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在小學的時候,不知道是誰說了「既視」現象並作了解釋(那時一直記得是媽媽或是爸爸),就一直記在了心裡,還到處跟別人解釋這一個現象,雖然沒有求證過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記錯了,但我潛意識裡堅信我的說法是對的,到後來想向爸爸媽媽的時候他們居然說並沒有跟我說過……後來到了初中,有了電腦,我就開始上網查閱「既視」這一關鍵詞,心裏面多年的石頭終於落了地,我的解釋多多少少是準確的。大學裡,外教Gloria無意中提起了Deja Vu這個單詞(一直很喜歡這個來自法語的單詞,尤其是發音),解釋了一番以後我馬上把它和「既視」聯繫在了一起。再次查證之後,發現Deja Vu的中文正是「既視」,哈哈,真是有快感啊!
Deja Vu來自於法語單詞Déjà Vu,讀作[‘dei3a ‘vu:](小猴子自詡能把這個詞發得十分地道,讀不好的話就來請教我吧挖哈哈哈哈!),直譯過來就是「曾經見過(Already Seen)」,一般在中文裡被稱為「既視」(「既視感」或「既視現象」),在台灣還被音譯為「得假霧」。什麼叫做Deja Vu呢,簡單來說就是當你看到某一場景,某一事件,或聽到某一句話的時候,突然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總覺得在哪裡見到過或經歷過一樣。可能很多人認為是自己有「第六感」或是「預知能力」吧,但是就目前比較科學的解釋來說這是不可能的哈哈!
在解答之前,我想再引用一個試驗:英國《新科學家》雜誌2006年7月20日報告說,英國利茲大學心理學系的Akira O’Connor等人用另一種方法製造出了似曾相識。研究人員給18名受試者展示24個普通單詞,然後對受試者進行催眠,告訴他們:如果接下來看到帶綠框的詞,他們會清楚地知道這是剛才見過的一個詞,並且記得上次看到時它的視覺形象;如果看到帶紅框的詞,他們會覺得熟悉,雖然說不清楚上次看到它是什麼時候。在解除催眠狀態後,研究人員讓受試者看一系列單詞,每個詞都帶有紅、綠或藍色框框(藍框是用作對照的,催眠時沒說藍框有什麼含義)。這些詞有的是受試者前面看過的,有的是新詞。受試者被要求判斷哪些詞是前面看過的,用0到100的分數表達確信程度。結果,18名受試者中有10人報告說,某些帶紅框的詞(實際上是新詞)給自己一種特別的熟悉感,雖然不能確定前面是不是看到過;其中5人說,這種感覺非常像是似曾相識。人對某一場景產生熟悉感,實際上經歷了兩個過程。第一步,大腦在記憶庫中搜索,看看以前是不是見過這個場景。如果搜索結果是「見過」,就進入第二步,大腦的另一部分將面前的場景識別為「熟悉」。O’Connor這個有趣的實驗顯示,這兩個過程是可以分離的。研究人員通過催眠來直接觸發第二步,使受試者對實際上並未見過的事物產生熟悉感。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在經歷一個新的場景或事物的時候大腦是分兩個步驟來的,第一是先比對記憶,第二步才是得出熟悉或是陌生的感覺。那麼回到正題,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Deja Vu呢?
其實,Deja Vu的成因簡單來說就是大腦錯誤的記憶,各位一定會很好奇,記憶怎麼會出錯呢?就算是記錯了,怎麼會那麼肯定地認為眼前這一幕曾經經歷過呢?這是人的大腦處理數據的時候出現時差所造成的。1963年的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左半球的顳葉部位負責在時間上對來自各條線路的數據進行精確匯總,而感覺信號會分兩次到達左腦顳葉,並形成「記憶」,一次直接傳送,一次是經過右腦繞過來,兩者時差基本相同無法計算。打個比方說,當人在經歷某一事件的時候,感覺信號就開使分別經兩條路傳至顳葉,並形成「記憶」,但是偶爾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通過右腦繞路傳至顳葉的信號延遲了幾秒,產生了時間差,這時,等第二條線路的信號傳至顳葉的時候,搜索到了先前處理完的信息,也就是之前形成的「記憶」,大腦就會告訴我們,這件事情或場景是經歷過的。一句話,就是對同一場景的兩次處理,第一次快,搶先一步形成了「記憶」,第二次慢,當遇到第一次的「記憶」時,我們就感覺到這是經歷過的了。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時差,目前也沒有答案。不過據調查,50%-90%的人一生至少有過一次類似體驗,甚至是盲人也會出現Deja Vu。它在各種年齡段的人身上都會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相對更多一些。人在緊張或勞累的時候更容易陷入這種狀態。所以說,大腦也和電腦一樣會出現「故障」啊……哈哈,以後再遇到Deja Vu,可不要再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哦!什麼第六感,前生今世,預知未來的假說都是不值得相信的!
Know that I can’t get over you
‘Cause everything I see is you
And I don’t want no substitute
Baby I swear it’s Déjà Vu
一個法語詞也能Blah這麼多出來…………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