索拉斯陵墓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摩索拉斯陵墓位于小亚细亚西南部哈利卡纳素斯(Halicarnassus,今土耳其Turkey的博都茹姆Bodrum)市中心的大广场。陵墓是由波斯人和古希腊人于公元351年建造的。埋于陵墓内的人,就是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波斯帝国(Persian Empire)属地加里亚(Caria)的国王摩索拉斯(Mausolus)。传说这座摩索拉斯陵墓是摩索拉斯王的遗孀卡里亚的阿尔特米西亚二世女王(Artemisia II of Caria)为了凭吊其夫在天之灵建造的,可惜她无法亲眼目睹这座陵墓的完工,在摩索拉斯王去世后一年,她亦随之过世,但陵墓依然继续建造直至完成。

陵墓共分四层,基坛为六阶,以希腊运来的白色大理石建造,底部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乘30米,高45米,其中建筑物被高20米墩座墙围住,四周的放着骑在背上的战士雕像,墩座上方,排列着36根高12米以爱奥尼式(Ionian)建造的金白色大理石圆柱,在圆柱与圆柱间,以男神和女神的立像装饰,圆柱的上方,放着台轮;上方是极其倾斜高7米的金字塔,塔顶以镀金的青铜驷马二轮战车装饰;而墓内矗立着摩索拉斯王和阿尔特米西亚女王的大理石雕像。据说所有雕塑均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伯亚克西斯(Bryaxis)、李奥查尔斯(Leochares)、史卡帕斯(Scopas)和提莫西亚斯(Timotheus)分别负责陵墓的一边而完成的。

摩索拉斯陵墓就这样威严地伫立了好几个世纪,直到公元前334年城市被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占据之前都未被人触及,并且在之后的多次海盗掠夺中仍然伫立在城市的废墟之上,又过了好几个世纪,一系列的地震终于将陵墓的石柱全部击垮,陵墓只剩下了下半边。15世纪初,十字军(Crusade)认为哈利卡纳素斯是一个重要战略位置,决定建造巨大的圣彼德要塞(Castle of St. Peter),而建造要塞的材料就是摩索拉斯陵墓的的石材;他们将所有陵墓内外装饰嵌入要塞的城墙内,令整个陵墓几乎不留痕迹。1852年,英国考古学家查理士·牛顿(Charles Thomas Newton)爵士对著名的摩索拉斯王陵墓展开发掘,并将幸存的石狮雕像、圆柱及人像的碎片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特别室内。

Colossus of Rhodes
罗德斯岛巨像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罗德斯岛巨像位于爱琴海东南部的罗得岛(Island of Rhodes)的曼德拉奇港口(Mandraki),是由古希腊人在公元前292——280年建造的。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于征途,在帝国分崩的战争中,埃及部分落入了大将军救世主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手中,罗德斯岛则与之联盟。305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另一个大将军独眼安提哥那一世(Antigonus I Monophthalmus)派儿子围城者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Poliorcetes)率4000大军攻占罗得岛,结果惨败。为了庆祝这场胜利,罗德斯岛人决定变卖战利品来建造一座罗德斯岛守护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巨像。对于巨像,拜占庭的菲罗如此写道:「罗德斯岛巨像躺在海上太阳升起的光华之处」。

巨像没有留下什么复制品或模制,只能依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而推测它的外观,可是文献中只把它当作一件奇物而不是一件艺术品来描述,因而关于巨像的样子,也没有直接的报道。唯一比较详细的记载就是普利尼(Pliny the Elder)的文献。文献里面这样记述道:「最使人赞赏不己的是罗德斯岛太阳神巨像。那是利西波斯(Lysippus)学生之一林度斯的查尔斯(Chares of Lindos)的得意之作。这尊巨像高34米……竖立56年后,在地震中倒坍。即使是躺在地上,这仍然是一件惊人的东西。很少人能够用双臂环抱他的大拇指,其它手指每只都比一整座普通雕像还要粗。折断的四肢的断口处像巨大的洞穴,里面巨石累累,那是竖立巨像时用来稳定巨像的……根据其它传说,巨像造了十二年,一共花了三百他连得(Talent)。资金乃是来自售卖德米特里奥斯王遗下的大批围城器械而得。」长久以来,有关巨像的模样众说纷纭,一般人都相信它是两脚张开、手持火把,站立于罗得斯岛曼德拉奇港口的入口处,船只由其胯下经过。然而,研究显示以港口的阔度和巨像的高度来计算,这种结构是不合常理,因为巨像跨越港口入口必须要四分一公里高才能办到,不论以金属或石块来建造,跨立的巨像绝对无法承受巨大张力和冬季强风,而且倾倒后巨像的遗迹亦会阻碍着港口,所以估计真实的巨像应该立于港口东面或更内陆的地方。至于巨像的具体姿势则更加一无所知。

生于巨像屹立时代的菲罗认为罗德斯岛巨像的建造就如同造房子一样,而其巨大雕像残片也显示罗德斯岛巨像的建造技巧之精妙不亚于菲迪亚斯(Phidias)的宙斯像,石像完全以大理石为结构基础,肌肤则是浇铸铜片建成。即使是56年后(公元前226年)因地震倾倒,堆积在曼德拉奇港附近岸边的遗迹仍壮丽可观。公元654年,穆阿维叶一世(Muawiyah I)手下的阿拉伯人占据了罗得岛,当时的领主坚信者狄奥法内斯一世(Theophanes the Confessor)下令将巨像的残骸敲碎并贩卖给一个来自埃泽萨(Edessa)的旅行商人,之后的下落更是无迹可寻。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
亚历山卓灯塔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亚历山卓灯塔又叫亚历山大灯塔或法洛斯灯塔,位于距离埃及(Egypt)亚历山卓(Alexandria)约1公里的法洛斯岛(island of Pharos)附近的岩礁上,是由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在公元前三世纪建造的。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救世主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称霸埃及,并建都于亚历山卓,也使亚历山卓成为埃及的经济中心,加上它地处亚洲、非洲及欧洲的接合位置,自然是海上交通的枢杻。鉴于亚历山卓港地处危险海道,托勒密下令建筑师德克西弗(Dexiphanes)之子尼多斯的索斯特拉图斯(Sostratus of Cnidus)于亚力山卓的东端兴建灯塔,用以照耀船只的往来。灯塔于公元前290年竣工,当时的国王是爱兄弟者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hos)。

以白色大理石建造的亚历山卓灯塔共分三层。而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灯塔的第一层为正方形的四角柱,高56米,四角准确地朝着东南西北,每角分别竖立着崔顿(Triton)像。第二层为八角形,高18米,第三层是圆椎形,高7米,最上面为圆锥形屋顶,矗立着海神波赛顿(Poseidon)的雕像。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灯塔的高度,传说整座灯塔有140米高。灯塔倚靠燃烧柴油,把光线集中于后方的青铜制的反射镜,以旋转360度反射出去照耀大海,据说其亮度可照耀56公里外,海上的人凭着光线,以确认亚力山卓的位置。除此以外,它更具防卫及侦察功能,塔内设有三百多间房间,可以驻扎相当的军队,一旦有敌人自海上来袭,灯塔内的军队便可在短时间内出海迎击,避免城中的建设毁于战火。值得一提的是,灯塔尽管140米高,却没有阶梯,燃油及补给品是倚靠骡子沿着螺旋状斜坡上去的。

后来埃及人占领了亚历山卓,新的统治者迁都开罗(Cairo),灯塔便开始失修。公元850年左右,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帝国和回教徒发生战争,灯塔给予回教军莫大帮助,因此罗马派出间谍往亚历山卓的回教主阿尔华特的宫里散布谣言,说灯塔下有大量宝藏,令人们争相拆毁灯塔寻宝,贪婪的人们给亚历山卓灯塔带来了难以修复的创伤。虽然回教徒曾尝试修复,但因弄坏灯塔内的青铜反射镜而作罢。随着迁都开罗(Cairo),经济地位转移,灯塔在日久失修下寂寞地站立在原地;公元956、1303及1323年的三次大地震差不多将整座灯塔摧毁,公元1375年的大地震更是它的致命伤,公元1480年,遗址的大理石块被改用兴建碉堡,亦步其已被摧毁的五个遗迹后尘,成为除了现存的金字塔外,最后一个消失的奇观。

亚历山卓(Alexandria):又称亚历山大港。是埃及仅次于开罗的第二大城,也是埃及第一大港。这座港埠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于公元前332年征服埃及时,下令建筑师迪诺枓拉提兹规划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包括北起瓦洛斯岛,南止玛里特湖的广大地区。

WeChatSina WeiboTwitterFacebook

错误的记忆——Deja Vu

小猴子在小学的时候,不知道是谁说了「既视」现象并作了解释(那时一直记得是妈妈或是爸爸),就一直记在了心里,还到处跟别人解释这一个现象,虽然没有求证过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记错了,但我潜意识里坚信我的说法是对的,到后来想向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们居然说并没有跟我说过……后来到了初中,有了电脑,我就开始上网查阅「既视」这一关键词,心里面多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我的解释多多少少是准确的。大学里,外教Gloria无意中提起了Deja Vu这个单词(一直很喜欢这个来自法语的单词,尤其是发音),解释了一番以后我马上把它和「既视」联系在了一起。再次查证之后,发现Deja Vu的中文正是「既视」,哈哈,真是有快感啊!

Deja Vu来自于法语单词Déjà Vu,读作[‘dei3a ‘vu:](小猴子自诩能把这个词发得十分地道,读不好的话就来请教我吧挖哈哈哈哈!),直译过来就是「曾经见过(Already Seen)」,一般在中文里被称为「既视」(「既视感」或「既视现象」),在台湾还被音译为「得假雾」。什么叫做Deja Vu呢,简单来说就是当你看到某一场景,某一事件,或听到某一句话的时候,突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总觉得在哪里见到过或经历过一样。可能很多人认为是自己有「第六感」或是「预知能力」吧,但是就目前比较科学的解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哈哈!

在解答之前,我想再引用一个试验:英国《新科学家》杂志2006年7月20日报告说,英国利兹大学心理学系的Akira O’Connor等人用另一种方法制造出了似曾相识。研究人员给18名受试者展示24个普通单词,然后对受试者进行催眠,告诉他们:如果接下来看到带绿框的词,他们会清楚地知道这是刚才见过的一个词,并且记得上次看到时它的视觉形象;如果看到带红框的词,他们会觉得熟悉,虽然说不清楚上次看到它是什么时候。在解除催眠状态后,研究人员让受试者看一系列单词,每个词都带有红、绿或蓝色框框(蓝框是用作对照的,催眠时没说蓝框有什么含义)。这些词有的是受试者前面看过的,有的是新词。受试者被要求判断哪些词是前面看过的,用0到100的分数表达确信程度。结果,18名受试者中有10人报告说,某些带红框的词(实际上是新词)给自己一种特别的熟悉感,虽然不能确定前面是不是看到过;其中5人说,这种感觉非常像是似曾相识。人对某一场景产生熟悉感,实际上经历了两个过程。第一步,大脑在记忆库中搜索,看看以前是不是见过这个场景。如果搜索结果是「见过」,就进入第二步,大脑的另一部分将面前的场景识别为「熟悉」。O’Connor这个有趣的实验显示,这两个过程是可以分离的。研究人员通过催眠来直接触发第二步,使受试者对实际上并未见过的事物产生熟悉感。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在经历一个新的场景或事物的时候大脑是分两个步骤来的,第一是先比对记忆,第二步才是得出熟悉或是陌生的感觉。那么回到正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Deja Vu呢?

其实,Deja Vu的成因简单来说就是大脑错误的记忆,各位一定会很好奇,记忆怎么会出错呢?就算是记错了,怎么会那么肯定地认为眼前这一幕曾经经历过呢?这是人的大脑处理数据的时候出现时差所造成的。1963年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左半球的颞叶部位负责在时间上对来自各条线路的数据进行精确汇总,而感觉信号会分两次到达左脑颞叶,并形成「记忆」,一次直接传送,一次是经过右脑绕过来,两者时差基本相同无法计算。打个比方说,当人在经历某一事件的时候,感觉信号就开使分别经两条路传至颞叶,并形成「记忆」,但是偶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过右脑绕路传至颞叶的信号延迟了几秒,产生了时间差,这时,等第二条线路的信号传至颞叶的时候,搜索到了先前处理完的信息,也就是之前形成的「记忆」,大脑就会告诉我们,这件事情或场景是经历过的。一句话,就是对同一场景的两次处理,第一次快,抢先一步形成了「记忆」,第二次慢,当遇到第一次的「记忆」时,我们就感觉到这是经历过的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时差,目前也没有答案。不过据调查,50%-90%的人一生至少有过一次类似体验,甚至是盲人也会出现Deja Vu。它在各种年龄段的人身上都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相对更多一些。人在紧张或劳累的时候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所以说,大脑也和电脑一样会出现「故障」啊……哈哈,以后再遇到Deja Vu,可不要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哦!什么第六感,前生今世,预知未来的假说都是不值得相信的!

WeChatSina WeiboTwitterFacebook

亲爱的厕所

谨以此文纪念十一月十九日——世界厕所日。

中国古代的厕所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晋景公姬獳品尝新麦之后觉得腹胀,便去厕所屙屎,不慎跌进粪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时宫厕的简陋。这沉痛的代价使得后世对屙屎这样的事情多了几分谨慎。

汉高祖刘邦位列「中国流氓史」头把交椅,他的做法实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内急,为了节约时间开会,同时也为了不至于掉进厕所中,竟让一个文官把帽子递给他,他背过身去,把帽子倒过来,一会儿,半帽子热气腾腾的尿呈现在众人面前了。

这个流氓皇帝的后代汉武帝刘彻,更是别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时接见高级官员。这是《汉书·汲黯传》里透露出来的:「大将军(卫)青侍中,上踞厕视之。」史官并没有记录下卫青的情绪,但可以肯定的是,卫青在汉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获得了在皇帝大便时被接见的机会。

关于皇家厕所的不同寻常之处,《世说新语》有所透露。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武阳公主的驸马,新婚之夕,头一回使用公主的厕所。初见时,觉得富丽堂皇,比之民间住宅都强得多,进去,才发现原来也是有臭气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时,见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只当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后,侍婢端来一盘水,还有一个盛着「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这些「澡豆」倒在水里,一饮而尽,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来干枣是登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澡豆」则相当于近世的肥皂。

或许是受了汉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后世的皇帝们多半使用便壶来解决问题,而不亲自上厕所了。《西京杂记》上说,汉朝宫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从人员拿着,以备皇上随时方便。这种「虎子」,就是后人称作便器、便壶的专门卫生用具——可知至迟从那时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厕所打交道了。「虎子」 后来变了称呼唤作「马桶」,据说与皇帝有关。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把小便解在里面,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 「虎子」得名的由来。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龙庭时,只因他们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将这大不敬的名称改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俗称「马桶」和「尿盆」。

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爱不释手,差点儿用来盛酒喝。稍后把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召来,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

尿盆与酒器难以分辨,这大抵是古人审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话。便器发展到清朝,已体现出极强烈的人性关怀特征。清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讲究的,分为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外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椭圆形口,周围再衬上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里,以防止渗漏。锡质官房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正中有钮;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较矮,前端开出椭圆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对准圆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软衬,犹如现在没扶手的沙发一般,坐在上面,并不比现在的马桶差,只不过不能冲水而已。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记载。太后说要传官房,几个宫女就去分头准备,一个去叫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条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盖子,打开后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放有干松香木细末。太监要把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的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安以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净房(净房一般设在卧室床的右侧,明面上装一扇或两扇小门,里面是不足一米宽的死夹道,专门为便溺用)里,宫女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太后完事后,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仍然用布套包好,举到头上顶出去,清除完脏物后,擦洗干净,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细末,等下一次使用。

宫中虽然可以如此,羁旅途中自然不能这样繁琐,一路车马,也不方便端来端去的。这不用我们操心,早有人替太后老佛爷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谒西陵(在河北省易县西)为名,要乘上火车抖抖威风。卧室内,面对着车窗放置着特制的铁床,床上被褥枕头应有尽有,用幔帐围着。床的一侧有门,打开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铺着黄沙,再灌进水银,粪便落入不见痕迹。桶外用宫锦绒缎套罩着,看上去像一个绣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车中备铁床、裀褥枕被,花车原有卧榻置不用,计吸鸦片烟非此不适故耳。床横置,面车窗,以幔围之,床身购诸肆,嫌柱稍高,截其脚而移高其床面。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车身亦(遍)套黄绒,而以缎贴里。」这种如意桶,可算是当时登峰造极的高级卫生设备了。

用什么擦屁股?

造纸是中国早在汉代时的一大发明,但是直到元朝,这一技术的产品才被运用于人们最实际的生活:如厕。后人揣测,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没有汉民族「敬惜字纸」的意识,所以才使得厕纸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厕的卫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们用的是一种叫做「厕筹」的木头片或竹片,《元史》列传第三后妃二记载,「裕宗徽仁裕圣皇后」伯蓝也怯赤当太子妃的时候对婆婆「昭睿顺圣皇后」非常孝顺,她要在婆婆拭秽之前用自己的脸试试手纸的柔软度:「后性孝谨,善事中宫,世祖每称之为贤德媳妇。侍昭睿顺圣皇后,不离左右,至溷厕所。」

连擦屁股的纸都要先用脸试试软硬,这孝心实在是可圈可点。那么,竹片呢?软硬估计已经不是问题,竹子的问题在于毛刺甚多,万一竹片不够光滑,伤了使用者的臀部,实在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情。

《南唐书·浮屠传》记载,南唐后主李煜亲自动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厕时使用,并用面颊检验质量,看看是否光洁滑爽。这堪称是礼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称道的了。

掘新坑成财主

厕所管理员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这绝对是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学习,值得全民把玩。

明末清初有一个叫做穆太公的人。当然,没有谁会在自己的名字上带着这么高的辈份。姓穆是一定的了,「太公」则很可能是大家对他的尊称。这位姓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赢得群众尊敬的呢?

穆太公是乡下人,有一天进城,发现城里的道路两旁有「粪坑」,且是收费的。老先生进去痛快了一把之后,并没有一走了之,他立在这简易厕所外面呆了半天,发现来解手的人不少,于是,他凭借自己特有的商业敏感度,确立了自己后半生的饭碗——「倒强似作别样生意!」

回到家之后,穆老先生请工匠「把门前三间屋掘成三个大坑,每一个坑都砌起小墙隔断,墙上又粉起来,忙到城中亲戚人家,讨了无数诗画斗方贴在这粪屋壁上」,并请一个读书人给厕所题写了个别致的名字:「齿爵堂」。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书先生写了百十张「报条」四方张贴,上面写着:

穆家喷香新坑,远近君子下顾,本宅愿贴草纸。

这一手很有吸引力,农家人用惯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现成的草纸用,加上厕所环境实在优雅,「壁上花花绿绿,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致」。吸引得女子也来上粪坑,穆太公便又盖起了一间女厕所。

值得说明的是,穆太公的厕所是免费的。那他老人家费这么大劲儿,如何体现经济利益呢?原来,早在城里上厕所的时候,他便已经领悟到,在乡下,厕所收费是行不通的。但是,粪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粪便收集起来,卖到种田的庄户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盐来置换。一劳永逸,久而久之,便获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强似作别样生意」!

附:世界真奇妙:探寻环球各式各样的厕所

美国:安全厕所

为了防备美国士兵在方便之时遭到暗算,美军耗费数百万元研制新一代的军用厕所。该厕所缘于美国国防部长的突发其想。在他看来,美国军队现在供作战使用的厕所在安全性能方面漏洞不少,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一位军中退役官员也对此表示赞同:毕竟我们不能让美国士兵脱下防护衣,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方便。在众多设计方案中,最精密的莫过于一个在空中和陆地两用的安全防护便厕。该厕所为封闭式,带有衡压功能,能够抵御战场上的炮火纷飞、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

香港:金厕所

为了鼓励消费,吸引游人,香港旅游业在厕所上大做文章:只要购买金饰满3000元,就可以到价值3800万港元、全球首创的「金厕所」去方便一次,但时间只限3分钟。据主办机构预期,「金厕所」会成为全新香港旅游热点,将吸引来自内地、香港、东南亚等地游客,每日可为该公司带来50万至70万的营业额。「金厕所」坐落于九龙民乐街,以黄金、钻石、天然宝石、珍珠配合高科技建造而成,全名为「金碧辉煌环保洗手间」。「金厕所」配以先进科技自动冲洗、自动烘干设备,轻松按动电钮即可完成整个清洁过程,另装有先进过滤系统,以常保空气清新。

日本:超智能厕所

在日本有这样的厕所,当你上厕所时,马桶旁踏脚下的电子秤会测出你的体重,旁边的扶手会量出你的血压、心跳,马桶内的化验仪器会分析出粪便中的蛋白质、红白血球和糖分,它一方面将上述数字打在厕所内的荧光屏上,让你看清楚,同时又将资料输往电脑健康中心,如果发现你身体有毛病,电脑医生会在荧光屏上给你发出劝告或指令。

德国:原子厕所

在德国汉堡街头,有一种全自动化的原子厕所。使用时,先投入50分尼,手指轻按启动装置,厕所的门就会自动打开。当走进一米见方的斗室后,两盏管型照明灯便发出柔和的光,空调立刻把气温调到19度,扬声器开始播放音乐,自来水慢慢地流进洗手盆,盆的上方有一个装置,会把手纸送出。当一次使用后,冲洗消毒自动开始,仅一分钟就可以结束。

中国:以小便冲大便

此种叫「蓝洁士」公共厕所十分具有创艺,它利用人体排除的尿液,通过除臭、上色后来冲刷厕所,不需水源,粪便排除后通过处理形成一种无臭味的纸浆状的东西,没有污染。可就地填埋,或干燥后当普通垃圾进行处理。

俄罗斯:带护照入厕

一般人上厕所最要紧是带厕纸,最多也只是带报纸杂志这些物品,但对俄罗斯一名农夫来说,上厕所时不能缺少的是一本护照。62岁的多布罗诺高夫理论上住在俄罗斯,但他的大屋却横跨俄罗斯与乌克兰边界,而那设于后园尽头的厕所,便恰巧落在乌克兰境内。因此,多布罗诺高夫每次人上厕所,便得带护照办理出入境手续,而他已经有两次可能因为内急难当,忘记了带护照而被罚款。目前两国正在已商讨一个折衷办法,让多布罗诺高夫可以舒适地响应自然的呼唤。

意大利:入厕交税

在意大利著名旅游城市威尼斯布,每个使用公共厕所的人要交纳「厕所税」。在威尼斯使用公共厕所本来就是要交钱的,征收「厕所税」意味着人们将交更多的钱。水城威尼斯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有其根据的,威尼斯市政府认为威尼斯只有5万多人口,而每年从世界各地到威尼斯旅游观光的人多达1000万,为这么多的游客提供充足的公共设施,仅仅通过提高对市民的税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只能通过征收「厕所税」来筹集资金,做到「以厕养厕」。外国游客每用一次公厕需交税1000里拉,而当地居民在花6000里拉办一张为期3年的卡后,每次只需交税500里拉。

泰国:一流伪装

为了保护大自然的原始景致,使厕所与周围环境协调,泰国旅游热点之一、位于曼谷市东北的考艾国家公园特意将流动厕所加以伪装,将之2漆上迷彩保护颜色。结果没想到伪装得实在太成功了,以致于人和动物都难以将其辨别:不但游人找不到厕所,而且使得野鹿误入其内。厕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我们曾经将这些厕所摆放在公园内作试验,结果没有人能发现它们。」虽然引来不少误会和麻烦,然而公园的员工,都为他们的伪装功夫而相当自豪。他们说,以前使用的厕所都非常难看,与自然环境格格不入。新厕所每个值18万港元,外加油漆伪装费用约36000港元,但他们认为物有所值,一点不贵。

WeChatSina WeiboTwitterFacebook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