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機的最終審判

這幾年都會趁著參加費那奇北京動畫周的機會,去北京逛一逛展。這次剛好趕上UCCA年度大展、義大利國寶級藝術家Maurizio Cattelan的中國首次個展The Last Judgment,自然更加不能錯過。

雖然去過很多次798,但仔細回想了一下好像這還是第一次去UCCA,整個展館並不大,不過也算是Naurizio Cattelan的集大成個展,其中就包括了Novecento(2007)等用馬匹標本製作的作品。這些馬匹或者安靜地吊在半空中,或者腦袋砸進牆裡,由於是真實的標本,因此作為當代藝術出現時還是略顯震撼。它在讓人驚嘆之餘,也莫名產生了屍體帶來的死亡焦慮和心悸,同時,又能察覺到一絲戲謔。然而,這一系列作品在國際上也引發過爭議,其中以Untitled(2007)為甚。有評論家認為「It’s an exodus we』re witnessing, not a search for freedom…Cattelan』s horses do not seek freedom but survival」,但也有人質疑「What kind of world do we live in where people find entertainment from a horse with its head buried」?而Naurizio Cattelan自己也坦言「Of course, not all exhibitions can be artworks…One of those cases where the whole is much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來源

除了死馬之外,展廳里另一個焦點作品就是Comedian(2019)。這根被膠帶固定在牆上的香蕉也許是展館裡最多人駐足觀看的展品了,在商店裡也可以在各種周邊看到它的身影,彷彿成為了Naurizio Cattelan的代表作一般。無論是Untitled(2007)還是Comedian(2019),我們可以感受到Naurizio Cattelan身上的一些反骨。他的作品挑戰生命,挑戰自然,挑戰藝術,挑戰權威,玩世不恭,靜靜地等待著參觀者的最後審判。

有時候,我們看展,也許也應該在走近一步的同時,內心多一分抽離。展品是否稱得上藝術品,藝術品是優是劣,參觀者心中可以有自己的好惡,但也不必為此而忿忿不平,另一方面,如今國內的藝術展越來越多,參觀者也更應該有所選擇,買票之前多了解一些,自然也就不至於花錢找罪受,走出展館還在罵「這特么什麼玩意兒?」


Comedian(2019)。根據Vogue之前的報道,這好像是認真的香蕉,如果壞掉了就根據作者的指示換一根新的……(來源


Spermini(1997)。中文翻譯《精迷你》,算是比較原汁原味的翻譯了,看這些人頭在牆上的輻射範圍……嗯,就量蠻大的……


No(2021)。這個作品還蠻震撼的,尤其是和後面的Novecento(2007)一起看的時候


We(2010)。算是對藝術家組合Gilbert & George的作品In Bed with Lorca的重構,嗯,或者也可以叫做parody


Mini-Me(1999)。這個小人有很多版本,屋頂、櫃頂、書架,不過姿勢和神情差不多都是一樣的。後面還有一排看起來很逼真的鴿子標本


跟著名的Novecento(2007)合影

另外,這次在798逛的時候偶然在IOMA發現了明和電機的展《超常識創造力工廠》。距離上一次在上海被這個日本音樂組合震撼到,已經過去了五年,詳情可以看一看當時寫的日誌《不會音樂的工科男不是好極客》,後來還去看過他們的演奏會,所以也算是滿熟悉了。這次應該是他們在北京的首次個展,於是猶豫了一下,還是買票進去了。

這次北京的展算是明和電機集大成的展了,基本上上海展的東西都在,此外還多了一些這幾年新出的玩意兒,只是舞台稍微小了一點,演出似乎也沒有第一次看上海站時候的震撼了,可能是因為少了人偶Punch Kun(拳擊君)和Renda Chan(連打醬)腦袋彈飛的橋段,也可能是看太多次了(?)……好在換裝環節也保留了下來,當然還是必須要穿起來拍個照噠!


海報合影!


一模一樣姿勢的換裝合影!

不會音樂的工科男不是好極客

因為一個展,愛上一支樂隊,這也是蠻神奇的經歷。

春節期間去魔都,順手刷了一下近期的活動,突然看到了一個叫做「明和電機超常識機械」的展覽,骨子裡有點Geek的我實在有些Hold不住這個騷氣十足又充滿工業設計感的海報,於是便蠢蠢欲動的安利了伊森同學作陪。到了現場才發現……納尼!「明和電機」竟然是一個樂隊?!

沒錯!「明和電機」原本由土佐阪一在1969年成立,作為東芝、松下電器的下屬工廠,「明和電機」最盛時擁有多達百名員工,但是1979年由於經營不善,這個電器工廠宣布倒閉。沒想到在14年後的1993年,土佐阪一的兩個兒子土佐正道和土佐信道重新成立了「明和電機」。不過,這時的「明和電機」不再是電器工廠,而是一個音樂文藝組合的名字。隨後,穿著藍領工裝的兩兄弟發明了以魚為創作主題的「魚器」、電動樂器「筑波」以及聲音機械「Voice Mechanics」三個設計系列,在發明設計界和音樂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2001年,土佐正道退社,土佐信道獨自在音樂設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創立了以花為主題的「Edelweiss」設計系列。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明和電機」官網逛逛。

而在推出各種機械設計品的同時,「明和電機」在音樂上也是充滿了先鋒和實驗性。但凡看過「明和電機」Live的人一定會為他們所使用的各種怪奇樂器和發聲裝置擊節稱嘆,廢舊電器、醫療器械、日常廢品都被他們回收利用,或是出神入化或是腦動大開,只要是能通過物理機關或是電流脈衝發出聲響的,他們一定不會放過。而他們的音樂,其實就是人聲、電子樂元素和叮叮哐哐的各種機械聲響的結合,簡直極客得不得了。

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小的時候有很多異想天開的小發明小創造,獨自一人剪紙,繪畫,創作遊戲。但隨著年紀的增長,越來越多的條條框框禁錮了思維,而對現實世界的認知也束縛了一切不可能的幻想,每天生活在慣性思維和一成不變的世界裡,早已將兒時那些可笑的奇思妙想拋到了九霄雲外,可是,你真的忘記了通過雙手將腦中的世界一點一點呈現出來的快樂了嗎?「明和電機」更像是一把打開兒時記憶的鑰匙,通過他們的設計,也許你也能找到那個靈感如泉涌的孩子,那個曾經天馬行空的自己。


當初就是因為被這張海報吸引才去看了這個展。


這可不是普通的吉他,而是……加了更多聲音元素的……吉他……


這已經看不出是什麼樂器了,總之是加了液體管的吹奏樂……功能是吹奏樂……但是聲音元素更加豐富……吧……


手指的按鈕可以觸發不同的發聲裝置,感覺很忙……


人形機器人「明和小子」是用來打鼓或者敲鑼的……


雖然頭上戴的東西感覺很萌,但是後面的很多裝置運用了很多醫療用的器械和設備,獵奇指數攀升……


這個裝置……是用來咬東西的……「超常識機械」開幕那天,土佐信道就戴著這玩意兒意味不明的表演了咀嚼巨型泡沫板……


展廳里擺設著很多這樣的機械娃娃……有沒有很恐怖?


土佐正道和土佐信道成立「明和電機」時的造型,經典姿勢就是……叉腰!


現場還有「明和電機」工裝服可以穿!於是和伊森同學展開了一場……普世大戰?

對了,上海的「明和電機超常識機械」展將持續到3月初,如果沒有機會去看的同學也可以先看看下面這個視頻。請相信我的品味,這顆安利絕對可以放心品嘗!

最後來聽聽他們的音樂吧!為數不多的慢歌,除了叮叮哐哐的金屬感,旋律竟然也是出其不意的滿點了!還不路轉粉?

00:00/00:00

♬ お陽さまみえたらふとん干して by 明和電機 from Golden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