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北补完计划番外篇——何氏宗祠

这次的山西之行还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支线任务,那就是回到籍贯所在地,山西灵石。

这个在户口簿上的地方,一直很遥远,很陌生,但似乎又和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次在逛王家大院的时候,无意间听到灵石四大姓氏里就有何姓,于是就查到了附近集广村的何氏宗祠,竟然只有两公里,于是就顺道绕了过去。

到了何氏宗祠,但是却找不到开门的管理员,门口乘凉的大爷说刚刚还看见了,让我等等。于是,我在这个从未踏足的故乡逗留了半小时,四处打探爷爷曾经的足迹,却没有人回应。直到正准备离开时,我素昧谋面的堂姑从巷子里闻讯赶来。堂姑跟我反复核对了爷爷爸爸的名字,激动地拉着我的手一直不放,一个劲儿用方言说着「自家人啊自家人啊」。这时候,何氏宗祠门口的大爷们纷纷站起身来,一改刚刚冷漠的态度,瞬间热络了起来。

堂姑把我拉进家里,翻箱倒柜给我看了爷爷的照片,讲了很多以前家里的故事。虽然因为口音太重,我六成都没听懂,但我能感受到堂姑溢于言表的开心和激动。带我进入何氏宗祠的一路上,堂姑见人就向他们介绍我,而大家也都开心地跟我打招呼。一瞬间,我有一种从来就属于这里的错觉。

最后,我婉拒了堂姑让我住下的邀请,准备离开。临走前,堂姑的侄子,也就是我的表哥也赶来了,还尴尬地笑说自己刚干完农活,没有来得及换衣服。我们就像许久不见的亲人一样拥抱挥手道别,即便我们都不知道会不会还有下一次再见。

离开集广村,我心中的悸动一直持续了好几天。这一次寻根之旅让我着实感受到了血缘关系所带来的奇妙羁绊——这是一种超乎寻常甚至有些失真的热情。它并非基于人与人的关系,而仅仅是血脉。虽然我更向往人与人的良好互动,但,这就是所谓的血浓于水吗?和堂姑的交谈中,大家都在开怀大笑,不过即便我们只认识半小时,她还是提到了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这,也是所谓的血浓于水吗?

我不知道。但我很开心,我也很激动。就让这段奇遇留在记忆中吧。


何氏宗祠


素昧谋面的堂姑和我

晋中北补完计划三章——晋中

一、平遥古城(镇国寺、双林寺和平遥文庙)

晋南是山西古建最为密集的区域,从晋中开始,古建数量就明显增多,包括元代以前的古建,但是比较分散,分别是平遥县四处,寿阳县一处,昔阳县一处,太谷区三处。因为这次住在平遥古城,所以主要还是以平遥县的古建为主。

平遥县元代以前的古建分别是现存五代的镇国寺万佛殿(963年,北汉天会七年),现存金代的慈祥寺麓台塔(1123-1137年,金天会年间)和大雄宝殿(1194年,金明昌五年)和,以及平遥古城内现存金代的平遥文庙大成殿(1163年,金大定三年),不过其中慈相寺暂不对游客开放。另外,平遥古城本身还和镇国寺以及双林寺一同被打包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先来说说外围的两座寺庙吧。镇国寺应该算是晋中最重要的古建了,一方面万佛殿为现存五代建筑,是晋中北地区唯一的现存五代建筑,另一方面,它也是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去检票处与山门(天王殿)之间的广场,镇国寺整体不算大,走过幽暗的山门之后,映入眼帘的正是最重磅的万佛殿。虽然相比忻州的唐代古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万佛殿的五代雕塑却堪称一绝,尤其是释迦牟尼的背光花饰绚烂繁复,那是跨越千年的古老雕刻技艺依然在散发神秘而又精湛的魅力。

双林寺虽然现存建筑已是明代之后了,但之所以能和镇国寺一同作为古城外庙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其殿堂级别的明代彩塑和悬塑。这也让双林寺成为了此次晋中北之行最与众不同,令人亮眼的一座寺庙。不像其他古建,参观者更多的会去看最古老的殿宇,走马观花,进入双林寺,犹如进入一座彩塑博物馆,每一个殿宇里都堆满了琳琅满目的彩塑,主题形式各不相同,尤其是悬塑,更是堪称晋中北一绝。光线从格窗中洒进幽暗阴凉的殿宇内部,视觉感官慢慢地放大,每一尊佛像开始映入眼帘,一尊一尊,一排排,热烈地在视网膜上迸射着前所未见的斑斓,这些上身前倾临空的各路神明神采飞扬,姿态各异,锋芒毕露地铺满四壁,就连褪色的表皮和残缺的四肢也抵挡不住那蹒跚过岁月长河却依然呼之欲出的盎然生机。

那两天正是柳絮飘扬的日子,走在双林寺的院落里,白色的柳絮如雪花一般随风漫天飞絮,遮天蔽日地模糊了现在和历史的界限,那些栩栩如生的彩塑似乎也开始活动起了身子,或是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或者张开双臂翩翩起舞。淹没在时光长廊里的那个午后,无论何时回想起来都如此令人陶醉。

平遥古城世界遗产的最后一部分,自然是古城本身,这也是此次山西之行最热门的景区。入住的是城内步行街外的冀家大院「晋泰生」,起初还略有一丝冷清,但一进入步行街,各种旅行团纷至沓来,此起彼伏的嘈杂呼喊迅速将人从历史拉回到喧嚣的现实中去。平遥古城中唯一的元代之前古建就是平遥文庙大成殿,它同时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文庙类建筑。除了文庙之外,古城中其他建筑均为明清建筑,整体来说保存较为完好。由于当时山西以镖局和票号出名,因此古城内的建筑也大多以这镖局和票号原址为主。套票涵盖的20个景点都可以一看,除了其中「日升昌」作为全国第一家票号挂了个「全国首个」的名号,其余建筑内容其实大同小异。晚上跟风看了《又见平遥》,对于看过几次沉浸式话剧的人来说,这个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王崴、程池、吴军三人创作的配乐真的很不错,最后那首左权民歌《桃花红杏花白》更是好听又洗脑……


双林寺,世界文化遗产,图为双林寺千佛殿内的五百多尊菩萨悬塑


双林寺释迦殿释迦牟尼背光的龙头悬塑


双林寺千佛殿和菩萨殿外墙壁画,均为明代原物(1461年,明天顺五年),风化严重


镇国寺,世界文化遗产。镇国寺万佛殿,现存木构为五代遗构(963年,北汉天会七年),图为万佛殿前檐拱眼壁画局部,估计为明代或之后绘制


镇国寺山门(天王殿)和后面的万佛殿匾额


平遥文庙大成殿,现存木构为金代遗构(1163年,金大定三年),全国现存最早的文庙祭祀性木构建筑


平遥文庙明伦堂南望大成殿北墙。龙门牌坊后的「魁」字为宋代文天祥笔墨,清代临摹上壁


平遥古城客栈,冀家大院「晋泰生」,典型的两进院的窑洞四合院


平遥古城「华北第一镖局博物馆」,全面展示了镖局历史文化


平遥古城「日升昌」,全国第一家票号

二、王家大院和张壁古堡

最后的王家大院和张壁古堡其实都不太能算古建吧,王家大院和类似的大院建筑群多为明清开始兴起,而张壁古堡的地道有隋代说,宋代说和明代说,具体哪个年代还未有定论。不过作为山西古民居的代表风貌,两个地方都可以一去。在选择大院类景点的时候在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犹豫了很久,不过看了实景之后还是选择了王家,毕竟这里规模比较大。总的来说,大院类的景点主要就是看结构、布局以及石雕、砖雕和木雕等雕刻艺术,和平遥古城一样,都很容易审美疲劳。至于张壁古堡,主要看点就是看个地道和空王行祠大殿下的两尊明代琉璃碑,此外其他和普通古村落也没有太大区别。

虽然此次晋中北之行的前面几天整天都在看古建,但是相比之下,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和张壁古堡却更让我审美疲劳。可能是这类古民居大多都是富家大院,在布局和装饰上都追求「我很大,我有钱」的奢华和气派,反倒是很多元代之前的古建,即便蕴藏着更长时间的历练,吸收了更多的日月精华,却始终静谧地居于一角,往往无人问津。去四处寻找这些古建,感受咬合了千年的木头散发出的陈香,就能体会到充满发掘宝藏的乐趣和震撼人心的感动,这也许就是古建的魅力吧。


王家大院静升文庙的「鲤鱼跃龙门」双面镂空石雕


王家大院敦厚宅「鲤鱼跃龙门」望柱


王家大院敦厚宅斗拱处的木雕挂落


王家大院屋上常见的石雕样式


王家大院桂馨书院,后方是「四龙捧寿」照壁墙


王家大院从西座「红门堡」堡门处一望整个西座


张壁古堡地道,建造年代有隋代说,宋代说和明代说,目前尚未由定论

三、尾声

因为天气的原因,最后两天的太原下起了雪,吕梁和阳泉的两个景点不得不再次取消。两次山西之行都因为不可抗力中断,也确实有些诡异。不过,晋中北的重要古建基本上也算是看完了,也许,下次会有机会继续补完晋中北,也可能开始探索晋南,毕竟,晋南的古建数量甚至超过了晋中北。期待下次的山西之旅吧!

晋中北补完计划二章——朔州和忻州

一、崇福寺

朔州市元代之前的古建仅有三处,除了上次去过的应县木塔和净土寺之外,就是市区的崇福寺了,上一次的山西之行因为搞错地点而错过,这次又因为周一关门而跑了两趟才最终踏进山门。崇福寺主要看两座现存的金代殿宇,观音殿(1115-1234年,具体年代待考)和弥陀殿(1143年,金皇统叁年),其中弥陀殿的匾额、塑像、壁画、雕花门窗和脊饰琉璃都是金代原物,被誉为「金代五绝」,其中匾额更是全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匾额。

寺院整体不算很大,但是弥陀殿的雕花门窗却迷人双目,褪色的红漆不知是何年何月修补而上,如同时光的年轮一层一层剥落,难以窥见的缝隙,隐藏着数百年前尚未腐朽的基因,散发着历久弥新的沉香,仿佛静止了时间,静止了风。


崇福寺观音殿,现存木构为金代遗构(1115-1234年,具体年代待考),殿内存有明代彩塑


崇福寺弥陀殿,现存木构为金代遗构(1143年,金皇统叁年),殿内存有金代壁画和金代彩塑,该匾额为全国现存最大的金代匾额


崇福寺弥陀殿隔扇门花纹,金代原物


崇福寺弥陀殿正脊鸱吻,金代原物


崇福寺正脊脊饰和脊刹,均为金代原物

二、延庆寺和南禅寺

忻州市是山西之行的重点城市,尤其是五台县,国宝级的南禅寺和佛光寺都在这里。五台县现存元代之前的古建共有三处,包括金代的延庆寺大殿(1115-1234年,具体年代待考)和佛光寺文殊殿(1137年,金天会十五年),唐代的佛光寺东大殿(857年,唐大中十一年)和南禅寺大殿(782年,唐建中三年),其中延庆寺和南禅寺相距较近。

根据网友最近的游记,延庆寺并不欢迎访客,但是进门之后,管理员只是拿出表格登记了一下就放行了。延庆寺占地较大,鲜有参天绿树,除去空地和新修的殿宇,现存的古建只有大殿,且不得入内。大殿木构为金代遗构,檐柱柱头上还有清代添配的兽头,在此行中并不多见。

南禅寺大殿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尽管占地不大,保存得也不算完好,甚至佛像文物在当代都数度被盗,但扑面而来的唐风气息却没有削减半分。安静地踱步期间,感观沉浸在蔓延的古朴芬芳之中并得以迅速放大,日光蒸腾着皮肤,也蒸腾着大殿的每一寸木构,散发出难以捕捉的香气。

寺内比想象中局促很多,前院是一排民居建筑,能看到洗晒的生活痕迹,门前种了些花花草草,几只狗慵懒地躺在地面,它们是否也能感受到时光的流逝?


延庆寺大殿,现存木构为金代遗构(1115-1234年,具体年代待考)


南禅寺门口的文保碑,落款也是很有年代感了……


南禅寺大殿,现存木构为唐代遗构(782年,唐建中三年),斗拱上能看得见岁月的痕迹


打卡南禅寺大殿全景

三、佛光寺

佛光寺值得专门单拎出来,只因它过于别致和宏伟。山门处树影爬满高墙,凉风习习,迈入山门就是一块开阔的平台,左边就是金代遗构文殊殿。放眼望去,中轴线上并没有堆叠的殿宇,而是满眼绿树参天,画风别致,漫步其间,心旷神怡。第二层平台的主殿米勒阁毁于唐代灭佛运动(845年,唐会昌五年),如今是作为管理用房的民居。继续沿中轴线进入门洞,横亘在眼前的是一段十分陡峭的台阶,据称超过60度,拾级而上就可以到达第三层平台。随着不断登高,在视野中逐渐出现的东大殿开始展露全貌,竟感受到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魄,面阔三十四米,最高处有十三米,斗拱硕大,出檐深远,这座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构「中国第一国宝」就像穿越时空而来的BDO庞然巨物横亘在眼前,气势恢宏到仿佛能感受到能量气流从殿宇内喷薄而出,沁透心脾。

转了一圈,近距离贴近这座古老的殿宇,依然能感受到心脏急促的跳动,这是一种撞见历史的悸动,不由自主加快的脉拍。南侧的祖师塔更是北齐原物,是整座寺庙现存最古老的构建。唐代灭法运动时,始建于北魏的佛光寺所有木构都毁于一旦,熊熊火光之中佛法殿堂灰飞烟灭,只有祖师塔和周边几座墓塔幸存下来,熬过了历史的腥风血雨,伤痕累累却依然屹立。如今,这座砖塔也成为全国现存最早的祖师塔实例。


佛光寺东大殿,现存木构为唐代遗构(857年,唐大中十一年),殿内木构、壁画、书法和雕塑被称为「唐代四绝」,图为唐代原匾额和明代题字「佛光真容禅寺」


佛光寺东大殿正面斗拱,唐代原物


佛光寺东大殿殿前经幢,须弥座底,唐代原物


佛光寺祖师塔,现存塔身为北齐遗构(550-577年,具体年代待考)


佛光寺山门内的开阔平台和唐代经幢(877年,唐乾符四年),后方的二层及三层平台被树荫挡了个严严实实,倒显得有些神秘

四、原平普济桥

最后来个不一样的换换口味,看看桥。作为原平唯一的元代之前古建(1203年,金泰和三年),普济桥可以说存在得毫无痕迹,沿着乡郊村头的小路走几步就能看见,要不是路面分成车辇道和人行道,几乎和道路融为一体。虽然作为古建过于荒凉,但是作为一座桥梁,普济桥的风光却意外的好,两侧是几颗巨大的杨柳,远处乔木茂密,田野广袤,很难看到现代化的建筑。虽然普济桥在历代均有重修,但是金代桥体依旧坚固地躺在静谧时光中聆风听雨,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脚步,不知道上千年来的自然风景有着如何的变迁,但古桥美景的风光依然让人很想多驻足一会儿。


普济桥桥拱处的雕刻


普济桥桥面依然能够看到车辇道和人行道的分隔


普济桥全景打卡

五、尾声

忻州市其余几处元代之前古建整体较为分散,去了几处要么禁止入内,要么可以远观但不得进入殿宇,整体处于未开放参观的状态,所以并没有走完全部,不过看过佛光寺和南禅寺也就足矣。总的来说,忻州的两天行程只有心潮澎湃可以形容,尤其是亲眼看到1000多年前的木构依然屹立在眼前时候的那种时光的压迫感,你能看见时光的痕迹,也能感受到新鲜的空气,也许物是人非的极致,就是人与古建的相遇吧。晋中北补完计划的最后一站将去往晋中,继续感受山西古建的魅力。

1 2 3 4 5 6 7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