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佛斯特

因为疫情的原因,境外旅游迟迟不见开放,五一的日本游已经取消,看样子十一也悬,国内旅游的国王体验太差坑太多,导致今年的十天年休突然富裕到漫出来。正当何去何从不知所措的时候,看到了First青年电影展的消息。这个影展已经种草了好多年,但之前几年都因为把年休优先考虑了日本游所以没有成行,今年既然出国无望,倒是可以趁机拔它一拔,然后再顺便抽几天把最近火爆社交网站的青海海西线一并刷掉,简直完美计划通!

提前一个月买了机票,东航往返上海西宁1000出头,还好比想象中便宜很多,不然一定会为当初退掉随心飞而追悔莫及。至于影展票更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好抢,先是买下想要看的日期的观影证,60块钱一张,然后在开票的时候就可以预约当天的影片了。由于经历过多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抢票,加上这次只开放不到一半的预约量,所以这次也是提前做好了准备,结果开票的时候……所有电影都直接预约成功了,之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一分钟之后竟然还把本来不打算看的影片也轻松预约了,于是最后就是差不多一天三到四场电影的量……

因为中间抽了几天出游,所以这次只看了影展中的三天,一共10部影片,几部很想看的没能如愿看成,不过还是很过瘾的。尽管西宁的天气不错,不过因为没有座位,大家都会提早半小时到达剧院门口排队抢位,所以即便预约成功,但为了能够不坐到边角,还是得提前顶着烈日排队。不过可能受到疫情的影响,检票的志愿者似乎有些手足无措,检查预约码的过程也不是很顺利,提前扫描了一部分排队的观众,但是一开始放人又一股脑儿进去了,根本搞不清楚之前扫描到哪儿了,有几场甚至没有扫描预约码就直接放人进去了。不过总体来说,观影的过程还是十分愉快,座位之间隔了一个抱枕,大家也都全程戴着口罩。至今依然记得,看到影片放映前的片花时心中的悸动,毕竟,这是疫情以来第一次踏入电影院,暌违半年多的大荧幕,真是让人倍感亲切,生活果然离不了电影啊。

下面就来简单聊聊这次看的这几部电影吧。最后的获奖名单点我。


新星
★★★☆☆
概念先行的影片,七八十年代复古风加上未来元素堆叠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Retro Future世界(这一点尤为精彩)。尽管中苏关系、父子关系,甚至整个人生都似乎在影片探讨的范畴中,但正如一开始说的,这是一部概念先行的影片,所以与其去评断剧情和故事,倒不如把它看成一场主题艺术展更恰当一些。


回南天
★★★★☆
一个烦躁压抑情绪的荧幕表达,故事简单而粘腻(主要是因为戏里的天气),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但演员的演技超出了意料,剪辑和音乐也恰如其分。总体来说是一部氛围情绪和演员表演都很到位的催眠佳作。(我没睡着!)


云阳
★★☆☆☆
关于三峡大坝移民的纪录片。冲著影片主题去看,但结果实在令人失望。记录还是应该为主题服务,而不是为了追求真实而事无巨细地连旁枝末节都照单全收。整个叙事冗长松散而又缺乏逻辑和提炼,镜头语言粗放而缺乏美感,对白聒噪而无节制,看得人脑壳疼,如坐针毡。


未见莲华
★★★☆☆
一位年轻教师在母亲车祸去世后的复仇和谅解。总体来说是一个还不错的故事,很难得的宗教元素,但最后又变成了一部《天注定》。女主演技还不错,佛经挺好听,但故事还是太单薄,宗教元素生硬地穿插在故事中,却没有融入其中而是沦为了一种摆设、装饰甚至说是噱头,挺令人遗憾的。


歌声缘何慢半拍
★★★★★
整个影展的第一部满分片,很难想像这么一部节奏慢到睡倒一片的片子能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全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担纲,主角就是导演的舅舅,演的也是他自己服刑出狱后与世界产生了时差的故事。固定场景和充满趣味的角色互动让整部影片真实而令人信服,而关于时差的概念也贯穿影片始终,牢牢抓住了主题骨架,兼具艺术性、趣味性和隐喻。


光之子
★★★☆☆
影展看的第二部纪录片,还是差了一口气。主题是反映离异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孩子情感转变的过程,但本片除了对象是藏族女孩之外,在表达和内涵方面完全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哈日夫
★★★☆☆
牧民与马,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故事,想了半天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虽然也可以说是成熟的表现,但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来说,这种流水线化的影片并不是一个好兆头。更何况影片还有几处硬伤:影片的部分转场剪辑得比较生硬;大部分慢镜头是后期降速而不是用慢镜拍摄,所以会有明显卡帧的感觉;配音大部分是后期配音,导致口型经常对不上声音,略出戏。


罪业搭档
★★★☆☆
比较有市场潜力的警匪破案片,除了和妻子的感情戏在前段铺垫不够之外,陈汉中和董锋这两人刻画得还不错,尤其是几段对手戏很有趣味,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剧本还是有些问题,中段牵扯出众多人物,刻意制造联系以推动情节,但绝大部分人都沦为了工具人,除了最后小张的包袱之外,其他角色都只是走个过场亮个像而没有二次利用,所以会显得有些杂乱。结尾其实还可以咽得下,方言和沙尘环境很加分。


情诗
★★★★☆
一辆车里,两夫妻的争吵,一部几乎完全只有一个场景、一个视角的电影,这才是独立电影该有的模样,剑走偏锋、放肆张扬、不拘一格、特立独行,尽管不可能被大多数人欣赏。更难得的是,它实验,它打破了表演和纪实之间的隔阂,但同时它也有趣、不枯燥,甚至屡屡引得全场哄堂大笑,笑声次数之多可谓是影展之最。虽然在结尾,我们知道这部影片是导演献给爱人的情诗,但同时这部电影也是导演写给电影创作的情诗。


枝栖
★★★☆☆
农村失独老太太在城里买坟墓的故事,因为是现实主义题材,所以在展前是最期待的一部,但实际上……当然,影片在故事完整度上比我想像得要好很多,起承转合都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节奏的把控上还是有所欠缺,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空间。此外,虽然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是人物设定却又走得是浪漫主义风,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如童话般善良而不可信,另一方面老太太明明是出身农村,但是知性、素养和儒雅的程度却超乎常人,显然不符合常理。

最后是影展合影墙打卡!

肚拉根剥撸回忆

肚拉根剥撸是什么?没错,当然是龙珠啦!(……)趁着Steam夏促,买了一直想入手的《龙珠Z:卡卡罗特》,为了补完剧情,每天只要一有空就玩几个小时,两周速通。虽然本人并不算是资深的龙珠迷,但是要说漫画启蒙,龙珠一定是重要的回忆。

在小学的时候,班级里传阅最多的漫画就是《龙珠》,但是由于当时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考虑到单价的原因,往往都是把一本日版单行本拆成五本来卖,导致卷数散乱,看的时候可能就是第三卷第二本,或者第五卷第四本的,对于长篇剧情漫画来说,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只是知道一个大概,没头没脑的。

真正开始认真追龙珠应该是小学因为风疹在家休息的那一段时间。当时,固定购买的《画书大王》开始和日本期刊同步连载魔人布乌篇的新故事(当然还是盗版)。这时的鸟山明画风又开始变化,比赛亚人到沙鲁篇这一段时间的画风更加硬朗,反而比较对我的口味,于是一直跟着一个月两期的速度从第二十五届天下第一武道会追到胖布乌被瘦布乌打败。之后,《画书大王》停刊,后续的连载又断断续续在其他新期刊比如《新画王》等连载,但这些期刊也都很快销声匿迹了。印象中,我后来是有继续买海南社出版的拆分版单行本的,但是布乌篇的结局到底是什么样的总是印象不深,甚至觉得龙珠最后的结局是悟空依然在天堂(可能跟沙鲁篇的结尾搞混了)。更好笑的是,在布乌篇结束之后,还有人擅自画了龙珠续集的同人并打上鸟山明的名义出版,内容记不太清了,但是画得歪瓜裂枣实在太丑……

虽然自己没有完整看完过《龙珠》,但是当时龙珠还是凑起了很多小伙伴们之间的回忆。小学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一直会跟我解说小悟空时候的故事,和我讨论龙珠角色的战力。而我也对人造人系列特别感兴趣,还会到处收集人造人1号到20号的图片(虽然中间大部分都没有图)。以至于直到现在,很多龙珠的人物和情节尽管只是像是碎片一样撒在我的脑子,但却印象深刻,仿佛是伴随我成长的伙伴一般的存在。

这就是我从今年以来就很期待《龙珠Z:卡卡罗特》的原因,也是让我能够一口气通关的动力。

游戏的剧情从赛亚人篇开始一直到魔人布乌篇结束,基本上把小悟空时期之外整个龙珠剧情都回顾了一边,而且还原度很高。而悟空小时候的剧情片段也通过游戏中的收集要素「回忆之地」进行了图文回顾,通关之后,打开游戏中记载收集要素的Z全书,就可以看到一本交互丰富的龙珠大百科了。

随着自己操控着这些熟悉的人物推进故事,小时候的回忆也不断浮现在眼前。嗯,果然对我来说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作品。


游戏登录界面


通关纪念!

久违的三展连刷

终于又可以去魔都看展了……从去年底便秘到现在,终于能来一次酣畅淋漓的排泄,把积攒了好几个月的展刷了个遍。因为图片太多,就看图说话吧!

首先是民生现代美术馆的Tommi Grönlund和Petteri Nisunen双人展Flow with Matter(随物生心)。


Plane, 2013/2020


Arranged Randomness, 2016/2020


Liquid Diagram, 2009


Flux of Matter, 2012


Lunar Eclipse, 2007

第二个是位于明当代美术馆的群展Participation Mystique(神秘参与)。


Phantom Dust, 2018, Vivian Caccuri


Sky Eyes, 2019, 田村友一郎


A Dialogue Between David and David, 2012, 余政达


891 Dusks: An Encyclopedia of Physchological Experiences, 2020, 陈哲


891 Dusks: An Encyclopedia of Physchological Experiences, 2020, 陈哲

最后一个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的五年展陈合作项目The Shape of Time(时间的形态)。


Bicycle Wheel, 1913/1964, Marcel Duchamp


Sans titre, 1990, Aurelie Nemours


Penetrable Cube, 1996, Jesus Rafael Soto


Grande femme II, 1960, Alberto Giacomett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