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碎片之茶香滿溢

結束了景德鎮市區的行程之後,我們終於來到了此行的重頭戲,中國版大地藝術節的試水項目,位於景德鎮市浮梁縣寒溪村的「藝術在浮梁」。本想著大地藝術節名聲很大,稍晚去晚了可能就人山人海,於是匆匆忙忙起床出發,結果到的時候遊客中心還沒開門,門口停車場也是門可羅雀。

其實此行的第一個展品是還沒到遊客中心時路過的《我·家·鄉》(倪倪、霍城、於瑒)。那是一個不起眼的糧倉,村民aka工作人員見我們問路,就順便幫我們打開了門,於是也讓我們成了今天的第一批參觀者。這裡最吸引人的應該就是攝影師霍城的懟大臉人像照了吧,一張張帶著溝壑的笑臉帶著質樸的衝擊波直擊心靈,鮮活而生動得彷彿隨時能抱著一筐玉米小麥啊不應該是茶葉爬出來在你耳廓里泡茶。

路過的糧倉拉高了對這次藝術展的期待值,但是遊客中心卻顯得有些荒涼,也可能是去的太早,總覺得沒什麼人氣。換了蓋章冊子買了一點周邊,就算是正式踏上了「藝術在浮梁」的打卡之旅。「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在白居易這句詩也許是浮梁茶產業最好的廣告招牌,而寒溪村就是這麼一個以產茶為名的小村莊。雖然村子並不大,但展品就散落在村子的四處,如果全程步行的話,兩個小時之內的時間預算就比較緊張了。與此同時,這次藝術展的導航又做得並不是很好,光是依靠地圖很可能會迷路,好在展品邊上都會有志願者,沒看完一個展品,就得問一下下一個展品在哪裡,尤其是距離比較遠的。這些志願者大多也都是本地村民,即便不完全懂,他們也會很熱情地講解,試圖傳達作品的意圖。

在村子較中心的位置有一間《泉有米酒酒館》,算是這個展和在地人連接最密切的一個展品,漫畫家Tango用畫作妝點著牆壁,把屋主的家改造成了小酒館,而屋主也熱情地與參觀者攀談聊天,並遞上一兩杯自釀的黃酒,忽然讓藝術這種看起來略顯高冷的東西多了一份人情味。整體來說,整個展的展品都不算特別,但可以感覺到,藝術家都在儘可能將作品與在地元素結合起來,而對於農村文化精髓的提取,顯然是中國藝術家做得更好。除了《泉有米酒酒館》之外,文那的《簽人計劃》和沈烈毅的《翹翹板》和《天梯》也很值得互動一下。

除了鑲嵌在寒溪村的展品之外,村子裡的自然風光也毫不遜色。雖然茶葉已經採摘完畢,但茶樹依然鬱鬱蔥蔥,修剪得如同綠色的波浪蕩漾在漫山遍野,錯落而又充滿動感。當天的天色很不錯,中午雲間灑下的陽光讓人略微有些濕熱,但也讓山間的綠色熠熠發光。村民正在忙著鋪曬茶葉,隨處都能聞到濃郁的茶香。再走幾步,可以到一夕餐桌的院子里喝喝茶,看看遠山,享受午後自得的愜意。

本來以為一個上午就能搞定的旅途,最終還是花了大半天的時間,沒約上一夕餐桌的正餐,只能吃村口的農家樂湊合一下,就不推薦了。因為是展期最後幾天了,直到下午的時候才稀稀落落來了一些遊客,剛好把村口的停車場停滿。下午兩三點,我們驅車前往丙丁柴窯,這塊內容已經在上一篇日誌里寫過了,吃完晚飯後,我們又一次回到了寒溪村,只為了拍攝馬岩松的作品《燈》。它算是「藝術在浮梁」一個標誌性的展品,在村子邊的茶山頂,大部分時間都能遠遠地望到。而在夜裡,它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中間斑駁的樹影讓人覺得似乎有人在裡面走動。我們三個人帶著好奇心,試圖沿路上去看看。夜晚的寒溪村十分寂靜,耳邊只有涼風吹著茶樹,發出的沙沙聲響。從村子到山上一路都沒有燈,而展品的光亮也不足以照亮腳下的路,於是我們打開手電筒,繞著山路小心翼翼前行,看似一段平坦的山路卻讓我們累得氣喘如牛。眼看前面已經沒有道路,於是我們就停在半山腰,留下了幾張因光線不足而顯得異常光怪陸離的廢片。

在夜色里,我們再一次告別了寒溪村。車子的後方,是一座已然安睡的村子,只留下山頂的《燈》在悄悄地變換著色彩。再過一周,這座村莊就會回復一如既往的平靜。村民們繼續過著以茶為生的日子,而這些看似格格不入的展品,也會像一個印記,永遠浸潤在這漫山的茶香里。


來到村口的會客廳,第一件事情就是憑票領護照打卡。因為展期臨近尾聲,有幾個點已經沒有志願者和蓋章點了,可以前台直接把章蓋了


「藝術在浮梁」標誌性的展品,馬岩松的《燈》。這是從真壁陸二的展品《浮梁共生之家》附近望去的視角


離村口不遠處,較為中心位置的小山包,上面鋪滿了茶樹。上午雲朵很少,茶園和天空都特別漂亮


這是一夕餐桌再往深處走的茶樹,就像層層的波浪


沈烈毅的《空游雲行》,用竹編成的巢,位於村中心的小山包附近,也是比較值得一看的展品


這是一夕餐桌可以看到的風景,因為沒能約到正餐,我們就在他們家的院子里點了涼茶,歇了歇腳


村子最深處的展品,大衛·歌詩坦(David Gerstein)的《對飲》


這就是日誌一開始提到的《我·家·鄉》,這個糧倉的兩側是攝影師霍城為村民拍攝的照片


還是《我·家·鄉》,糧倉的頂上還掛著大頭照,能感受到村民呼之欲出的淳樸


文那的《簽人計劃》,結合了土地公信仰和求籤祈願的民俗文化,求籤之後,要根據線索去村子裡找到隱藏在牆角的解釋,也算結合了定向運動吧,但因為實在是太難找了,基本上沒幾個人都能找到……


Tango的《泉有米酒酒館》,一杯就倒


馬良的《青梅竹馬照相館》,裡面是一些老照片和老物件


鄔建安的《記憶的容器》,裡面都是村民們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容器

瓷都碎片之陶溪柴窯

雖然去了兩次Fuji Rock,但是都因為沒有假期匆匆往返,錯過了通常作為打包景點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而很早之前就聽說中國版的大地藝術節落戶桐廬的消息,結果等了幾年也沒有半點消息,所以上半年江西景德鎮放風說要承辦中國版大地藝術節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嗯?又騙錢?直到官方消息說是大地藝術節首個落地項目「藝術在浮梁」之後,才勉強打消了山寨的預感。經過幾個月測評,風評似乎不錯,最終約上了Fuji Rock江浙滬小群的Ryan和Sherry同學踏上了景德鎮的旅途。

由於是第一次來景德鎮市,除了「藝術在浮梁」這個重頭戲之外,當然還得逛一逛市區。所以遊記第一篇就先來說說景德鎮市區的景點吧。

首先第一站就是御窯廠遺址。門口進去感覺是個很氣派的景點,但是很神奇是的御窯遺址本人就這麼仰八叉躺在一邊有點備受冷落,去龍珠閣的路上反而人頭攢動,甚至有老阿姨在路上直播跳舞,實在讓人捉摸不透。再往裡走可以看到幾個磚拱布局的巨大建築,那就是朱錇建築設計事務所設計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館了。由於是今年剛剛開館,這個博物館也算是遊客比較集中的地方,不過好在內部空間夠大,人群散開也不覺得擁擠。御窯文物散布在幾個地上地下或明或暗的不同空間里,無論是展品還是建築本身都還是蠻賞心悅目的。

從博物館出來,我們一頭扎進了邊上的小弄堂里,原本是一片明清窯作群遺址,如今已經重建得規規整整,一如各地的古街,只是偶爾能夠看見對外敞開大門的作坊。不過,不知道是因為遊客罕至還是未成氣候,弄堂里的商業街要麼就是大門緊閉,要麼就是正在施工,幾條弄堂逛完感覺走進了一個荒廢的異次元空間,各處打著招牌,路口的舞台也沒拆掉,但是卻看不見商家,也沒有遊客,耳邊沒有一絲聲響,只有一望無際的青磚牆。在弄堂里來回穿梭了好幾趟,轉到三個人都找不到北,最後差點哭著從不知道哪個路口連滾帶爬逃了出來……瞬間,喧鬧的聲音重新響了起來,遠處的老阿姨還在直播跳舞,回頭看了眼弄堂深處,彷彿有一個聲音在喊著:回來吧……不要走……不要走……

除了御窯廠遺址之外,市區的中國陶瓷博物館和陶溪川文創街區都是不錯的景點,前者主要就是看展品,後者可以看看建築逛逛市集拍拍照打打卡什麼的,一天很快就能打發掉了。


御窯廠遺址邊的竹林


從商業街的一處樓梯爬上樓頂,可以俯瞰到整個明清窯作群遺址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的出口


明清窯作群遺址的一個開放空間,擺著茶水,卻空無一人


陶溪川文創街區

另外一個冷門景點是位於浮梁縣前程村的丙丁柴窯,雖然是浮梁縣,好像應該跟下一篇並在一起,但是其實丙丁柴窯和下一篇的地方並不近,兩地甚至還要經過市區,而從市區直接去丙丁柴窯也只要不到一小時車程,所以就放在這一篇里說了。

丙丁柴窯算是一個孤立的景點,之所以要跑那麼遠,也是因為建築真的還不錯,設計方是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雖然本身不是古窯,但是業主都蠻有來頭(來源),所以也還是有人推薦這個地方。

去丙丁柴窯的時候快到傍晚了,山路不寬但基本上沒有車輛,兩側有山崖有溪水有樹林,時不時想讓人停下來走一段。在即將抵達丙丁柴窯的時候,道路變得蜿蜒曲折起來,彷彿是主人給我們的一個S禮(那是什麼東西?)……這座巨大的清水混凝土窯房雖然可以用震撼來形容,但深陷大山之中卻也顯得伶仃,我們小心翼翼地步入其中,混凝土冰冷的質感浸潤著空曠的空氣,打在身上,帶來一陣寒意。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窯房竟然還在熱鬧地工作著,師傅們專心致志地打磨著手中的瓷器,絲毫沒有被三三兩兩的遊客打斷作業。幾盞明燈配著機器的聲音,忽然就讓這片漸暗的大山充滿了一絲生氣。

轉了幾圈,趕在天黑之前離開了丙丁柴窯,也就此結束這一片日誌吧。下一篇,詳細來講講「藝術在浮梁」。


窯房的光源主要來自自然光線,有一種教堂的感覺


中心另一側的位置是窯房的核心區域——窯爐


窯磚砌成的窯爐在混凝土的窯房裡顯得並不突兀


拱形窗洞以窯磚鑲嵌花格濾光造影,簡潔明快


在窯房的角落到處可見這樣的瓷器


一些瓷器的上面還差了植物,在自然光線下莫名治癒


在認真作業的窯房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