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有了更多的機會去看看這個出生、成長並生活著的城市。每個地方總有一些原風景,靜謐地躺了數十年,只待人發現。社交媒體的出現,也讓更多人願意去發掘身邊的美。無論是否算是跟風打卡,有些地方都值得一去。
天河水庫,是甌海區大羅山眾多水庫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不少登山愛好者常常提及的風景。這次專門來到這裡,是因為年輕人已經把這裡稱為「溫州小西北」了,作為一個去年剛剛去過大西北的人來說,這個名詞有點惹到我了:如果真的在家門口就有個小西北,我還何必跑那麼老遠呢!(並不是……)
小城市的景點就如果這個城市一樣,雜亂無章。沒有任何指示的停車場遍地黃沙,沿路鋪滿了如釘子般尖銳的小石塊,讓你的車子無時無刻不在爆胎的邊緣大鵬展翅。好不容易把車停好,爬了一段山路,結果卻發現根本不是通往水庫的路,於是又飛奔回來,靠在車邊一步都還沒走就已經喘成了狗。其實水庫就在不遠處,不用爬坡就能看到,只是因為旱情嚴重,原本插在水底的禁止游泳警告牌如今高聳地立在一大片黃沙之上,讓人看得莫名其妙,蛤?游泳?在哪裡游泳?
遠遠望去,遠方似乎有一塊藍色的水域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成色倒是不錯。在沙地里走了很久,才漸漸有了水庫的樣子,那時才恍然反應過來,莫不是因為水庫乾涸才被稱為「溫州小西北」的?這應該是西北遭受到最大的一次羞辱……期待豐水期搖身變成「溫州小三峽」(三峽瑟瑟發抖)……
繞著水庫走了半圈,風景確實不錯,但是因為年紀太大時間不夠和陽光太曬,於是放棄了爬山的企圖,兩個小時就結束了「溫州小西北」之旅……算了,真的,就好好宣傳天河水庫吧,不要傍西北了,毫無可比性,跟說是「溫州小南極」也沒什麼區別的……
從天河水庫下來,第二站是同樣位於甌海區的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這裡的展品全部來自溫州各縣市區的鄉村古迹,是館長在各類拆遷中或買或撿搶救出來的各種石條石塊和磚石瓦礫,歷史能追溯到明清甚至更早,而博物館的建築本身也是由這些全市各地的石頭砌成,算是一個很有特色的文化地標了。(媒體報道)
博物館很小,就算細細看也用不了一個小時,但是裝修和陳列都很有藝術品位,說實話,不像是一個地級市的場館。從博物館出來已經是傍晚時分,這座被鋼筋水泥擠到了溫瑞塘河邊的小小博物館就這樣靜靜地躺在夕陽餘暉里,帶著這座城市的記憶和溫度沉沉墜入夜晚。
發圖時間:
天河水庫停車場附近的空地上種了很多針松(?)
水庫邊隨處可以看到山雞椒(?)
在水庫邊的山上有蠻多奇怪的石頭,這個我決定命名「?按贊石」了
在天河水庫中間有一道水閘將水庫分為東西兩片,水閘附近水草豐茂,還挺好看的
青燈石刻藝術博物館的館藏,雖然展品不算特別,但都是來自溫州各縣市區,就突然親切了起來
博物館後門門沿上方的石頭裝飾
從後門往院子里看,還是挺美的
博物館前門不遠處還有一處被保護起來的破樓,不知道是不是也是館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