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佛斯特

因為疫情的原因,境外旅遊遲遲不見開放,五一的日本游已經取消,看樣子十一也懸,國內旅遊的國王體驗太差坑太多,導致今年的十天年休突然富裕到漫出來。正當何去何從不知所措的時候,看到了First青年電影展的消息。這個影展已經種草了好多年,但之前幾年都因為把年休優先考慮了日本游所以沒有成行,今年既然出國無望,倒是可以趁機拔它一拔,然後再順便抽幾天把最近火爆社交網站的青海海西線一併刷掉,簡直完美計劃通!

提前一個月買了機票,東航往返上海西寧1000出頭,還好比想像中便宜很多,不然一定會為當初退掉隨心飛而追悔莫及。至於影展票更是讓人出乎意料的好搶,先是買下想要看的日期的觀影證,60塊錢一張,然後在開票的時候就可以預約當天的影片了。由於經歷過多次上海國際電影節的搶票,加上這次只開放不到一半的預約量,所以這次也是提前做好了準備,結果開票的時候……所有電影都直接預約成功了,之後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在一分鐘之後竟然還把本來不打算看的影片也輕鬆預約了,於是最後就是差不多一天三到四場電影的量……

因為中間抽了幾天出遊,所以這次只看了影展中的三天,一共10部影片,幾部很想看的沒能如願看成,不過還是很過癮的。儘管西寧的天氣不錯,不過因為沒有座位,大家都會提早半小時到達劇院門口排隊搶位,所以即便預約成功,但為了能夠不坐到邊角,還是得提前頂著烈日排隊。不過可能受到疫情的影響,檢票的志願者似乎有些手足無措,檢查預約碼的過程也不是很順利,提前掃描了一部分排隊的觀眾,但是一開始放人又一股腦兒進去了,根本搞不清楚之前掃描到哪兒了,有幾場甚至沒有掃描預約碼就直接放人進去了。不過總體來說,觀影的過程還是十分愉快,座位之間隔了一個抱枕,大家也都全程戴著口罩。至今依然記得,看到影片放映前的片花時心中的悸動,畢竟,這是疫情以來第一次踏入電影院,暌違半年多的大熒幕,真是讓人倍感親切,生活果然離不了電影啊。

下面就來簡單聊聊這次看的這幾部電影吧。最後的獲獎名單點我。


新星
★★★☆☆
概念先行的影片,七八十年代復古風加上未來元素堆疊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Retro Future世界(這一點尤為精彩)。儘管中蘇關係、父子關係,甚至整個人生都似乎在影片探討的範疇中,但正如一開始說的,這是一部概念先行的影片,所以與其去評斷劇情和故事,倒不如把它看成一場主題藝術展更恰當一些。


回南天
★★★★☆
一個煩躁壓抑情緒的熒幕表達,故事簡單而粘膩(主要是因為戲裡的天氣),甚至可以說有些無聊,但演員的演技超出了意料,剪輯和音樂也恰如其分。總體來說是一部氛圍情緒和演員表演都很到位的催眠佳作。(我沒睡著!)


雲陽
★★☆☆☆
關於三峽大壩移民的紀錄片。沖著影片主題去看,但結果實在令人失望。記錄還是應該為主題服務,而不是為了追求真實而事無巨細地連旁枝末節都照單全收。整個敘事冗長鬆散而又缺乏邏輯和提煉,鏡頭語言粗放而缺乏美感,對白聒噪而無節制,看得人腦殼疼,如坐針氈。


未見蓮華
★★★☆☆
一位年輕教師在母親車禍去世後的復仇和諒解。總體來說是一個還不錯的故事,很難得的宗教元素,但最後又變成了一部《天註定》。女主演技還不錯,佛經挺好聽,但故事還是太單薄,宗教元素生硬地穿插在故事中,卻沒有融入其中而是淪為了一種擺設、裝飾甚至說是噱頭,挺令人遺憾的。


歌聲緣何慢半拍
★★★★★
整個影展的第一部滿分片,很難想像這麼一部節奏慢到睡倒一片的片子能夠讓我看得津津有味。全片全部由非職業演員擔綱,主角就是導演的舅舅,演的也是他自己服刑出獄後與世界產生了時差的故事。固定場景和充滿趣味的角色互動讓整部影片真實而令人信服,而關於時差的概念也貫穿影片始終,牢牢抓住了主題骨架,兼具藝術性、趣味性和隱喻。


光之子
★★★☆☆
影展看的第二部紀錄片,還是差了一口氣。主題是反映離異父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以及孩子情感轉變的過程,但本片除了對象是藏族女孩之外,在表達和內涵方面完全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哈日夫
★★★☆☆
牧民與馬,一個富有地域特色的故事,想了半天只能用中規中矩來形容。雖然也可以說是成熟的表現,但作為一部導演處女作來說,這種流水線化的影片並不是一個好兆頭。更何況影片還有幾處硬傷:影片的部分轉場剪輯得比較生硬;大部分慢鏡頭是後期降速而不是用慢鏡拍攝,所以會有明顯卡幀的感覺;配音大部分是後期配音,導致口型經常對不上聲音,略齣戲。


罪業搭檔
★★★☆☆
比較有市場潛力的警匪破案片,除了和妻子的感情戲在前段鋪墊不夠之外,陳漢中和董鋒這兩人刻畫得還不錯,尤其是幾段對手戲很有趣味,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劇本還是有些問題,中段牽扯出眾多人物,刻意製造聯繫以推動情節,但絕大部分人都淪為了工具人,除了最後小張的包袱之外,其他角色都只是走個過場亮個像而沒有二次利用,所以會顯得有些雜亂。結尾其實還可以咽得下,方言和沙塵環境很加分。


情詩
★★★★☆
一輛車裡,兩夫妻的爭吵,一部幾乎完全只有一個場景、一個視角的電影,這才是獨立電影該有的模樣,劍走偏鋒、放肆張揚、不拘一格、特立獨行,儘管不可能被大多數人欣賞。更難得的是,它實驗,它打破了表演和紀實之間的隔閡,但同時它也有趣、不枯燥,甚至屢屢引得全場哄堂大笑,笑聲次數之多可謂是影展之最。雖然在結尾,我們知道這部影片是導演獻給愛人的情詩,但同時這部電影也是導演寫給電影創作的情詩。


枝棲
★★★☆☆
農村失獨老太太在城裡買墳墓的故事,因為是現實主義題材,所以在展前是最期待的一部,但實際上……當然,影片在故事完整度上比我想像得要好很多,起承轉合都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在節奏的把控上還是有所欠缺,還有很多需要打磨的空間。此外,雖然是現實主義題材,但是人物設定卻又走得是浪漫主義風,一方面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如童話般善良而不可信,另一方面老太太明明是出身農村,但是知性、素養和儒雅的程度卻超乎常人,顯然不符合常理。

最後是影展合影牆打卡!

上海24時間

24小時的停留,馬不停蹄的遊走。如此瘋狂的上海之行緣起於那該死的久石讓音樂會,不過顯然,由於種種原因,久石讓音樂會沒去成,音樂會之行也成了電影之行。

自從在和平影都看過IMAX之後,溫州的電影院完全喪失了吸引力,雖然設備很好,而且票價也和上海等一線城市保持了一致(動輒100元一張票),但是那些個迷你包廂般的小廳實在是UNGELIVABLE。因此,為了讓娛樂走向極致,我們決定去上海看電影(這錢多燒的……)

首先不得不說,星美正大影城的大廳實在很舒適。設備很新,座椅很贊,尤其是座椅的靠背和座墊還是活動分離的,在往後靠的同時,臀部也能順勢自然往前伸展。看完一場電影絕對讓你腰不酸背不疼脖子不抽筋,小屁屁也如穿了幫寶適一般乾爽滑亮。

然後還是忍不住想說一說那部在各大網站評分高到詭異的《讓子彈飛》本人……姜文的上一部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我是在英國看的,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就像當年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和《鬼子來了》。《子彈》也有這種感覺,但是不同於《太陽》晦澀的敘事手法,《子彈》明顯為了照顧觀眾的智商而採用了平鋪直敘的方式講故事,即使如此,影片也充斥著強烈的個人色彩,雜揉了荒誕、魔幻、隱喻、懸疑和黑色幽默,讓你該樂的時候笑噴了,該悲的時候也笑噴了,但是回頭想一想,原來因為不由自主的笑,而忽略了隱藏在故事背後的東西,等到恍然大悟的時候,才明白姜文在影片里反覆提到「讓子彈飛一會兒」的真正含義。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笑點水到渠成到一個極致,很草根、很流氓、很「百姓喜聞樂見」,尤其是在被這幾年所謂的國產搞笑片嚴重侮辱了智商之後,《子彈》中的笑點尤其讓人暢快淋漓,這一點,從觀影現場幾乎不可能出現的無數次集體爆笑的場景就可以佐證。在這其中,葛優可謂是功不可沒,他是一朵如此優秀的吐槽家和被吐槽家,嫵媚地遊走於一幫硬漢之間,即使結局如此可悲,卻也讓人直到他閉目之時還止不住要爆笑一把。

至於影片的隱喻,就見仁見智了,無數的粉絲為影片解讀了無數條暗線,出神入化、鬼斧神工,當然,其中自然也不乏精彩之處,這一點,推薦大家翻一翻豆瓣,這裡就不贅述了,一來不和諧,二來也不和諧。

最後想吐槽一下影片的特效,也不知道投資的錢是不是被姜大爺花天酒地去了,開場的火車爆炸場面就假到一個無以倫比的程度,尤其是在《太陽》的對比之下,要知道《太陽》的場景可是和配樂一起最讓我津津樂道的元素之一啊!之後的鵝城太鼓遠景、槍戰、爆炸等等N多特效都假得出奇……另外,雖然久石讓的配樂很完美,姜文乃也不能為了省錢重複使用啊,主題音樂一出來我就大囧了,還以為是三部曲神馬的……

再來說一說去和平影都看的IMAX吧。眾所周知,《哈七》是今年最後一部好萊塢IMAX影片了,也沒別的好選了,訂票之後,才發現正好趕上影院周年慶,一場IMAX居然只要20元……麻煩再來一打打包謝謝……

雖然之前說過由於演員長歪到魔族,就再也沒有臨幸過《哈》系列,可是,《哈七》不是一般的難看啊!兩個多小時的影片,我只記得風光很美了……豬腳們被追,然後是一段風光片,然後繼續被追,繼續風光片……影片結束,我已然神經分裂……

上海電影院走透透之餘,鑒於天氣很不錯,就順便抽了空再次逛了逛田子坊,然後又去了以前沒去過的武康路。武康路絕對是老上海最美的地方之一:安靜的馬路,沿路兩派參天大樹,樹後一幢幢古老的歐式住宅,和住宅區里穿梭的洋人,讓人不自覺地出現「這裡到底是不是外國」的疑惑,這種疑惑到了武康庭最為強烈,這裡是洋人的住宅區,裡面的店面全都充斥著洋人和英文(幾乎找不到中文),一進門就看見一家老外在家居店選購聖誕樹……我們在一家名為Franck的法國餐廳坐下點了杯咖啡,好嘛,服務員也是洋人,我了個球球,這就是外國嘛!

說實話,很厭煩上海人多的地方,甚至田子坊也覺得有些喧鬧了。記得當時打的去武康路的時候,師傅還奇怪問我們幹嘛去那裡,說那裡不僅沒有景點,甚至連人也沒有。可是他怎麼都不會想到,恰恰是這樣一條靜謐、悠閑的武康路,讓我發現了上海最美的一面。

對不起,我文雅了。請抽打我,蹂躪我,讓我恢復尿性吧!!

P.S.以下照片均拍攝於武康路。

P.S.2.最後送上的是《讓子彈飛》主題音樂(其實就是《太陽照常升起》的主題音樂……)


♬-The Sun Also Rises by Joe Hisaishi from The Sun Also Rises

電影院情結

「只要在電影院看的電影都是好看的電影。」

沒錯,這看上去很俗很像順口溜的話就是本猴在活了二十幾個年頭後得出的精闢論斷。

小猴子的電影院情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真遙遠的感覺),具體是什麼時候我忘了,具體看了什麼電影我也忘了(那說個P……)

倒也不是說多麼資產階級,畢竟那個時候看電影的錢並不是一筆十分奢侈的開銷。只是雖然不奢侈,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卻實在不是太多,可能更多的人願意把這不奢侈的錢花在其他更體面的事情上吧(?)。

小的時候,市區只有幾家很小的國營電影院,生意倒也不錯。記憶中的電影院很破舊,票子卻印得挺漂亮,那時候我就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電影票,把副票撕掉留下票根的感覺很好,以至有好幾年我在外公家看春節晚會的時候都要製作好多張「入場券」給親戚們憑票就坐,當然票也是用齒剪分成副票和票根兩部分,我就充當檢票員實施那個很快樂的撕票動作。

跑題了吧好像……客觀來說,我記憶中最早的電影應該是《媽媽再愛我一次》,好像是媽媽帶著我去的,邊上還有幾個女親戚,應該是小姨什麼的吧。對於電影內容,我就記得某一個下雨的晚上那孩子的媽媽在一段很長台階下磕頭還是什麼的,哭哭啼啼的。有沒有哭?我可記不住了,但是那首歌沒過幾天就會唱了,是我媽媽教我的,嘿嘿。

後來,看的電影越來越多,我記得應該有89年的《古今大戰秦俑情》(程小東導演,張藝謀,鞏俐主演),90年的《菊豆》(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91年的《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91年的《黃飛鴻:男兒當自強》(徐克導演,李連杰主演),92年的《秋菊打官司》(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92年的《黃飛鴻:獅王爭霸》(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93年的《胭脂扣》(關錦鵬導演,張國榮,梅艷芳主演),93年的《霸王別姬》(陳凱歌導演,張國榮,張豐毅主演),94年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姜文導演,夏雨主演),95年的《紅櫻桃》(葉大鷹導演,郭柯宇主演),95年的《紅番區》(唐季禮導演,成龍主演)……等等,好像都是很經典的影片呢!

對於以上這些電影的內容,記憶都已經十分模糊了,有的記住了幾個角色,有的記住了幾個片段,有的只記住了片名。但是有一點是難以忘懷的,那就是十分好看。

雖然小的時候看電影並不懂得享受所謂的聲光效果,而且家裡也能看得到各種各樣的錄像帶,但是電影院黑壓壓的放映大廳,大廳里放映機透過放映口在銀幕之間划出的一道道變化的光線,還有在光線里冉冉升騰的煙霧(有人吸煙……)卻在我腦海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95年之後,好萊塢大片開始進攻大陸電影院,本猴就是在95年看的《亡命之徒》,內容是……全部不記得了(……)。之後呢好像基本上每年都會跟著老爸老媽看個兩三次電影,雖然談不上很期待,但是坐在電影院的大廳總會很興奮,放映結束從電影院出來也會似懂非懂的聽著大人們一邊發出「嘖嘖」的讚歎聲一邊對電影評頭論足,露出一副很滿足的樣子。

初中末到高中(大約是2000年左右)那段時間,因為課業的原因和VCD的普及,去電影院漸漸少了,似乎電影院這三個字也就這樣慢慢淡出了本猴的生活,本猴的電影情結也似乎就這樣中斷了……然而高三那年,在電影院看了《哈利波特》和《指環王》之後,一種血液深處的衝動又開始蠢蠢欲動了起來。當時的電影院早就升級換代,那種對聲光特效的放大和增益震撼了坐在大銀幕的每一個人。於是,去電影院看電影又成了我所期待的事情,那種追逐感官刺激的享受再次俘虜了我,電影院情結復活且涅磐了(涅磐毛啊還涅磐)……

之後去電影院看了一系列的「大片」,包括《哈利波特》系列,《指環王》系列(好爽啊,看得我只想哭,當然不是因為劇情,而是為了特效),《蜘蛛俠》系列,等等等等……

最近的一次嘛,就是5月初上映的《蜘蛛俠3》了,雖然沒有覺得之前的1,2部有多麼的好看,但這次的3實在讓我很震撼,兩個多小時的影片本身就很值票價,從頭到尾不間斷的視覺特效和音響效果持續刺激著感官,實在讓我愉悅啊。(我是變態么?)

嗯,以後只要有機會,我一定還要再去電影院看電影,繼續我的「電影院情結」,誰叫只要在電影院看的電影都是好看的電影呢!一起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