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除直轄市和海島之外,中國大陸面積最小的一級行政區,甚至比重慶市還小了近四成。在地圖上,它夾在內蒙、甘肅和陝西之間,往往只是西北旅程中沿途一站而已。說實話,要不是這幾年突然火爆的中衛黃河宿集,可能我也不會選擇這一趟旅程。
不過,就是這麼一方小小疆土,因背靠賀蘭山脈的阻擋風沙不侵,坐擁黃河上游的浸潤水土肥沃,而在隋唐時就被人譽為「塞北江南」。優越的地理環境,也讓這裡成為了戰亂紛爭最頻繁的重要地區之一,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和党項族都曾佔據過賀蘭山麓,其中党項族更是據此建立了西夏王朝,並將國都定於興慶府,也就是現在的銀川市興慶區。因此,這次銀川的行程,也基本上是圍繞著賀蘭山脈和西夏王朝的遺迹展開的。
一、西夏陵考古遺址公園
一早來到景區入口,結果發現標誌性的王陵被擋在了遊客中心和西夏博物館後很遠的地方,當即決定先看王陵再逛博物館。結果到乘車區又跟著大巴車吭哧吭哧在遺址公園裡轉了一大圈。至於車上的導遊究竟講了什麼鬼,想要迫切看到王陵本人的我完全沒有聽進去。好不容易到了三號陵邊上,發現沿路早已經人潮湧動。不過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只是從中間的石子主路走進去,繞陵台一圈再走回來,烏泱泱擠在一堆,哪怕邊上的小路完全沒有遊客也無人問津。繞道小路,岔開人流,景緻明顯清澈了許多,早已風蝕的八角陵台已經變成了巨型土包,黃不拉幾的一坨,在賀蘭山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畢竟是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的陵墓「泰陵」,本來想在墳頭蹦迪的我看著老高的墳頭草強忍住了心中褻玩的慾火,只是從側面插進陵台遠觀了一會兒。黃土下面隱隱約約可以看見整齊堆疊的磚塊,而破碎殘留的瓦礫則雜亂地覆蓋其上,再怎麼看也很難想像原來的塔狀模樣。屏氣凝神,時不時會有微風吹過臉龐,這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改變著陵台模樣的千年風沙,堪比十級磨皮。
西夏陵景區的遊客非常多,但不知道為什麼都集中在三號陵前的主路上,走進邊上的小路就可以看到沒有人的三號陵了
在三號陵的碑亭上,還有四尊「石雕力士志文支座」,看起來都是女性,不愧是母系強大的西夏王朝
二、賀蘭山岩畫和拜寺口雙塔
賀蘭山岩畫也是賀蘭山附近的重點景區之一。在這裡,能看到約上千幅古代岩畫,但至於所謂的古代究竟有多古,由於技術原因存在較大誤差,只能大致判斷在距今三千到一萬年前。雖然往賀蘭山方向行駛時,排山倒海而來的山體橫亘在道路盡頭顯得壓迫感十足,但真正來到山谷感受細節時,賀蘭山脈卻又多了幾分蕭瑟感。也可能是因為下著小雨,岩畫景區的遊客並不算多,雖然入口處的岩畫館和出口處的韓美林藝術館也都值得一去,但大家還是在團隊導遊的催促下趕往景區最重要的一處岩畫——太陽神。根據官方解讀,這個頭部具有放射性線條的不知道啥的東西就是遠古時候當地部落崇拜和信仰的太陽神,也有可能是部落首領的自畫像。不過,這確定不只是一隻路過的狒狒而已嗎?(太陽神和部落首領:「你禮貌嗎?」)除此之外,山谷里還能看到以牧獵、人面和鹿馬虎羊等動物為主題的各種岩畫,也有很多意味不明的線條可供開發想像力。
此次賀蘭山之行的最後一個景點就是拜寺口雙塔。這裡曾經坐落著大小百餘座寺廟和塔群,因此又稱「百寺口」,不過如今這些寺廟和塔群都已經灰飛煙滅,只留下始建於西夏晚期、在元代和明代歷過多次修繕的雙塔矗立。因為路過的時候很醒目,所以抱著比較高的期待專程來到雙塔,但是近看實在有點一般,外觀修葺如新,周邊則光禿禿一片,除了一小部分遺址之外也就沒啥可看的了,建議遠觀就好。
這就是賀蘭山岩畫景區的明星——太陽神,很多遊客都是專門看完這個就走的……雖然看起來很像猩猩是沒錯……
其實在賀蘭山岩畫景區內還有非常多的岩畫,沒有明確的指示牌,但是會用小紅點貼在岩壁上
拜寺口雙塔的塔身表面均裝飾有影塑彩繪,還是蠻好看的
遠看拜寺口雙塔還是很壯觀的,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很想擺這個POSE?
三、水洞溝旅遊區
除了賀蘭山的幾個景點,銀川市周邊的景點還有不少,比如純人造景點鎮北堡西部影城和半人造坑景點水洞溝旅遊區。前者紫霞濃度過高看看就好,而後者呢……嗯……展開說說吧。
水洞溝旅遊區位於銀川市下轄靈武市臨河鎮,主要是由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為中心拓展成的景區。歷史意義就不多說了,總之只要記住它很厲害,是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就可以了。不過但凡去過江浙滬幾個古人類文化遺址比如廣富林、良渚、河姆渡等等,就能差不多猜到這類景區一般就是以一座博物館為中心,邊上最多可能再來個空地告訴你是遺址所在地或者挖掘地,最後在圈一堆試圖還原當時場景的人造景觀進來賣票收費。但是我萬萬沒想到,水洞溝能把買櫝還珠的精髓演繹得出神入化。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確實還不錯,但其實最重量級的土本文物都在更高級別的博物館了,本以為看完博物館之後也沒什麼東西了,結果沒想到整個景區的旅程才剛剛開始。順著人流走到了蘆花谷,勉強看了看被遮得嚴嚴實實的遺址發掘點之後,因為不想跨過明長城去騎什麼駱駝,我們就決定按照遊覽順序從紅山湖返回。這時候如果你只買了不含交通的門票,那麼就得再掏錢買船票,而一旦你買了船票,你大約就是一隻嗷嗷待捕殺的雞。遊船在棗樹灣到站,而棗樹灣距離終點大概還有十萬八千里。這時候你可以選擇購買馬車或竹筏票前往下一站,而我們咬了咬牙決定返璞歸真步行前往。邊走邊看了半小時的黃土峭壁之後,我們總算到達了下一站紅柳灘。這時候你可以選擇購買駱駝車票前往下一站,而我們又咬了咬牙決定返璞歸真步行前往。又邊走邊看了半小時的黃土峭壁之後,我們總算到達了下一站大峽谷。這時候你可以選擇購買藏兵洞門票從內部橫穿,而我們還是咬了咬牙決定返璞歸真從大峽谷繞一圈,這時候牙齒也所剩無幾了。最後,繼續邊走邊看了半小時的黃土峭壁之後,我們總算到達了下一站紅山堡。這時候你可以選擇購買拖拉機票前往終點,而我們看了看大約還要步行近一小時的距離和滿口的碎牙,只好掏錢買了票,坐拖拉機突突突回到了大門口……網上搜了一下,好多人都對花樣百出的交通工具讚不絕口,還強烈建議購買近200元的大通票,我整個大問號:又坐船又坐馬車又坐駱駝車又坐拖拉機的,請問您的屁股是坐墊精轉世親吻不到凳子就要開花暴斃嗎?留著這些錢我租一天車不香嗎?
水洞溝旅遊區七號遺址發掘點,年代距今約3萬年左右,據說出土了數萬件文物和化石。相比一二號發掘點,七號發掘點位於蘆花谷到紅山湖的木棧道邊,沒有什麼遮擋,也更直觀一些
進入水洞溝大峽谷的時候,終於把在包里呆了將近一個小時的相機拿了出來。這應該是整個水洞溝最不無聊的一段路了
四、銀川市區
再推薦幾個銀川市區的景點吧,主要是承天寺塔、鼓樓和玉皇閣。鐘鼓樓和玉皇閣只隔了200多米,它們距離承天寺塔也不過1.5公里左右,附近還有評價不錯的手抓羊排館子「老毛手抓」可以打牙祭,可以散散步把三個地方都逛完。承天寺塔是寧夏惟一有文獻記載始建年代(1050年)的古塔,也是寧夏現存最古老的磚塔(於1820年重修)。承天寺塔是可以買票登頂的,不知道當時出於什麼DNA震動,我竟然決定爬上去。十一層狹窄逼仄的木梯盤旋而上,每一層能夠逗留的空間也非常有限,超過五個人就需要吃掉對方面前的空氣才能活命,也不知道當年的人爬塔除了供奉經書之外到底還想修什麼仙。承天寺塔總共64.5米,在十一層打開窗戶吹吹風倒是可以一解爬梯之乏,汗珠哭喊著灰飛煙滅甚至還帶來了一絲涼意,不過也許只是因為牆壁上隨處可見「某某到此一游」的刻字讓人不寒而慄。
剩下兩個景點其實都可以算作鼓樓:玉皇閣是明代寧夏城的鼓樓,始建日期不詳,清代毀於地震,目前所見是清代和1949年之後多次重修的版本。而現在的鼓樓則為清代震後始建(1821年),相對更新一些,就當作一個走過路過瞟一眼就可以的景點吧。
除了古迹之外,銀川市內還有兩個室內場館值得一去。一個是寧夏博物館,加上西夏陵的西夏博物館、賀蘭山岩畫的世界岩畫博物館和水洞溝的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基本上可以將整個整個寧夏的歷史風貌囊括在內了;另一個則是西北最大的單體當代美術館——銀川當代美術館。這座主體場館由WAA設計的建築,藏有郎世寧的《乾隆皇帝半身冬裝像》(1756-1757年),被譽為鎮館之寶。
最後,關於銀川的一些美食,就統一放到第三篇日誌里吧。
承天寺塔後(西側)的建築(可能是韋馱殿),看起來也非常古早了
承天寺院落建築屋檐和身後的承天寺塔
銀川當代美術館除了主場館之外,邊上就是藝術家村。由BIAD王戈工作室設計的黃土紅磚建築,很適合拍照
WAA設計的銀川當代美術館主場館,靈感來源於黃河地質變化所形成的岩石褶皺肌理
寧夏博物館鎮館之寶、西夏陵區出土的一級文物——鎏金銅牛
寧夏博物館裡的琉璃迦陵頻伽和灰陶迦陵頻伽,同樣出土於西夏陵區。這是迦陵頻伽(妙音鳥)首次作為建築構件被發現
寧夏博物館的琉璃鴟吻複製品,也是西夏陵區出土,原件藏於國家博物館
西夏博物館裡的灰陶鴟吻,出土於西夏陵三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