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奇蹟

上學期無意間和同學討論起世界七大奇蹟來,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能數全的,甚至說錯了好多。於是當時就回去Google了一番,把名字牢牢記了下來。這幾天無聊,又在網上查閱起世界七大奇蹟的資料來,於是就放到這裡來吧。查找相關的資料用了我兩天的時間,才寫了一半,明天,明天一定完工!哈哈!

Great Pyramid of Giza
吉薩大金字塔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吉薩大金字塔又稱胡夫金字塔,坐落於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高原,是埃及八十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吉薩大金字塔是由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650-2500年建造的,用來當作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Khufu)的陵墓。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Mastaba)」。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Imhotep),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Djoser or Zoser)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所以被稱作層級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也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
巴比倫空中花園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巴比倫空中花園位於古巴比倫的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東面,現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大約100公里左右。巴比倫空中花園是由古巴比倫人於大約公元前600年建造的,一般相信是當時古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為了安慰患上思鄉病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米底(Medes)而興建了空中花園。安美依迪絲的故鄉米底是一個山林茂密,花草叢生的國度。在那裡長大的王妃,對於長年不雨的巴比倫的生活非常不適應,所以一直懷念故鄉美麗的綠色丘陵。尼布甲尼撒王為了取悅思鄉的王妃,決定不惜用巨資與人力,在巴比倫建造一座花園。

巴比倫空中花園並不是顧名思義地吊於空中(這個名字的由來純粹是因為人們把原本除有「吊」之外,還有「突出」之意的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錯誤翻譯所致),而是建於皇宮廣場的中央,是一個四稜台的結構,堆起面積達1600平方米,高15米的土丘,上面的每一層平台就是一個花園,種著各種各樣的植物,每層之間由拱頂石柱支撐著,並設有台階,和人工瀑布和溪流,總的高度達到了105米,相當於30層樓的建築物,因此遠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同時,尼布甲尼撒王更在花園的最上面建造大型水槽,透過水管,隨時供給植物適量的水分。有時候,也用噴水器降下人造雨;在花園的低洼部份,建有許多房間,從窗戶可以看到成串滴落的水簾。即使在炎炎盛夏,也感覺到非常涼爽。在長年平坦乾旱只能生長若干耐鹽灌木的土地上,出現令人驚嘆的綠洲。公元前三世紀拜占庭的菲羅(Philon of Byzantium)就曾這樣描述空中花園:「園中種滿樹木,無異山中之國,其中某些部份層層迭長,有如劇院一樣,栽種密集枝葉扶疏,幾乎樹樹相觸,形成舒適的遮蔭,泉水由高高噴泉湧出,先滲入地面,然後再扭曲旋轉噴發,通過水管沖刷旋流,充沛的水氣滋潤樹根土壤,永遠保持濕潤。」

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繫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西西里島的希臘歷史學家狄奧多羅斯(Diodorus Siculius)更指出空中花園的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

Temple of Artemis
阿提密斯神殿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阿提密斯神殿位於古希臘城愛菲索斯(Ephesus)內,在現土耳其的伊滋密爾(Izmir,以前叫士麥那Smyrna)南面大約50公里。神殿是由呂底亞人,波斯人和古希臘人大約與公元前550年建造的。傳說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讚歎第一次建造的阿提密斯神殿「與吉薩的金字塔和迷宮不相上下」。

阿提密斯神殿曾經歷過七次重建,首座神殿於公元前550年由呂底亞(Lydia)的克雷索斯王(Croesus)提議興建,建築師薩摩斯(Samos)、喬西宏(Chersiphron)及他的兒子梅塔傑那斯(Metagenes)共同設計,採用愛奧尼亞式(Ionian)建築,以大理石建成,是當時最大的建築物。神殿正面寬約55米、深約115米,由127根約19至20米高的石柱支撐,前後花費了二十多年才完成。整座建築物由菲迪亞斯(Phidias)、波利克萊圖斯(Polyclitus)、克雷西拉斯(Kresilas)和福雷德蒙(Phradmon)等著名的藝術家以銅、銀、黃金及象牙浮雕裝飾,在中央的U形祭壇擺放著阿提密斯女神雕像,優雅、純潔、正直、有氣派又莊嚴,靜靜地佇立著,供世人欣賞讚嘆。後來在公元前356年,神殿為大火及侵略所毀,其後的重建,大理石柱長度增至21.7米,並且多了十三級階梯圍繞在旁邊。最後,由於愛菲索斯人轉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聖約翰·屈梭多模(St. John Chrysostom)摧毀,並從此永遠在世界上消失了。

Statue of Zeus at Olympia
奧林匹亞宙斯神像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奧林匹亞宙斯神像位於古希臘雅典衛城東南面,伊利索斯河(Elissos)畔一處廣闊平地中央的宙斯神殿內,由古希臘人建於公元前435年。神殿本身為多利克式(Doricorder)建築,由建築師伊利斯的李班(Libon of Elis)設計。神殿表面鋪著灰泥的石灰岩,殿頂則用大理石興建而成,神殿共由34條高約17公尺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石柱支撐著,面積達41.1米乘107.75米。殿前殿後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島的大理石雕成。殿內西邊人字形檐飾上的很多雕像,也是十足的雅典風格。

至於神殿主角——宙斯,則由雕刻家菲迪亞斯(Phidias)負責,採用了所謂「克里斯里凡亭(Chryselephantine)」技術,是在木質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制的衣飾。寶座也是木底包金,嵌著烏木、寶石和玻璃,歷時八年之久才完成。希臘史地學家鮑薩尼阿斯(Pausanias)在其《希臘遊記》(Description of Greece)一書中,曾對宙斯神像作了詳細的描述。書中記載:「宙斯神主體為木製,身體裸露在外的部份貼上象牙,衣服則覆以黃金。頭頂戴著橄欖枝編織的皇冠,右手握著象牙及黃金製成的勝利女神像,左手則拿著一把鑲有各種金屬打造的令牌,杖頂停留著一隻鷲。」另外在宙斯神像的寶座,神像頭上與頭後,雕著「典雅三女神」和「季節三女神」雕像;腿和腳飾中有舞動中的勝利女神與人頭獅身史芬克斯(Sphinx)以及希臘其它諸神的裝飾,底部寬6.55米、高1米,而神像約高13米,相當於四層樓高的現代建築。神像身後掛著從耶路撒冷神廟劫掠得來的神聖布幔。菲迪亞斯更是精密地規划了四周的變化,包括由神廟大門射向雕像的光線,為了令神像的臉容更為美麗光亮,更於神像前建造一座極大而淺,裡面鑲了黑色大理石的橄欖油池,利用橄欖油將光線反射。矗立期間更有工人前來擦拭象牙,稱為「菲迪亞斯拋光工人」。

神像昂然地接受人們崇拜達九百多年,但最後基督結束了這一切,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毅然頒發止競技的敕令,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大會也是在這一年終止。接著,公元426年,又頒發了異教神廟破壞令,於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壞,菲迪斯亞的工作室亦被改為教堂,古希臘從此灰飛煙滅;神廟內傾頹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卸,改建成抵禦蠻族侵略的堡壘。所幸的是,神像在這之前已被運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現稱伊斯坦布爾),被閹臣路易西收藏於宮殿內達60年之久,可惜最後亦毀於城市暴動中。

Mausoleum of Maussollos
摩索拉斯陵墓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摩索拉斯陵墓位於小亞細亞西南部哈利卡納素斯(Halicarnassus,今土耳其Turkey的博都茹姆Bodrum)市中心的大廣場。陵墓是由波斯人和古希臘人於公元351年建造的。埋於陵墓內的人,就是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波斯帝國(Persian Empire)屬地加里亞(Caria)的國王摩索拉斯(Mausolus)。傳說這座摩索拉斯陵墓是摩索拉斯王的遺孀卡里亞的阿爾特米西亞二世女王(Artemisia II of Caria)為了憑弔其夫在天之靈建造的,可惜她無法親眼目睹這座陵墓的完工,在摩索拉斯王去世後一年,她亦隨之過世,但陵墓依然繼續建造直至完成。

陵墓共分四層,基壇為六階,以希臘運來的白色大理石建造,底部為長方形,面積是40米乘30米,高45米,其中建築物被高20米墩座牆圍住,四周的放著騎在背上的戰士雕像,墩座上方,排列著36根高12米以愛奧尼式(Ionian)建造的金白色大理石圓柱,在圓柱與圓柱間,以男神和女神的立像裝飾,圓柱的上方,放著台輪;上方是極其傾斜高7米的金字塔,塔頂以鍍金的青銅駟馬二輪戰車裝飾;而墓內矗立著摩索拉斯王和阿爾特米西亞女王的大理石雕像。據說所有雕塑均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伯亞克西斯(Bryaxis)、李奧查爾斯(Leochares)、史卡帕斯(Scopas)和提莫西亞斯(Timotheus)分別負責陵墓的一邊而完成的。

摩索拉斯陵墓就這樣威嚴地佇立了好幾個世紀,直到公元前334年城市被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佔據之前都未被人觸及,並且在之後的多次海盜掠奪中仍然佇立在城市的廢墟之上,又過了好幾個世紀,一系列的地震終於將陵墓的石柱全部擊垮,陵墓只剩下了下半邊。15世紀初,十字軍(Crusade)認為哈利卡納素斯是一個重要戰略位置,決定建造巨大的聖彼德要塞(Castle of St. Peter),而建造要塞的材料就是摩索拉斯陵墓的的石材;他們將所有陵墓內外裝飾嵌入要塞的城牆內,令整個陵墓幾乎不留痕迹。1852年,英國考古學家查理士·牛頓(Charles Thomas Newton)爵士對著名的摩索拉斯王陵墓展開發掘,並將倖存的石獅雕像、圓柱及人像的碎片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特別室內。

Colossus of Rhodes
羅德斯島巨像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羅德斯島巨像位於愛琴海東南部的羅得島(Island of Rhodes)的曼德拉奇港口(Mandraki),是由古希臘人在公元前292——280年建造的。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死於征途,在帝國分崩的戰爭中,埃及部分落入了大將軍救世主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手中,羅德斯島則與之聯盟。305年,亞歷山大大帝的另一個大將軍獨眼安提哥那一世(Antigonus I Monophthalmus)派兒子圍城者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Poliorcetes)率4000大軍攻佔羅得島,結果慘敗。為了慶祝這場勝利,羅德斯島人決定變賣戰利品來建造一座羅德斯島守護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巨像。對於巨像,拜占庭的菲羅如此寫道:「羅德斯島巨像躺在海上太陽升起的光華之處」。

巨像沒有留下什麼複製品或模製,只能依據古代文獻的記載而推測它的外觀,可是文獻中只把它當作一件奇物而不是一件藝術品來描述,因而關於巨像的樣子,也沒有直接的報道。唯一比較詳細的記載就是普利尼(Pliny the Elder)的文獻。文獻裡面這樣記述道:「最使人讚賞不己的是羅德斯島太陽神巨像。那是利西波斯(Lysippus)學生之一林度斯的查爾斯(Chares of Lindos)的得意之作。這尊巨像高34米……豎立56年後,在地震中倒坍。即使是躺在地上,這仍然是一件驚人的東西。很少人能夠用雙臂環抱他的大拇指,其它手指每隻都比一整座普通雕像還要粗。折斷的四肢的斷口處像巨大的洞穴,裡面巨石累累,那是豎立巨像時用來穩定巨像的……根據其它傳說,巨像造了十二年,一共花了三百他連得(Talent)。資金乃是來自售賣德米特里奧斯王遺下的大批圍城器械而得。」長久以來,有關巨像的模樣眾說紛紜,一般人都相信它是兩腳張開、手持火把,站立於羅得斯島曼德拉奇港口的入口處,船隻由其胯下經過。然而,研究顯示以港口的闊度和巨像的高度來計算,這種結構是不合常理,因為巨像跨越港口入口必須要四分一公里高才能辦到,不論以金屬或石塊來建造,跨立的巨像絕對無法承受巨大張力和冬季強風,而且傾倒後巨像的遺迹亦會阻礙著港口,所以估計真實的巨像應該立於港口東面或更內陸的地方。至於巨像的具體姿勢則更加一無所知。

生於巨像屹立時代的菲羅認為羅德斯島巨像的建造就如同造房子一樣,而其巨大雕像殘片也顯示羅德斯島巨像的建造技巧之精妙不亞於菲迪亞斯(Phidias)的宙斯像,石像完全以大理石為結構基礎,肌膚則是澆鑄銅片建成。即使是56年後(公元前226年)因地震傾倒,堆積在曼德拉奇港附近岸邊的遺迹仍壯麗可觀。公元654年,穆阿維葉一世(Muawiyah I)手下的阿拉伯人佔據了羅得島,當時的領主堅信者狄奧法內斯一世(Theophanes the Confessor)下令將巨像的殘骸敲碎並販賣給一個來自埃澤薩(Edessa)的旅行商人,之後的下落更是無跡可尋。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
亞歷山卓燈塔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亞歷山卓燈塔又叫亞歷山大燈塔或法洛斯燈塔,位於距離埃及(Egypt)亞歷山卓(Alexandria)約1公里的法洛斯島(island of Pharos)附近的岩礁上,是由古埃及人和古希臘人在公元前三世紀建造的。亞歷山大大帝死後,救世主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稱霸埃及,並建都於亞歷山卓,也使亞歷山卓成為埃及的經濟中心,加上它地處亞洲、非洲及歐洲的接合位置,自然是海上交通的樞杻。鑒於亞歷山卓港地處危險海道,托勒密下令建築師德克西弗(Dexiphanes)之子尼多斯的索斯特拉圖斯(Sostratus of Cnidus)於亞力山卓的東端興建燈塔,用以照耀船隻的往來。燈塔於公元前290年竣工,當時的國王是愛兄弟者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hos)。

以白色大理石建造的亞歷山卓燈塔共分三層。而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燈塔的第一層為正方形的四角柱,高56米,四角準確地朝著東南西北,每角分別豎立著崔頓(Triton)像。第二層為八角形,高18米,第三層是圓椎形,高7米,最上面為圓錐形屋頂,矗立著海神波賽頓(Poseidon)的雕像。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燈塔的高度,傳說整座燈塔有140米高。燈塔倚靠燃燒柴油,把光線集中於後方的青銅製的反射鏡,以旋轉360度反射出去照耀大海,據說其亮度可照耀56公里外,海上的人憑著光線,以確認亞力山卓的位置。除此以外,它更具防衛及偵察功能,塔內設有三百多間房間,可以駐紮相當的軍隊,一旦有敵人自海上來襲,燈塔內的軍隊便可在短時間內出海迎擊,避免城中的建設毀於戰火。值得一提的是,燈塔儘管140米高,卻沒有階梯,燃油及補給品是倚靠騾子沿著螺旋狀斜坡上去的。

後來埃及人佔領了亞歷山卓,新的統治者遷都開羅(Cairo),燈塔便開始失修。公元850年左右,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帝國和回教徒發生戰爭,燈塔給予回教軍莫大幫助,因此羅馬派出間諜往亞歷山卓的回教主阿爾華特的宮裡散布謠言,說燈塔下有大量寶藏,令人們爭相拆毀燈塔尋寶,貪婪的人們給亞歷山卓燈塔帶來了難以修復的創傷。雖然回教徒曾嘗試修復,但因弄壞燈塔內的青銅反射鏡而作罷。隨著遷都開羅(Cairo),經濟地位轉移,燈塔在日久失修下寂寞地站立在原地;公元956、1303及1323年的三次大地震差不多將整座燈塔摧毀,公元1375年的大地震更是它的致命傷,公元1480年,遺址的大理石塊被改用興建碉堡,亦步其已被摧毀的五個遺迹後塵,成為除了現存的金字塔外,最後一個消失的奇觀。

亞歷山卓(Alexandria):又稱亞歷山大港。是埃及僅次於開羅的第二大城,也是埃及第一大港。這座港埠是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於公元前332年征服埃及時,下令建築師迪諾枓拉提茲規劃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地帶,包括北起瓦洛斯島,南止瑪里特湖的廣大地區。

錯誤的記憶——Deja Vu

小猴子在小學的時候,不知道是誰說了「既視」現象並作了解釋(那時一直記得是媽媽或是爸爸),就一直記在了心裡,還到處跟別人解釋這一個現象,雖然沒有求證過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記錯了,但我潛意識裡堅信我的說法是對的,到後來想向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居然說並沒有跟我說過……後來到了初中,有了電腦,我就開始上網查閱「既視」這一關鍵詞,心裏面多年的石頭終於落了地,我的解釋多多少少是準確的。大學裡,外教Gloria無意中提起了Deja Vu這個單詞(一直很喜歡這個來自法語的單詞,尤其是發音),解釋了一番以後我馬上把它和「既視」聯繫在了一起。再次查證之後,發現Deja Vu的中文正是「既視」,哈哈,真是有快感啊!

Deja Vu來自於法語單詞Déjà Vu,讀作[‘dei3a ‘vu:](小猴子自詡能把這個詞發得十分地道,讀不好的話就來請教我吧挖哈哈哈哈!),直譯過來就是「曾經見過(Already Seen)」,一般在中文裡被稱為「既視」(「既視感」或「既視現象」),在台灣還被音譯為「得假霧」。什麼叫做Deja Vu呢,簡單來說就是當你看到某一場景,某一事件,或聽到某一句話的時候,突然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總覺得在哪裡見到過或經歷過一樣。可能很多人認為是自己有「第六感」或是「預知能力」吧,但是就目前比較科學的解釋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哈哈!

在解答之前,我想再引用一個試驗:英國《新科學家》雜誌2006年7月20日報告說,英國利茲大學心理學系的Akira O’Connor等人用另一種方法製造出了似曾相識。研究人員給18名受試者展示24個普通單詞,然後對受試者進行催眠,告訴他們:如果接下來看到帶綠框的詞,他們會清楚地知道這是剛才見過的一個詞,並且記得上次看到時它的視覺形象;如果看到帶紅框的詞,他們會覺得熟悉,雖然說不清楚上次看到它是什麼時候。在解除催眠狀態後,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看一系列單詞,每個詞都帶有紅、綠或藍色框框(藍框是用作對照的,催眠時沒說藍框有什麼含義)。這些詞有的是受試者前面看過的,有的是新詞。受試者被要求判斷哪些詞是前面看過的,用0到100的分數表達確信程度。結果,18名受試者中有10人報告說,某些帶紅框的詞(實際上是新詞)給自己一種特別的熟悉感,雖然不能確定前面是不是看到過;其中5人說,這種感覺非常像是似曾相識。人對某一場景產生熟悉感,實際上經歷了兩個過程。第一步,大腦在記憶庫中搜索,看看以前是不是見過這個場景。如果搜索結果是「見過」,就進入第二步,大腦的另一部分將面前的場景識別為「熟悉」。O’Connor這個有趣的實驗顯示,這兩個過程是可以分離的。研究人員通過催眠來直接觸發第二步,使受試者對實際上並未見過的事物產生熟悉感。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在經歷一個新的場景或事物的時候大腦是分兩個步驟來的,第一是先比對記憶,第二步才是得出熟悉或是陌生的感覺。那麼回到正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Deja Vu呢?

其實,Deja Vu的成因簡單來說就是大腦錯誤的記憶,各位一定會很好奇,記憶怎麼會出錯呢?就算是記錯了,怎麼會那麼肯定地認為眼前這一幕曾經經歷過呢?這是人的大腦處理數據的時候出現時差所造成的。1963年的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左半球的顳葉部位負責在時間上對來自各條線路的數據進行精確匯總,而感覺信號會分兩次到達左腦顳葉,並形成「記憶」,一次直接傳送,一次是經過右腦繞過來,兩者時差基本相同無法計算。打個比方說,當人在經歷某一事件的時候,感覺信號就開使分別經兩條路傳至顳葉,並形成「記憶」,但是偶爾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通過右腦繞路傳至顳葉的信號延遲了幾秒,產生了時間差,這時,等第二條線路的信號傳至顳葉的時候,搜索到了先前處理完的信息,也就是之前形成的「記憶」,大腦就會告訴我們,這件事情或場景是經歷過的。一句話,就是對同一場景的兩次處理,第一次快,搶先一步形成了「記憶」,第二次慢,當遇到第一次的「記憶」時,我們就感覺到這是經歷過的了。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時差,目前也沒有答案。不過據調查,50%-90%的人一生至少有過一次類似體驗,甚至是盲人也會出現Deja Vu。它在各種年齡段的人身上都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相對更多一些。人在緊張或勞累的時候更容易陷入這種狀態。所以說,大腦也和電腦一樣會出現「故障」啊……哈哈,以後再遇到Deja Vu,可不要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哦!什麼第六感,前生今世,預知未來的假說都是不值得相信的!

親愛的廁所

謹以此文紀念十一月十九日——世界廁所日。

中國古代的廁所

據《左傳》記載:公元前581年的一天中午,晉景公姬獳品嘗新麥之後覺得腹脹,便去廁所屙屎,不慎跌進糞坑而死。姬獳很可能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殉難於廁所的君主,由此暴露出先秦時宮廁的簡陋。這沉痛的代價使得後世對屙屎這樣的事情多了幾分謹慎。

漢高祖劉邦位列「中國流氓史」頭把交椅,他的做法實在可以配得上他的身份。他在群臣面前內急,為了節約時間開會,同時也為了不至於掉進廁所中,竟讓一個文官把帽子遞給他,他背過身去,把帽子倒過來,一會兒,半帽子熱氣騰騰的尿呈現在眾人面前了。

這個流氓皇帝的後代漢武帝劉徹,更是別出心裁,居然在解大便時接見高級官員。這是《漢書·汲黯傳》里透露出來的:「大將軍(衛)青侍中,上踞廁視之。」史官並沒有記錄下衛青的情緒,但可以肯定的是,衛青在漢武帝的眼中是一等一的重臣,也許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才獲得了在皇帝大便時被接見的機會。

關於皇家廁所的不同尋常之處,《世說新語》有所透露。西晉大將軍王敦被晉武帝招為武陽公主的駙馬,新婚之夕,頭一回使用公主的廁所。初見時,覺得富麗堂皇,比之民間住宅都強得多,進去,才發現原來也是有臭氣的,心下稍微平和了些。不多時,見廁所里有漆箱盛著干棗,只當是「登坑食品」,便全部吃光;俟完事後,侍婢端來一盤水,還有一個盛著「澡豆」的琉璃碗,王敦又把這些「澡豆」倒在水裡,一飲而盡,惹得「群婢掩口而笑之」。原來干棗是登坑時用來塞鼻子防臭氣的,而「澡豆」則相當於近世的肥皂。

或許是受了漢高祖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啟發,後世的皇帝們多半使用便壺來解決問題,而不親自上廁所了。《西京雜記》上說,漢朝宮廷用玉製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後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衛生用具——可知至遲從那時起,皇帝就不一定非得同廁所打交道了。「虎子」 後來變了稱呼喚作「馬桶」,據說與皇帝有關。相傳西漢時「飛將軍」李廣射死卧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裡面,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 「虎子」得名的由來。可是到了唐朝皇帝坐龍庭時,只因他們家先人中有叫「李虎」的,便將這大不敬的名稱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後俗稱「馬桶」和「尿盆」。

宋太祖趙匡胤平定四川,將後蜀皇宮裡的器物全運回汴京,發現其中有一個鑲滿瑪瑙翡翠的盆子,愛不釋手,差點兒用來盛酒喝。稍後把蜀主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召來,花蕊夫人一見這玩意兒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說,這是先王的尿盆啊!驚得趙匡胤怪叫:「使用這種尿盆,哪有不亡國的道理?」馬上將盆子擊碎了。

尿盆與酒器難以分辨,這大抵是古人審美趣味不同造成的笑話。便器發展到清朝,已體現出極強烈的人性關懷特徵。清代皇帝、后妃們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專門的太監保管,需要時則傳「官房」。皇帝、妃嬪們使用的「官房」是十分講究的,分為長方形和橢圓形兩種形式,用木、錫或瓷製成。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外邊安有木框,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一般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里,以防止滲漏。錫質官房為橢圓形,盆上有木蓋,正中有鈕;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前端開出橢圓形口,便盆放在下面對準圓口。便凳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坐在上面,並不比現在的馬桶差,只不過不能沖水而已。

慈禧太后的「出恭」在一些史料中有零星記載。太后說要傳官房,幾個宮女就去分頭準備,一個去叫管官房的太監,一個去拿鋪墊,一個去拿手紙。太后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隻大壁虎,壁虎的四條腿就是官房的四條腿,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盆屜,尾巴是後把手,下頜是前把手,嘴微微張開,手紙就放在其中,壁虎的脊背正中有蓋子,打開後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裡放有干松香木細末。太監要把用綉雲龍黃布套裹著的官房頂在頭上送到太后的寢宮門外,請安以後,打開黃布套,取出官房,由宮女捧著送進凈房(凈房一般設在卧室床的右側,明面上裝一扇或兩扇小門,裡面是不足一米寬的死夾道,專門為便溺用)里,宮女把油布鋪在凈房地上,把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紙放進壁虎嘴裡;太后完事後,由宮女捧出去,交給太監,太監仍然用布套包好,舉到頭上頂出去,清除完臟物後,擦洗乾淨,放入新的干松香木細末,等下一次使用。

宮中雖然可以如此,羈旅途中自然不能這樣繁瑣,一路車馬,也不方便端來端去的。這不用我們操心,早有人替太后老佛爺想好了。1903年3月,慈禧以恭謁西陵(在河北省易縣西)為名,要乘上火車抖抖威風。卧室內,面對著車窗放置著特製的鐵床,床上被褥枕頭應有盡有,用幔帳圍著。床的一側有門,打開即是大小便用的如意桶。桶底鋪著黃沙,再灌進水銀,糞便落入不見痕迹。桶外用宮錦絨緞套罩著,看上去像一個繡花坐墩。

清史家孟森的描述是:「……車中備鐵床、裀褥枕被,花車原有卧榻置不用,計吸鴉片煙非此不適故耳。床橫置,面車窗,以幔圍之,床身購諸肆,嫌柱稍高,截其腳而移高其床面。床側一門,啟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貯黃沙,上注水銀,糞落水銀中,沒入無跡,外施宮錦絨緞為套,成一綉墩。車身亦(遍)套黃絨,而以緞貼里。」這種如意桶,可算是當時登峰造極的高級衛生設備了。

用什麼擦屁股?

造紙是中國早在漢代時的一大發明,但是直到元朝,這一技術的產品才被運用於人們最實際的生活:如廁。後人揣測,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文化相對比較落後,沒有漢民族「敬惜字紙」的意識,所以才使得廁紙進入人們的生活。而之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家都用竹片做如廁的衛生用品,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唐宋之前,人們用的是一種叫做「廁籌」的木頭片或竹片,《元史》列傳第三后妃二記載,「裕宗徽仁裕聖皇后」伯藍也怯赤當太子妃的時候對婆婆「昭睿順聖皇后」非常孝順,她要在婆婆拭穢之前用自己的臉試試手紙的柔軟度:「後性孝謹,善事中宮,世祖每稱之為賢德媳婦。侍昭睿順聖皇后,不離左右,至溷廁所。」

連擦屁股的紙都要先用臉試試軟硬,這孝心實在是可圈可點。那麼,竹片呢?軟硬估計已經不是問題,竹子的問題在於毛刺甚多,萬一竹片不夠光滑,傷了使用者的臀部,實在是一件大煞風景的事情。

《南唐書·浮屠傳》記載,南唐後主李煜親自動手削竹片以供僧徒如廁時使用,並用面頰檢驗質量,看看是否光潔滑爽。這堪稱是禮佛的帝王中最值得稱道的了。

掘新坑成財主

廁所管理員的工作也是三百六十行之外的,這絕對是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值得商家學習,值得全民把玩。

明末清初有一個叫做穆太公的人。當然,沒有誰會在自己的名字上帶著這麼高的輩份。姓穆是一定的了,「太公」則很可能是大家對他的尊稱。這位姓穆的老先生是如何贏得群眾尊敬的呢?

穆太公是鄉下人,有一天進城,發現城裡的道路兩旁有「糞坑」,且是收費的。老先生進去痛快了一把之後,並沒有一走了之,他立在這簡易廁所外面呆了半天,發現來解手的人不少,於是,他憑藉自己特有的商業敏感度,確立了自己後半生的飯碗——「倒強似作別樣生意!」

回到家之後,穆老先生請工匠「把門前三間屋掘成三個大坑,每一個坑都砌起小牆隔斷,牆上又粉起來,忙到城中親戚人家,討了無數詩畫斗方貼在這糞屋壁上」,並請一個讀書人給廁所題寫了個別緻的名字:「齒爵堂」。為了吸引客流,又求教書先生寫了百十張「報條」四方張貼,上面寫著:

穆家噴香新坑,遠近君子下顧,本宅願貼草紙。

這一手很有吸引力,農家人用慣了稻草瓦片,如今有現成的草紙用,加上廁所環境實在優雅,「壁上花花綠綠,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緻」。吸引得女子也來上糞坑,穆太公便又蓋起了一間女廁所。

值得說明的是,穆太公的廁所是免費的。那他老人家費這麼大勁兒,如何體現經濟利益呢?原來,早在城裡上廁所的時候,他便已經領悟到,在鄉下,廁所收費是行不通的。但是,糞便是可以出售的。他便把糞便收集起來,賣到種田的莊戶人家,或者以人家的柴米油鹽來置換。一勞永逸,久而久之,便獲得了不小的收益。真的是「強似作別樣生意」!

附:世界真奇妙:探尋環球各式各樣的廁所

美國:安全廁所

為了防備美國士兵在方便之時遭到暗算,美軍耗費數百萬元研製新一代的軍用廁所。該廁所緣於美國國防部長的突發其想。在他看來,美國軍隊現在供作戰使用的廁所在安全性能方面漏洞不少,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一位軍中退役官員也對此表示贊同:畢竟我們不能讓美國士兵脫下防護衣,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方便。在眾多設計方案中,最精密的莫過於一個在空中和陸地兩用的安全防護便廁。該廁所為封閉式,帶有衡壓功能,能夠抵禦戰場上的炮火紛飛、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

香港:金廁所

為了鼓勵消費,吸引遊人,香港旅遊業在廁所上大做文章:只要購買金飾滿3000元,就可以到價值3800萬港元、全球首創的「金廁所」去方便一次,但時間只限3分鐘。據主辦機構預期,「金廁所」會成為全新香港旅遊熱點,將吸引來自內地、香港、東南亞等地遊客,每日可為該公司帶來50萬至70萬的營業額。「金廁所」坐落於九龍民樂街,以黃金、鑽石、天然寶石、珍珠配合高科技建造而成,全名為「金碧輝煌環保洗手間」。「金廁所」配以先進科技自動沖洗、自動烘乾設備,輕鬆按動電鈕即可完成整個清潔過程,另裝有先進過濾系統,以常保空氣清新。

日本:超智能廁所

在日本有這樣的廁所,當你上廁所時,馬桶旁踏腳下的電子秤會測出你的體重,旁邊的扶手會量出你的血壓、心跳,馬桶內的化驗儀器會分析出糞便中的蛋白質、紅白血球和糖分,它一方面將上述數字打在廁所內的熒光屏上,讓你看清楚,同時又將資料輸往電腦健康中心,如果發現你身體有毛病,電腦醫生會在熒光屏上給你發出勸告或指令。

德國:原子廁所

在德國漢堡街頭,有一種全自動化的原子廁所。使用時,先投入50分尼,手指輕按啟動裝置,廁所的門就會自動打開。當走進一米見方的斗室後,兩盞管型照明燈便發出柔和的光,空調立刻把氣溫調到19度,揚聲器開始播放音樂,自來水慢慢地流進洗手盆,盆的上方有一個裝置,會把手紙送出。當一次使用後,沖洗消毒自動開始,僅一分鐘就可以結束。

中國:以小便沖大便

此種叫「藍潔士」公共廁所十分具有創藝,它利用人體排除的尿液,通過除臭、上色後來沖刷廁所,不需水源,糞便排除後通過處理形成一種無臭味的紙漿狀的東西,沒有污染。可就地填埋,或乾燥後當普通垃圾進行處理。

俄羅斯:帶護照入廁

一般人上廁所最要緊是帶廁紙,最多也只是帶報紙雜誌這些物品,但對俄羅斯一名農夫來說,上廁所時不能缺少的是一本護照。62歲的多布羅諾高夫理論上住在俄羅斯,但他的大屋卻橫跨俄羅斯與烏克蘭邊界,而那設於後園盡頭的廁所,便恰巧落在烏克蘭境內。因此,多布羅諾高夫每次人上廁所,便得帶護照辦理出入境手續,而他已經有兩次可能因為內急難當,忘記了帶護照而被罰款。目前兩國正在已商討一個折衷辦法,讓多布羅諾高夫可以舒適地響應自然的呼喚。

義大利:入廁交稅

在義大利著名旅遊城市威尼斯布,每個使用公共廁所的人要交納「廁所稅」。在威尼斯使用公共廁所本來就是要交錢的,徵收「廁所稅」意味著人們將交更多的錢。水城威尼斯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有其根據的,威尼斯市政府認為威尼斯只有5萬多人口,而每年從世界各地到威尼斯旅遊觀光的人多達1000萬,為這麼多的遊客提供充足的公共設施,僅僅通過提高對市民的稅收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只能通過徵收「廁所稅」來籌集資金,做到「以廁養廁」。外國遊客每用一次公廁需交稅1000里拉,而當地居民在花6000里拉辦一張為期3年的卡後,每次只需交稅500里拉。

泰國:一流偽裝

為了保護大自然的原始景緻,使廁所與周圍環境協調,泰國旅遊熱點之一、位於曼谷市東北的考艾國家公園特意將流動廁所加以偽裝,將之2漆上迷彩保護顏色。結果沒想到偽裝得實在太成功了,以致於人和動物都難以將其辨別:不但遊人找不到廁所,而且使得野鹿誤入其內。廁所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我們曾經將這些廁所擺放在公園內作試驗,結果沒有人能發現它們。」雖然引來不少誤會和麻煩,然而公園的員工,都為他們的偽裝功夫而相當自豪。他們說,以前使用的廁所都非常難看,與自然環境格格不入。新廁所每個值18萬港元,外加油漆偽裝費用約36000港元,但他們認為物有所值,一點不貴。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