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碎片之茶香满溢

结束了景德镇市区的行程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重头戏,中国版大地艺术节的试水项目,位于景德镇市浮梁县寒溪村的「艺术在浮梁」。本想着大地艺术节名声很大,稍晚去晚了可能就人山人海,于是匆匆忙忙起床出发,结果到的时候游客中心还没开门,门口停车场也是门可罗雀。

其实此行的第一个展品是还没到游客中心时路过的《我·家·乡》(倪倪、霍城、于玚)。那是一个不起眼的粮仓,村民aka工作人员见我们问路,就顺便帮我们打开了门,于是也让我们成了今天的第一批参观者。这里最吸引人的应该就是摄影师霍城的怼大脸人像照了吧,一张张带着沟壑的笑脸带着质朴的冲击波直击心灵,鲜活而生动得仿佛随时能抱着一筐玉米小麦啊不应该是茶叶爬出来在你耳廓里泡茶。

路过的粮仓拉高了对这次艺术展的期待值,但是游客中心却显得有些荒凉,也可能是去的太早,总觉得没什么人气。换了盖章册子买了一点周边,就算是正式踏上了「艺术在浮梁」的打卡之旅。「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在白居易这句诗也许是浮梁茶产业最好的广告招牌,而寒溪村就是这么一个以产茶为名的小村庄。虽然村子并不大,但展品就散落在村子的四处,如果全程步行的话,两个小时之内的时间预算就比较紧张了。与此同时,这次艺术展的导航又做得并不是很好,光是依靠地图很可能会迷路,好在展品边上都会有志愿者,没看完一个展品,就得问一下下一个展品在哪里,尤其是距离比较远的。这些志愿者大多也都是本地村民,即便不完全懂,他们也会很热情地讲解,试图传达作品的意图。

在村子较中心的位置有一间《泉有米酒酒馆》,算是这个展和在地人连接最密切的一个展品,漫画家Tango用画作妆点着墙壁,把屋主的家改造成了小酒馆,而屋主也热情地与参观者攀谈聊天,并递上一两杯自酿的黄酒,忽然让艺术这种看起来略显高冷的东西多了一份人情味。整体来说,整个展的展品都不算特别,但可以感觉到,艺术家都在尽可能将作品与在地元素结合起来,而对于农村文化精髓的提取,显然是中国艺术家做得更好。除了《泉有米酒酒馆》之外,文那的《签人计划》和沈烈毅的《翘翘板》和《天梯》也很值得互动一下。

除了镶嵌在寒溪村的展品之外,村子里的自然风光也毫不逊色。虽然茶叶已经采摘完毕,但茶树依然郁郁葱葱,修剪得如同绿色的波浪荡漾在漫山遍野,错落而又充满动感。当天的天色很不错,中午云间洒下的阳光让人略微有些湿热,但也让山间的绿色熠熠发光。村民正在忙着铺晒茶叶,随处都能闻到浓郁的茶香。再走几步,可以到一夕餐桌的院子里喝喝茶,看看远山,享受午后自得的惬意。

本来以为一个上午就能搞定的旅途,最终还是花了大半天的时间,没约上一夕餐桌的正餐,只能吃村口的农家乐凑合一下,就不推荐了。因为是展期最后几天了,直到下午的时候才稀稀落落来了一些游客,刚好把村口的停车场停满。下午两三点,我们驱车前往丙丁柴窑,这块内容已经在上一篇日志里写过了,吃完晚饭后,我们又一次回到了寒溪村,只为了拍摄马岩松的作品《灯》。它算是「艺术在浮梁」一个标志性的展品,在村子边的茶山顶,大部分时间都能远远地望到。而在夜里,它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中间斑驳的树影让人觉得似乎有人在里面走动。我们三个人带着好奇心,试图沿路上去看看。夜晚的寒溪村十分寂静,耳边只有凉风吹着茶树,发出的沙沙声响。从村子到山上一路都没有灯,而展品的光亮也不足以照亮脚下的路,于是我们打开手电,绕着山路小心翼翼前行,看似一段平坦的山路却让我们累得气喘如牛。眼看前面已经没有道路,于是我们就停在半山腰,留下了几张因光线不足而显得异常光怪陆离的废片。

在夜色里,我们再一次告别了寒溪村。车子的后方,是一座已然安睡的村子,只留下山顶的《灯》在悄悄地变换着色彩。再过一周,这座村庄就会回复一如既往的平静。村民们继续过着以茶为生的日子,而这些看似格格不入的展品,也会像一个印记,永远浸润在这漫山的茶香里。


来到村口的会客厅,第一件事情就是凭票领护照打卡。因为展期临近尾声,有几个点已经没有志愿者和盖章点了,可以前台直接把章盖了


「艺术在浮梁」标志性的展品,马岩松的《灯》。这是从真壁陆二的展品《浮梁共生之家》附近望去的视角


离村口不远处,较为中心位置的小山包,上面铺满了茶树。上午云朵很少,茶园和天空都特别漂亮


这是一夕餐桌再往深处走的茶树,就像层层的波浪


沈烈毅的《空游云行》,用竹编成的巢,位于村中心的小山包附近,也是比较值得一看的展品


这是一夕餐桌可以看到的风景,因为没能约到正餐,我们就在他们家的院子里点了凉茶,歇了歇脚


村子最深处的展品,大卫·歌诗坦(David Gerstein)的《对饮》


这就是日志一开始提到的《我·家·乡》,这个粮仓的两侧是摄影师霍城为村民拍摄的照片


还是《我·家·乡》,粮仓的顶上还挂着大头照,能感受到村民呼之欲出的淳朴


文那的《签人计划》,结合了土地公信仰和求签祈愿的民俗文化,求签之后,要根据线索去村子里找到隐藏在墙角的解释,也算结合了定向运动吧,但因为实在是太难找了,基本上没几个人都能找到……


Tango的《泉有米酒酒馆》,一杯就倒


马良的《青梅竹马照相馆》,里面是一些老照片和老物件


邬建安的《记忆的容器》,里面都是村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容器

瓷都碎片之陶溪柴窑

虽然去了两次Fuji Rock,但是都因为没有假期匆匆往返,错过了通常作为打包景点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而很早之前就听说中国版的大地艺术节落户桐庐的消息,结果等了几年也没有半点消息,所以上半年江西景德镇放风说要承办中国版大地艺术节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嗯?又骗钱?直到官方消息说是大地艺术节首个落地项目「艺术在浮梁」之后,才勉强打消了山寨的预感。经过几个月测评,风评似乎不错,最终约上了Fuji Rock江浙沪小群的Ryan和Sherry同学踏上了景德镇的旅途。

由于是第一次来景德镇市,除了「艺术在浮梁」这个重头戏之外,当然还得逛一逛市区。所以游记第一篇就先来说说景德镇市区的景点吧。

首先第一站就是御窑厂遗址。门口进去感觉是个很气派的景点,但是很神奇是的御窑遗址本人就这么仰八叉躺在一边有点备受冷落,去龙珠阁的路上反而人头攒动,甚至有老阿姨在路上直播跳舞,实在让人捉摸不透。再往里走可以看到几个砖拱布局的巨大建筑,那就是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了。由于是今年刚刚开馆,这个博物馆也算是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不过好在内部空间够大,人群散开也不觉得拥挤。御窑文物散布在几个地上地下或明或暗的不同空间里,无论是展品还是建筑本身都还是蛮赏心悦目的。

从博物馆出来,我们一头扎进了边上的小弄堂里,原本是一片明清窑作群遗址,如今已经重建得规规整整,一如各地的古街,只是偶尔能够看见对外敞开大门的作坊。不过,不知道是因为游客罕至还是未成气候,弄堂里的商业街要么就是大门紧闭,要么就是正在施工,几条弄堂逛完感觉走进了一个荒废的异次元空间,各处打着招牌,路口的舞台也没拆掉,但是却看不见商家,也没有游客,耳边没有一丝声响,只有一望无际的青砖墙。在弄堂里来回穿梭了好几趟,转到三个人都找不到北,最后差点哭着从不知道哪个路口连滚带爬逃了出来……瞬间,喧闹的声音重新响了起来,远处的老阿姨还在直播跳舞,回头看了眼弄堂深处,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喊着:回来吧……不要走……不要走……

除了御窑厂遗址之外,市区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和陶溪川文创街区都是不错的景点,前者主要就是看展品,后者可以看看建筑逛逛市集拍拍照打打卡什么的,一天很快就能打发掉了。


御窑厂遗址边的竹林


从商业街的一处楼梯爬上楼顶,可以俯瞰到整个明清窑作群遗址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的出口


明清窑作群遗址的一个开放空间,摆着茶水,却空无一人


陶溪川文创街区

另外一个冷门景点是位于浮梁县前程村的丙丁柴窑,虽然是浮梁县,好像应该跟下一篇并在一起,但是其实丙丁柴窑和下一篇的地方并不近,两地甚至还要经过市区,而从市区直接去丙丁柴窑也只要不到一小时车程,所以就放在这一篇里说了。

丙丁柴窑算是一个孤立的景点,之所以要跑那么远,也是因为建筑真的还不错,设计方是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虽然本身不是古窑,但是业主都蛮有来头(来源),所以也还是有人推荐这个地方。

去丙丁柴窑的时候快到傍晚了,山路不宽但基本上没有车辆,两侧有山崖有溪水有树林,时不时想让人停下来走一段。在即将抵达丙丁柴窑的时候,道路变得蜿蜒曲折起来,仿佛是主人给我们的一个S礼(那是什么东西?)……这座巨大的清水混凝土窑房虽然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但深陷大山之中却也显得伶仃,我们小心翼翼地步入其中,混凝土冰冷的质感浸润着空旷的空气,打在身上,带来一阵寒意。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窑房竟然还在热闹地工作着,师傅们专心致志地打磨着手中的瓷器,丝毫没有被三三两两的游客打断作业。几盏明灯配着机器的声音,忽然就让这片渐暗的大山充满了一丝生气。

转了几圈,赶在天黑之前离开了丙丁柴窑,也就此结束这一片日志吧。下一篇,详细来讲讲「艺术在浮梁」。


窑房的光源主要来自自然光线,有一种教堂的感觉


中心另一侧的位置是窑房的核心区域——窑炉


窑砖砌成的窑炉在混凝土的窑房里显得并不突兀


拱形窗洞以窑砖镶嵌花格滤光造影,简洁明快


在窑房的角落到处可见这样的瓷器


一些瓷器的上面还差了植物,在自然光线下莫名治愈


在认真作业的窑房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