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的英文翻译

看起来百家姓的英文翻译似乎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对于那些去国外的中国人或者和外国人会有频繁交流的人,将自己的姓氏翻译成英文是必须的。在大陆,人们往往会用汉语拼音来翻译姓氏,但是一些姓氏的汉语拼音不能给外国人正确地表音,比如我的姓如果用汉语拼音写的话是「He」,而外国人就会读成[hi:];郑的汉语拼音外国人就会读成[zeng];蒋就会读成[yiang];拼音是Q打头的甚至根本无法拼读,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台湾的拼音系统威妥玛拼音或者根据广东话发音的香港政府粤语拼音来翻译姓氏。

Tips:什么是威妥玛拼音?威妥玛拼音(Wade-Giles)又称韦氏拼音,是剑桥大学汉语教授威妥玛 (1818—1895)在华任职期间,为方便外国人(主要是使用英语的人)学习和掌握汉语,编写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时创造的以拉丁字母拼写与拼读汉字的方法。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在大陆,1958 年2月11日全国人大批准颁布《中文拼音方案》后,威妥玛拼音停止使用;而在台湾,威妥玛拼音作为一套方便外国人学习中文发音的拼音系统和翻译方案仍然沿用至今。

姓氏 大陆(汉语拼音)/ 台湾(威妥玛拼音)/ 香港(政府粤语拼音)/ 其它

01 赵 Zhao / Chao / Chiu
02 钱 Qian / Chien / Chin
03 孙 Sun / Sun / Suen
04 李 Li / Li / Lee
05 周 Zhou / Chou / Chow

06 吴 Wu / Wu / Ng / Woo
07 郑 Zheng / Cheng / Cheng
08 王 Wang / Wang / Wong
09 冯 Feng / Feng / Fung
10 陈 Chen / Chen / Chan

11 褚 Chu / Chu / Chu
12 卫 Wei / Wei / Wai
13 蒋 Jiang / Chiang / Cheung
14 沈 Shen / Shen / Shum / Sum
15 韩 Han / Han / Hon

16 杨 Yang / Yang / Yeung
17 朱 Zhu / Chu / Chu / Choo
18 秦 Qin / Chin / Chun
19 尤 You / Yu / Yau
20 许 Xu / Hsu / Hui

21 何 He / Ho / Ho
22 吕 Lu / Lu / Lui
23 施 Shi / Shih / Sze
24 张 Zhang / Chang / Cheung
25 孔 Kong / Kung / Hung

26 曹 Cao / Tsao / Tso
27 严 Yan / Yen / Yim
28 华 Hua / Hua / Wa
29 金 Jin / Chin / Kam
30 魏 Wei / Wei / Ngai

31 陶 Tao / Tao / To
32 姜 Jiang / Chiang / Keung
33 戚 Qi / Chi / Chik
34 谢 Xie / Hsieh / Tse / Shieh
35 邹 Zou / Tsou / Chow

36 喻 Yu / Yu / Yu
37 柏 Bai / Pai / Pak
38 水 Shui / Shui / Sui
39 窦 Dou / Tou / Tau
40 章 Zhang / Chang / Cheung

41 云 Yun / Yun / Wan
42 苏 Su / Su / So
43 潘 Pan / Pan / Poon
44 葛 Ge / Ko / Kot
45 奚 Xi / Hsi / Hai

46 范 Fan / Fan / Fan
47 彭 Peng / Peng / Pang
48 郎 Lang / Lang / Long
49 鲁 Lu / Lu / Lo
50 韦 Wei / Wei / Wai

51 昌 Chang / Chang / Cheung
52 马 Ma / Ma / Ma
53 苗 Miao / Miao / Miu
54 凤 Feng / Feng / Fung
55 花 Hua / Hua / Fa

56 方 Fang / Fang / Fong
57 俞 Yu / Yu / Yu
58 任 Ren / Jen / Yam
59 袁 Yuan / Yuan / Yuen
60 柳 Liu / Liu / Lau

61 酆 Feng / Feng / Fung
62 鲍 Bao / Pao / Pau
63 史 Shi / Shih / Sze
64 唐 Tang / Tang / Tong
65 费 Fei / Fei / Fai

66 廉 Lian / Lien / Lim
67 岑 Cen / Tsen / Sum
68 薛 Xue / Hsueh / Sit
69 雷 Lei / Lei / Lui
70 贺 He / Ho / Ho

71 倪 Ni / Ni / Ngai
72 汤 Tang / Tang / Tong
73 滕 Teng / Teng / Tang
74 殷 Yin / Yin / Yan
75 罗 Luo / Lo / Lo

76 毕 Bi / Pi / But
77 郝 Hao / Hao / Kok
78 邬 Wu / Wu / Wu
79 安 An / An / On
80 常 Chang / Chang / Sheung

81 乐 Yue / Yueh / Lok
82 于 Yu / Yu / Yu
83 时 Shi / Shih / Sze
84 傅 Fu / Fu / Foo
85 皮 Pi / Pi / Pei

86 卞 Bian / Pien / Pin
87 齐 Qi / Chi / Chai
88 康 Kang / Kang / Hong
89 伍 Wu / Wu / Ng
90 余 Yu / Yu / Yu

91 元 Yuan / Yuan / Yuen
92 卜 Bu / Pu / Puk
93 顾 Gu / Ku / Koo
94 孟 Meng / Meng / Mang
95 平 Ping / Ping / Ping

96 黄 Huang / Huang / Wong / Hwang
97 和 He / Ho / Wo
98 穆 Mu / Mu / Muk
99 萧 Xiao / Hsiao / Siu
100 尹 Yin / Yin / Wan

101 姚 Yao / Yao / Yiu
102 邵 Shao / Shao / Shiu
103 堪 Zhan / Chan / Cham
104 汪 Wang / Wang / Wong
105 祁 Qi / Chi / Kei

106 毛 Mao / Mao / Mo
107 禹 Yu / Yu / Yu
108 狄 Di / Ti / Tik
109 米 Mi / Mi / Mai
110 贝 Bei / Pei / Pui

111 明 Ming / Ming / Ming
112 臧 Zang / Tsang / Chong
113 计 Ji / Chi / Kai
114 伏 Fu / Fu / Fuk
115 成 Cheng / Cheng / Sing

116 戴 Dai / Tai / Tai
117 谈 Tan / Tan / Tam
118 宋 Song / Sung / Sung
119 茅 Mao / Mao / Mau
120 庞 Pang / Pang / Pong

121 熊 Xiong / Hsiung / Hung
122 纪 Ji / Chi / Kei
123 舒 Shu / Shu / Shu
124 屈 Qu / Chu / Wat
125 项 Xiang / Hsiang / Hong

126 祝 Zhu / Chu / Chuk
127 董 Dong / Tung / Tung
128 梁 Liang / Liang / Leung
129 杜 Du / Tu / To
130 阮 Ruan / Juan / Yuen

131 蓝 Lan / Lan / Lam
132 闵 Min / Min / Man
133 席 Xi / Hsi / Tsik
134 季 Ji / Chi / Kwai
135 麻 Ma / Ma / Ma

136 强 Qiang / Chiang / Keung
137 贾 Jia / Chia / Ka
138 路 Lu / Lu / Lo
139 娄 Lou / Lou / Lau
140 危 Wei / Wei / Ngai

141 江 Jiang / Chiang / Kong
142 童 Tong / Tung / Tung
143 颜 Yan / Yen / Ngan
144 郭 Guo / Kuo / Kwok
145 梅 Mei / Mei / Mui

146 盛 Sheng / Sheng / Shing
147 林 Lin / Lin / Lam
148 刁 Diao / Tiao / Tiu
149 锺 Zhong / Chung / Chung
150 徐 Xu / Hsu / Tsui

151 邱 Qiu / Chiu / Yau
152 骆 Luo / Lo / Lok
153 高 Gao / Kao / Ko
154 夏 Xia / Hsia / Ha
155 蔡 Cai / Tsai / Choi

156 田 Tian / Tien / Tin
157 樊 Fan / Fan / Fan
158 胡 Hu / Hu / Wu
159 凌 Ling / Ling / Ling
160 霍 Huo / Huo / Fok

161 虞 Yu / Yu / Yu
162 万 Wan / Wan / Man
163 支 Zhi / Chih / Tze
164 柯 Ke / Ko / Or
165 昝 Zan / Tsan

166 管 Guan / Kuan / Kwun
167 卢 Lu / Lu / Lo
168 莫 Mo / Mo / Mok
169 经 Jing / Ching / King
170 房 Fang / Fang / Fong

171 裘 Qiu / Chiu / Kau
172 缪 Miao / Miao / Miu
173 干 Gan / Kan / Kon
174 解 Xie / Hsieh / Kai
175 应 Ying / Ying / Ying

176 宗 Zong / Tsung / Chung
177 丁 Ding / Ting / Ting
178 宣 Xuan / Hsuan / Suen
179 贲 Ben / Pen
180 邓 Deng / Teng / Tang

181 郁 Yu / Yu / Yuk
182 单 Shan / Shan / Sin
183 杭 Hang / Hang / Hong
184 洪 Hong / Hung / Hung
185 包 Bao / Pao / Pau

186 诸 Zhu / Chu / Chu
187 左 Zuo / Tso / Chor
188 石 Shi / Shih / Sek
189 崔 Cui / Tsui / Chui
190 吉 Ji / Chi / Kut

191 钮 Niu / Niu / Nau
192 龚 Gong / Kung / Kung
193 程 Cheng / Cheng / Ching
194 嵇 Ji / Chi
195 邢 Xing / Hsing / Ying

196 滑 Hua / Hua
197 裴 Pei / Pei / Pui
198 陆 Lu / Lu / Luk
199 荣 Rong / Jung / Wing
200 翁 Weng / Weng / Yung

201 荀 Xun / Hsun
202 羊 Yang / Yang / Yeung
203 于 Yu / Yu / Yu
204 惠 Hui / Hui / Wai
205 甄 Zhen / Chen / Yan

206 曲 Qu / Chu / Kuk
207 家 Jia / Chia / Ka /
208 封 Feng / Feng / Fung
209 芮 Rui / Jui
210 羿 Yi / I / Yik

211 储 Chu / Chu / Chu
212 靳 Jin / Chin
213 汲 Ji / Chi
214 邴 Bing / Ping
215 糜 Mi / Mi / Mei

216 松 Song / Sung / Chung
217 井 Jing / Ching
218 段 Duan / Tuan / Tuen
219 富 Fu / Fu / Foo
220 巫 Wu / Wu / Mo

221 乌 Wu / Wu / Wu
222 焦 Jiao / Chiao / Chiu
223 巴 Ba / Pa / Pa
224 弓 Gong / Kung / Kung
225 牧 Mu / Mu / Muk

226 隗 Kui / Kui
227 山 Shan / Shan / San
228 谷 Gu / Ku / Kuk
229 车 Che / Che
230 侯 Hou / Hou / Hau

231 宓 Mi / Mi
232 蓬 Peng / Peng / Pang
233 全 Quan / Chuan / Chuen
234 郗 Xi / Hsi
235 班 Ban / Pan / Pan

236 仰 Yang / Yang / Yeung
237 秋 Qiu / Chiu / Chau
238 仲 Zhong / Chung / Chung
239 伊 Yi / Yi / Yee
240 宫 Gong / Kung / Kung

241 宁 Ning / Ning / Ning
242 仇 Qiu / Chiu / Sau
243 栾 Luan / Luan
244 暴 Bao / Pao / Po
245 甘 Gan / Kan / Kam

246 钭 Dou / To
247 厉 Li / Li / Lai
248 戎 Rong / Jung / Yung
249 祖 Zu / Tsu / Cho
250 武 Wu / Wu / Mo

251 符 Fu / Fu / Foo
252 刘 Liu / Liu / Lau
253 景 Jing / Ching / King
254 詹 Zhan / Chan / Jim / Tsim
255 束 Shu Shu

256 龙 Long Lung Lung
257 叶 Ye / Yeh / Yip
258 幸 Xing / Hsing / Hang
259 司 Si / Szu / Sze
260 韶 Shao / Shao / Siu

261 郜 Gao / Kao
262 黎 Li / Li / Lai
263 蓟 Ji / Chi
264 薄 Bo / Po
265 印 Yin / Yin

266 宿 Su / Su
267 白 Bai / Pai / Pak
268 怀 Huai / Huai / Wai
269 蒲 Pu / Pu / Po
270 邰 Tai / Tai

271 从 Cong / Tsung / Chung
272 鄂 E / O
273 索 Suo / So
274 咸 Xian / Hsien / Ham
275 籍 Ji / Chi

276 赖 Lai / Lai / Lai
277 卓 Zhuo / Cho / Cheuk
278 蔺 Lin / Lin / Lun
279 屠 Tu / Tu / To
280 蒙 Meng / Meng / Mung

281 池 Chi / Chih / Chi
282 乔 Qiao / Chiao / Kiu
283 阴 Yin / Yin / Yam
284 郁 Yu / Yu
285 胥 Xu / Hsu / Sui

286 能 Nai / Nai / Nang
287 苍 Cang / Tsang / Chong
288 双 Shuang / Shuang / Sheung
289 闻 Wen / Wen / Man
290 莘 Shen / Shen

291 党 Dang / Tang / Tong
292 翟 Zhai / Chai / Chak
293 谭 Tan / Tan / Tam
294 贡 Gong / Kung / Kung
295 劳 Lao / Lao / Lo

296 逄 Pang / Pang / Fung
297 姬 Ji / Chi
298 申 Shen / Shen / San / Sun
299 扶 Fu / Fu / Foo
300 堵 Du / Tu / To

301 冉 Ran /Jan
302 宰 Zai / Tsai
303 郦 Li / Li
304 雍 Yong / Yung / Yung
305 却 Xi / Hsi

306 璩 Qu / Chu
307 桑 Sang / Sang / Song
308 桂 Gui / Kui / Kwai
309 濮 Pu / Pu
310 牛 Niu / Niu / Ngau

311 寿 Shou / Shou / Sau
312 通 Tong / Tung / Tung
313 边 Bian / Pien / Pin
314 扈 Hu / Hu
315 燕 Yan / Yen / Yin

316 冀 Ji / Chi / Kei
317 郏 Jia / Chia
318 浦 Pu / Pu / Po
319 尚 Shang / Shang / Sheung
320 农 Nong / Nung / Nung

321 温 Wen / Wen / Wan
322 别 Bie / Pieh / Pit
323 庄 Zhuang / Chuang / Chong
324 晏 Yan / Yen
325 柴 Chai / Chai / Chai

326 瞿 Qu / Chu / Kui
327 阎 Yan / Yen / Yim
328 充 Chong / Chung / Chung
329 慕 Mu / Mu / Mo
330 连 Lian / Lien / Lin

331 茹 Ru / Ju / Yu
332 习 Xi / Hsi / Chap
333 宦 Huan / Huan / Wan
334 艾 Ai / Ai / Ngai
335 鱼 Yu / Yu / Yu

336 容 Rong / Jung / Yung
337 向 Xiang / Hsiang / Heung
338 古 Gu / Ku / Koo
339 易 Yi / I / Yik
340 慎 Shen / Shen

341 戈 Ge / Ko
342 廖 Liao / Liao / Liu
343 庾 Yu / Yu / Yu
344 终 Zhong / Chung / Chung
345 暨 Ji / Chi

346 居 Ju / Chu / Kui
347 衡 Heng / Heng
348 步 Bu / Pu / Po
349 都 Du / Tu / To
350 耿 Geng / Keng / Tik

351 满 Man / Man / Mun
352 弘 Hong / Hung / Wung
353 匡 Kuang / Kuang / Hong
354 国 Guo / Kuo / Kwok
355 文 Wen / Wen / Man

356 寇 Kou / Kou / Kau
357 广 Guang / Kuang / Kwong
358 禄 Lu / Lu / Luk
359 阙 Que / Chueh / Kuet
360 东 Dong / Tung / Tung

意义深远的商标和品牌们


Aspirin
阿司匹林(台译阿司匹灵),原指十九世纪末拜耳(Bayer)公司生产的一种镇痛药,现在泛指各种镇痛药。


Band-Aid
邦迪,原指强生(Johnson & Johnson,台译娇生)集团生产的创可贴(台称OK绷),现在泛指各种创可贴。


Burberry
巴宝莉,原指巴宝莉公司以公司名命名的最早的风衣,现成为风衣的代名词。


Chapstick
俏唇,原指美国惠氏(Wyeth)药厂生产的一种润唇膏,现泛指各种润唇膏。


Coca-Cola
可口可口,原指可口可乐公司以公司名命名的碳酸饮料,现泛指类似的饮料。


Escalator
原指奥的斯(Otis)公司生产的自动扶梯。现已小写成为电扶梯的通称。


Filofax
原指Filofax公司出品的高档记事本及万用手册。现泛指各种记事本及万用手册。


Gore-Tex
戈尔特斯,原指戈尔特斯(Gore-Tex)公司出品的一种户外用防水防风透气面料,现泛指各种户外服。


Granola
格兰诺拉,原指格兰诺拉公司出品的一种麦片,现泛指各种燕麦片加葡萄干、红糖混合制成的早餐和食品。


Hi-Liter
原是美国艾利(Avery)公司生产的荧光笔,现泛指各种荧光笔。


Hoover
原指Hoover公司出品的最早的吸尘器。现泛指各种吸尘器。


Jacuzzi
佳骨肌,原是美国Jacuzzi公司以公司名命名的水流按摩浴缸,先泛指各种按摩浴缸。


Jell-O
原指卡夫(Kraft)公司出产的一种果冻,现泛指各种果冻甜点。


Kleenex
舒洁(台译可丽舒),原指美国金佰利(Kimberly-Clark)生产的一种面纸,现泛指各种面纸。


Krazy Glue
原指Krazy Glue以公司名命名的快干胶,现泛指各种快干胶。


Lycra
莱卡,原指杜邦(DuPont)公司生产的弹性人造纤维面料,现指各种这类面料。


Muzak
原是Muzak公司以公司以有线或无线电由音乐广播公司传送供电梯、餐厅、办公室、电话录音等播放的背景音乐,现泛指所有播送背景音乐的营业性广播系统。


Popsicle
原指联合利华(Uniliver)公司的冰棒品牌,现泛指各种冰棒。


Post-it
原指美国3M公司开发的便条纸,现泛指各种便条纸。


Q-Tips
原指旁氏(Chesebrough-Pond’s)公司出品的棉花棒,现泛指各种棉花棒。


Rollerblade
原指Rollerblade公司生产的直排轮滑鞋,现指代各种轮滑鞋。


Rolodex
原指Newell Rubbermaid公司生产的名片收纳盒,现泛指各种名片收纳盒。


Saran
原指陶氏(Dow)公司发明的一种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现泛指保鲜膜。


Scotch tape
思高带,原指美国3M公司生产的透明胶带,现泛指各种透明胶带。


Sellotape
原指英国Sellotape公司生产的的透明胶带,现泛指各种透明胶带。


Snickers
士力架,原指马氏(Mars)公司出品的巧克力花生食品,现泛指类似甜品。


Styrofoam
台译保丽龙,原指陶氏(Dow)公司发明的一种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现泛指各种这类材料。


Tabasco
塔巴斯哥酱,原指McIlhenny公司生产的辣椒醬,现泛指各种辣椒酱。


Thermos
台译膳魔师,原指Thermos公司生产的保温瓶,现泛指各种保温瓶。


Vaseline
凡士林,原指旁氏(Chesebrough-Pond’s)公司所制造的涂剂及润滑的矿脂,现泛指这类涂料及润滑剂。


Velcro
维克罗搭扣,原指是维克罗(Velcro)公司生产的尼龙钩和绒毛圈搭扣(台称魔鬼贴),现泛指各种此类搭扣。


Walkman
原指索尼(Sony)公司生产的一种CD随身听,现泛指各种随身听。


Wite-Out
原指美国BIC公司生产的一种修正液,现泛指各种修正液。


Xerox
是施乐(Xerox,台译全录)公司开发的最早的落地式复印机,现成为复印的代名词。


Yo-yo
悠悠球(台译溜溜球),原指美国等肯(Duncan)公司发明的一种线轴玩具,现泛指各种类似玩具。


Zipper
原指B. F. Goodrich生产的一种拉链,现泛指各种拉链。

世界七大奇迹

上学期无意间和同学讨论起世界七大奇迹来,却发现没有一个人能数全的,甚至说错了好多。于是当时就回去Google了一番,把名字牢牢记了下来。这几天无聊,又在网上查阅起世界七大奇迹的资料来,于是就放到这里来吧。查找相关的资料用了我两天的时间,才写了一半,明天,明天一定完工!哈哈!

Great Pyramid of Giza
吉萨大金字塔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吉萨大金字塔又称胡夫金字塔,坐落于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高原,是埃及八十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吉萨大金字塔是由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650-2500年建造的,用来当作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Khufu)的陵墓。

相传,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死后,都被葬入一种用泥砖建成的长方形的坟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马斯塔巴(Mastaba)」。后来,有个聪明的年轻人叫伊姆荷太普(Imhotep),在给埃及法老左塞王(Djoser or Zoser)设计坟墓时,发明了一种新的建筑方法。他用上采下的呈方形的石块来代替泥砖,并不断修改修建陵墓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一个六级的梯形金字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所以被称作层级金字塔。伊姆荷太普设计的塔式陵墓也是埃及历史上的第一座石质陵墓。

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
巴比伦空中花园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古巴比伦的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东面,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大约100公里左右。巴比伦空中花园是由古巴比伦人于大约公元前600年建造的,一般相信是当时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为了安慰患上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乡米底(Medes)而兴建了空中花园。安美依迪丝的故乡米底是一个山林茂密,花草丛生的国度。在那里长大的王妃,对于长年不雨的巴比伦的生活非常不适应,所以一直怀念故乡美丽的绿色丘陵。尼布甲尼撒王为了取悦思乡的王妃,决定不惜用巨资与人力,在巴比伦建造一座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并不是顾名思义地吊于空中(这个名字的由来纯粹是因为人们把原本除有「吊」之外,还有「突出」之意的希腊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错误翻译所致),而是建于皇宫广场的中央,是一个四棱台的结构,堆起面积达1600平方米,高15米的土丘,上面的每一层平台就是一个花园,种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每层之间由拱顶石柱支撑着,并设有台阶,和人工瀑布和溪流,总的高度达到了105米,相当于30层楼的建筑物,因此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同时,尼布甲尼撒王更在花园的最上面建造大型水槽,透过水管,随时供给植物适量的水分。有时候,也用喷水器降下人造雨;在花园的低洼部份,建有许多房间,从窗户可以看到成串滴落的水帘。即使在炎炎盛夏,也感觉到非常凉爽。在长年平坦干旱只能生长若干耐盐灌木的土地上,出现令人惊叹的绿洲。公元前三世纪拜占庭的菲罗(Philon of Byzantium)就曾这样描述空中花园:「园中种满树木,无异山中之国,其中某些部份层层迭长,有如剧院一样,栽种密集枝叶扶疏,几乎树树相触,形成舒适的遮荫,泉水由高高喷泉涌出,先渗入地面,然后再扭曲旋转喷发,通过水管冲刷旋流,充沛的水气滋润树根土壤,永远保持湿润。」

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那个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系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个难题,是在保养方面,因为一般的建筑物,要长年抵受河水的侵蚀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n Plain)没有太多石块,因此研究人员相信空中花园所用的砖块是与别不同,它们被加入了芦苇、沥青及瓦,西西里岛的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多罗斯(Diodorus Siculius)更指出空中花园的石块被加入了一层铅,以防止河水渗入地基。

Temple of Artemis
阿提密斯神殿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阿提密斯神殿位于古希腊城爱菲索斯(Ephesus)内,在现土耳其的伊滋密尔(Izmir,以前叫士麦那Smyrna)南面大约50公里。神殿是由吕底亚人,波斯人和古希腊人大约与公元前550年建造的。传说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赞叹第一次建造的阿提密斯神殿「与吉萨的金字塔和迷宫不相上下」。

阿提密斯神殿曾经历过七次重建,首座神殿于公元前550年由吕底亚(Lydia)的克雷索斯王(Croesus)提议兴建,建筑师萨摩斯(Samos)、乔西宏(Chersiphron)及他的儿子梅塔杰那斯(Metagenes)共同设计,采用爱奥尼亚式(Ionian)建筑,以大理石建成,是当时最大的建筑物。神殿正面宽约55米、深约115米,由127根约19至20米高的石柱支撑,前后花费了二十多年才完成。整座建筑物由菲迪亚斯(Phidias)、波利克莱图斯(Polyclitus)、克雷西拉斯(Kresilas)和福雷德蒙(Phradmon)等著名的艺术家以铜、银、黄金及象牙浮雕装饰,在中央的U形祭坛摆放着阿提密斯女神雕像,优雅、纯洁、正直、有气派又庄严,静静地伫立着,供世人欣赏赞叹。后来在公元前356年,神殿为大火及侵略所毁,其后的重建,大理石柱长度增至21.7米,并且多了十三级阶梯围绕在旁边。最后,由于爱菲索斯人转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圣约翰·屈梭多模(St. John Chrysostom)摧毁,并从此永远在世界上消失了。

Statue of Zeus at Olympia
奥林匹亚宙斯神像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位于古希腊雅典卫城东南面,伊利索斯河(Elissos)畔一处广阔平地中央的宙斯神殿内,由古希腊人建于公元前435年。神殿本身为多利克式(Doricorder)建筑,由建筑师伊利斯的李班(Libon of Elis)设计。神殿表面铺着灰泥的石灰岩,殿顶则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34条高约17公尺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石柱支撑着,面积达41.1米乘107.75米。殿前殿后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岛的大理石雕成。殿内西边人字形檐饰上的很多雕像,也是十足的雅典风格。

至于神殿主角——宙斯,则由雕刻家菲迪亚斯(Phidias)负责,采用了所谓「克里斯里凡亭(Chryselephantine)」技术,是在木质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制的衣饰。宝座也是木底包金,嵌着乌木、宝石和玻璃,历时八年之久才完成。希腊史地学家鲍萨尼阿斯(Pausanias)在其《希腊游记》(Description of Greece)一书中,曾对宙斯神像作了详细的描述。书中记载:「宙斯神主体为木制,身体裸露在外的部份贴上象牙,衣服则覆以黄金。头顶戴着橄榄枝编织的皇冠,右手握着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则拿着一把镶有各种金属打造的令牌,杖顶停留着一只鹫。」另外在宙斯神像的宝座,神像头上与头后,雕着「典雅三女神」和「季节三女神」雕像;腿和脚饰中有舞动中的胜利女神与人头狮身史芬克斯(Sphinx)以及希腊其它诸神的装饰,底部宽6.55米、高1米,而神像约高13米,相当于四层楼高的现代建筑。神像身后挂着从耶路撒冷神庙劫掠得来的神圣布幔。菲迪亚斯更是精密地规划了四周的变化,包括由神庙大门射向雕像的光线,为了令神像的脸容更为美丽光亮,更于神像前建造一座极大而浅,里面镶了黑色大理石的橄榄油池,利用橄榄油将光线反射。矗立期间更有工人前来擦拭象牙,称为「菲迪亚斯抛光工人」。

神像昂然地接受人们崇拜达九百多年,但最后基督结束了这一切,公元393年,罗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毅然颁发止竞技的敕令,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大会也是在这一年终止。接着,公元426年,又颁发了异教神庙破坏令,于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坏,菲迪斯亚的工作室亦被改为教堂,古希腊从此灰飞烟灭;神庙内倾颓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卸,改建成抵御蛮族侵略的堡垒。所幸的是,神像在这之前已被运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现称伊斯坦布尔),被阉臣路易西收藏于宫殿内达60年之久,可惜最后亦毁于城市暴动中。

Mausoleum of Maussollos
摩索拉斯陵墓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摩索拉斯陵墓位于小亚细亚西南部哈利卡纳素斯(Halicarnassus,今土耳其Turkey的博都茹姆Bodrum)市中心的大广场。陵墓是由波斯人和古希腊人于公元351年建造的。埋于陵墓内的人,就是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波斯帝国(Persian Empire)属地加里亚(Caria)的国王摩索拉斯(Mausolus)。传说这座摩索拉斯陵墓是摩索拉斯王的遗孀卡里亚的阿尔特米西亚二世女王(Artemisia II of Caria)为了凭吊其夫在天之灵建造的,可惜她无法亲眼目睹这座陵墓的完工,在摩索拉斯王去世后一年,她亦随之过世,但陵墓依然继续建造直至完成。

陵墓共分四层,基坛为六阶,以希腊运来的白色大理石建造,底部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乘30米,高45米,其中建筑物被高20米墩座墙围住,四周的放着骑在背上的战士雕像,墩座上方,排列着36根高12米以爱奥尼式(Ionian)建造的金白色大理石圆柱,在圆柱与圆柱间,以男神和女神的立像装饰,圆柱的上方,放着台轮;上方是极其倾斜高7米的金字塔,塔顶以镀金的青铜驷马二轮战车装饰;而墓内矗立着摩索拉斯王和阿尔特米西亚女王的大理石雕像。据说所有雕塑均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伯亚克西斯(Bryaxis)、李奥查尔斯(Leochares)、史卡帕斯(Scopas)和提莫西亚斯(Timotheus)分别负责陵墓的一边而完成的。

摩索拉斯陵墓就这样威严地伫立了好几个世纪,直到公元前334年城市被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占据之前都未被人触及,并且在之后的多次海盗掠夺中仍然伫立在城市的废墟之上,又过了好几个世纪,一系列的地震终于将陵墓的石柱全部击垮,陵墓只剩下了下半边。15世纪初,十字军(Crusade)认为哈利卡纳素斯是一个重要战略位置,决定建造巨大的圣彼德要塞(Castle of St. Peter),而建造要塞的材料就是摩索拉斯陵墓的的石材;他们将所有陵墓内外装饰嵌入要塞的城墙内,令整个陵墓几乎不留痕迹。1852年,英国考古学家查理士·牛顿(Charles Thomas Newton)爵士对著名的摩索拉斯王陵墓展开发掘,并将幸存的石狮雕像、圆柱及人像的碎片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特别室内。

Colossus of Rhodes
罗德斯岛巨像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罗德斯岛巨像位于爱琴海东南部的罗得岛(Island of Rhodes)的曼德拉奇港口(Mandraki),是由古希腊人在公元前292——280年建造的。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于征途,在帝国分崩的战争中,埃及部分落入了大将军救世主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手中,罗德斯岛则与之联盟。305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另一个大将军独眼安提哥那一世(Antigonus I Monophthalmus)派儿子围城者德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Poliorcetes)率4000大军攻占罗得岛,结果惨败。为了庆祝这场胜利,罗德斯岛人决定变卖战利品来建造一座罗德斯岛守护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巨像。对于巨像,拜占庭的菲罗如此写道:「罗德斯岛巨像躺在海上太阳升起的光华之处」。

巨像没有留下什么复制品或模制,只能依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而推测它的外观,可是文献中只把它当作一件奇物而不是一件艺术品来描述,因而关于巨像的样子,也没有直接的报道。唯一比较详细的记载就是普利尼(Pliny the Elder)的文献。文献里面这样记述道:「最使人赞赏不己的是罗德斯岛太阳神巨像。那是利西波斯(Lysippus)学生之一林度斯的查尔斯(Chares of Lindos)的得意之作。这尊巨像高34米……竖立56年后,在地震中倒坍。即使是躺在地上,这仍然是一件惊人的东西。很少人能够用双臂环抱他的大拇指,其它手指每只都比一整座普通雕像还要粗。折断的四肢的断口处像巨大的洞穴,里面巨石累累,那是竖立巨像时用来稳定巨像的……根据其它传说,巨像造了十二年,一共花了三百他连得(Talent)。资金乃是来自售卖德米特里奥斯王遗下的大批围城器械而得。」长久以来,有关巨像的模样众说纷纭,一般人都相信它是两脚张开、手持火把,站立于罗得斯岛曼德拉奇港口的入口处,船只由其胯下经过。然而,研究显示以港口的阔度和巨像的高度来计算,这种结构是不合常理,因为巨像跨越港口入口必须要四分一公里高才能办到,不论以金属或石块来建造,跨立的巨像绝对无法承受巨大张力和冬季强风,而且倾倒后巨像的遗迹亦会阻碍着港口,所以估计真实的巨像应该立于港口东面或更内陆的地方。至于巨像的具体姿势则更加一无所知。

生于巨像屹立时代的菲罗认为罗德斯岛巨像的建造就如同造房子一样,而其巨大雕像残片也显示罗德斯岛巨像的建造技巧之精妙不亚于菲迪亚斯(Phidias)的宙斯像,石像完全以大理石为结构基础,肌肤则是浇铸铜片建成。即使是56年后(公元前226年)因地震倾倒,堆积在曼德拉奇港附近岸边的遗迹仍壮丽可观。公元654年,穆阿维叶一世(Muawiyah I)手下的阿拉伯人占据了罗得岛,当时的领主坚信者狄奥法内斯一世(Theophanes the Confessor)下令将巨像的残骸敲碎并贩卖给一个来自埃泽萨(Edessa)的旅行商人,之后的下落更是无迹可寻。

Lighthouse of Alexandria
亚历山卓灯塔


Drawn by Maarten van Heemskerck


Drawn by Mario Larrinaga

亚历山卓灯塔又叫亚历山大灯塔或法洛斯灯塔,位于距离埃及(Egypt)亚历山卓(Alexandria)约1公里的法洛斯岛(island of Pharos)附近的岩礁上,是由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在公元前三世纪建造的。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救世主托勒密一世(Ptolemy I Soter)称霸埃及,并建都于亚历山卓,也使亚历山卓成为埃及的经济中心,加上它地处亚洲、非洲及欧洲的接合位置,自然是海上交通的枢杻。鉴于亚历山卓港地处危险海道,托勒密下令建筑师德克西弗(Dexiphanes)之子尼多斯的索斯特拉图斯(Sostratus of Cnidus)于亚力山卓的东端兴建灯塔,用以照耀船只的往来。灯塔于公元前290年竣工,当时的国王是爱兄弟者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hos)。

以白色大理石建造的亚历山卓灯塔共分三层。而在它的顶端,白天用一面镜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导船只。灯塔的第一层为正方形的四角柱,高56米,四角准确地朝着东南西北,每角分别竖立着崔顿(Triton)像。第二层为八角形,高18米,第三层是圆椎形,高7米,最上面为圆锥形屋顶,矗立着海神波赛顿(Poseidon)的雕像。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灯塔的高度,传说整座灯塔有140米高。灯塔倚靠燃烧柴油,把光线集中于后方的青铜制的反射镜,以旋转360度反射出去照耀大海,据说其亮度可照耀56公里外,海上的人凭着光线,以确认亚力山卓的位置。除此以外,它更具防卫及侦察功能,塔内设有三百多间房间,可以驻扎相当的军队,一旦有敌人自海上来袭,灯塔内的军队便可在短时间内出海迎击,避免城中的建设毁于战火。值得一提的是,灯塔尽管140米高,却没有阶梯,燃油及补给品是倚靠骡子沿着螺旋状斜坡上去的。

后来埃及人占领了亚历山卓,新的统治者迁都开罗(Cairo),灯塔便开始失修。公元850年左右,君士坦丁堡的罗马帝国和回教徒发生战争,灯塔给予回教军莫大帮助,因此罗马派出间谍往亚历山卓的回教主阿尔华特的宫里散布谣言,说灯塔下有大量宝藏,令人们争相拆毁灯塔寻宝,贪婪的人们给亚历山卓灯塔带来了难以修复的创伤。虽然回教徒曾尝试修复,但因弄坏灯塔内的青铜反射镜而作罢。随着迁都开罗(Cairo),经济地位转移,灯塔在日久失修下寂寞地站立在原地;公元956、1303及1323年的三次大地震差不多将整座灯塔摧毁,公元1375年的大地震更是它的致命伤,公元1480年,遗址的大理石块被改用兴建碉堡,亦步其已被摧毁的五个遗迹后尘,成为除了现存的金字塔外,最后一个消失的奇观。

亚历山卓(Alexandria):又称亚历山大港。是埃及仅次于开罗的第二大城,也是埃及第一大港。这座港埠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于公元前332年征服埃及时,下令建筑师迪诺枓拉提兹规划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包括北起瓦洛斯岛,南止玛里特湖的广大地区。

1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