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和虛幻

這個月看了兩部片子——2012和District 9。說話之前,先給出西方評論界和普羅大眾的評分數據:

評分網站:2012 VS D-9
IMDB用戶評分: 6.4 VS 8.4
Yahoo! Movies影評人評分:C VS A-
Yahoo! Movies用戶評分:B VS B+
Rotten Tomato影評人評分: 25% VS 89%
Rotten Tomato用戶評分:37% VS 90%
Metacritic影評人評分:49 VS 80
Metacritic用戶評分:5.9 VS 7.9

幾個月前,在看2012預告片的時候,就覺得主角光環太耀眼了……結果到電影院看完,發現主角光環的閃亮已經達到一個境界,以至於NPC們不得不戴上墨鏡。不過要知道,在世界末日山崩地裂人們紛紛逃亡的時刻,戴著墨鏡等於提早報廢回廠,所以,除了主角家人,剩下的NPC就這麼一一為了主角去送死了,包括美國總統……

其實這部片子估計大家基本都看過了,沒看過的話,還是要去看一下的,畢竟導演Roland Emmerich曾經導出過Independence Day這樣的經典影片。另外,這部片子的聲光特效在目前的條件下的確可以給出很高的分數。但是每次出現上面提到的主角光環的時候,我都會忍不住想笑……這不是驚險刺激,這是矯揉造作……這個感覺,在看完D-9之後更加明顯。

另外,對於2012還想說的一點,就是裡面的中國元素。業界的評論在電影放映之前就已經呈現出很有趣的趨勢——先是媒體報道說裡面中國是世界的「諾亞方舟」所在地,對拯救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讓老左們開始飄飄然,開始享受所謂的「強國待遇」;之後,又有老右們開始叫囂電影刻意給中國擦鞋這樣的言論……其實看完電影就會知道,影片根本沒有吹捧中國。「諾亞方舟」選址在中國一是因為喜馬拉雅山的海拔,二是因為中國是「世界工廠」,甚至電影里還有幾處會讓老左們吐血的場景,當然,它們在大陸上映前已經被悄悄地刪掉了。看老左和老右們拚命為電影戴一頂莫須有的帽子,然後為之互掐真是很好笑。

不好意思跑題了,再來講講D-9吧。對比劇情,有人可能會覺得2012更加真實,但是看完D-9,也許你會改觀。倒也不是因為D-9採用了半紀錄片的拍攝方式,而是影片所反映的種族紛爭和男主角在強勢、弱勢群體之間所面臨的選擇及遭遇,比起2012的主角光環更為真實——因為你可以在D-9的世界裡苟且活下來,但是在2012里,你只能做可憐的送死NPC,永遠也無法像主角一樣光芒萬丈……

其實幾個月前,就已經看過D-9,當時完全是沖著製片人Peter Jackson的名字去的,但是影片最後男主角手握一枝金屬花凝望鏡頭時給人帶來的震撼,直到現在仍然揮之不去。電影院里呈現的這一幕,第二次撞擊了我的心靈。有人說,影片的情節為續集作了鋪墊,但是,我認為這已經是電影最完美的結局了。正是這一點懸念,這一份遺憾,才能給人帶去更多的思考,才讓這部片子到達一個登峰造極的境界。我始終認為,電影存在的意義絕對不僅僅是一份娛樂大餐那麼簡單。

所以,兩部電影總結起來,一部是看似真實的虛幻,一部是看似虛幻的真實,哪一個更能打動人心見仁見智。但是我相信很快,2012就會消失在我的腦海。

最後,雖然萬聖節的時候我已經吐槽過了,但是我還是想再吐一下Paranormal Activity。這部兩年前的微成本影片在兩年後突然席捲北美票房一是因為Steven Spielberg的強力推薦,另外就是Hype——也就是所謂的炒作——其實這兩個原因是差不多的。要說這類實拍型的恐怖片,Cloverfield和Rec都比PA強過一百倍……PA的兩主角演技又差,劇情又嗜睡,真不曉得被嚇到的人膽子是怎麼長的。硬要說的話,也就新版的結局有那麼一點恐怖。不過要我花一個半小時感受最後兩分鐘的恐怖,那還是省省吧。

吐槽完畢,洗洗睡。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