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戮輪迴

很難得,周一的Edge of Tomorrow觀影之旅居然能在排骨精溫州分舵在僅有三個男生的情況下順利成行,雖然經歷了卡點簽退,開錯方向和難吃的晚飯這些小波折……現在回想起來,電影放映前,我們為什麼要裝作高考結束的樣子在聊天?而邊上兩位看起來差不多年紀的男生為什麼要像是跟我們較勁兒一樣暢想志願如何填報呢?What’s the point?……好吧,我現在說這個好像也沒有什麼意義(可以不要自己吐槽嗎?)

其實在看電影之前,已經看過原作小說All You Need Is Kill的改編漫畫第一話,所以對大致的劇情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在影片的1小時50多分鐘過程中,依舊尿點毫無。雖然是科幻片,但是Edge of Tomorrow的劇情簡單粗暴,完全不需要費腦,因此可以稱得上是近兩年來最佳之一。話說,我還是更喜歡原著小說的中文翻譯「殺戮輪迴」,當然「明日邊緣」也沒什麼問題,但總覺得「殺戮輪迴」更能激起觀看慾望什麼的……另外,還要忍不出吐槽一下華納,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Edge of Tomorrow又不像X-men以超級英雄這一時下最火的題材為賣點,不像Maleficent翻拍知名童話,不像The Fault in Our Stars有一大批腦殘少女粉絲,也不像Godzilla有幾十年歷史的SF粉絲作為後盾,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納又沒有為他找到足夠的爆點,導致了前期的宣傳簡直就如同白天的螢火蟲和廁所里的屁一般微不足道,也導致了本片在北美叫好不叫坐。即便在各種評價一片飆紅的情況下,票房卻一再疲軟,甚至到了預計全球票房僅能回本的程度,實在讓人替這麼絕妙的本子和無可挑剔的剪輯感到惋惜。

醒目:以下將大量劇透

話說回來,電影版除了在基本構思和人物結局方面基於小說之外,其他設定和結尾都和原著有著較大的差異。比起原著,Edge of Tomorrow相對更改了reset的機制,變得相對更容易理解一些。不過,即使如此,影片最後的結局還是讓一些人不知所措。對於這個結尾有很多靠譜的解讀。有原著黨也有科學派,以下給出其中一個最簡單的解釋。根據影片的結局,Omega的血液和Alpha一樣,同樣也能觸發reset,而且reset的時間更久一些。影片的結尾,是失去Alpha血液的Cage在瀕死前被Omega爆破後的血液浸染,之後reset。那麼,為什麼reset之後,外星人就突然脆敗了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早在Cage殺死第一隻Alpha時影片就給出了答案。在沙灘上,Cage引爆了一隻Alpha,浸染了Alpha的血液,導致自己也具有了觸發reset的能力。那麼,在Cage之後的無數次reset之後,各位有再次看到過初次被殺死的那隻Alpha嗎?並沒有。簡單來說,因為那隻Alpha的血液浸染了Cage,讓Cage替代了那隻Alpha,所以當他reset之後,原來的那隻Alpha就不存在了。這麼一來,為什麼影片結尾Cage在reset之後外星人會突然脆敗就很顯而易見了,因為Cage替代了那隻Omega,所以reset之後,原來的Omega就不存在了。

雖然我更喜歡原著的結局,但是覺得電影的劇本能夠汲取精華自成一派也很了不起。對於很多人詬病的的Happy Ending,我倒是更願意以開放的思維去理解。根據影片的設定,Alpha由Omega控制,並通過觸發reset來規避死亡,那麼既然最後Omega也可以觸發reset,是否說明Omega也受到更高一級的外星生物型號控制?雖然最後在沙灘一戰上,人類很可能就因為這隻Omega被Cage代替,從而能夠取得勝利,但是回想一下,在此前的Verdun一戰,外星生物也曾故意讓人類取得勝利。因此誰能保證,這不是他們的一種策略?更何況,影片中Carter博士也說了,他們對於此外星生物的研究還很粗淺,這也為Omega之上就不會有別的更高級別的型號留下了懸念。

太陰謀論了,面壁去……

其實除了結尾之外,Edge of Tomorrow也給了很多科幻迷討論的空間,因而也引得不少理科生拿出寫論文般的勁頭洋洋洒洒。不過其實不需要那些讓人頭暈的理論,用最淺顯的假定也足以讓一切Bug自圓其說,這也是劇本高明的地方。

總之,Edge of Tomorrow是今年目前最佳影片沒有之一,阿湯哥Tom Cruise和Emily Blunt等一干人的演技都沒有話說,剪輯也是乾脆犀利,刀刀致命,武戲特效無需贅言,文戲也完全不拖泥帶水。唯一的遺憾就是配樂交給了好萊塢勞模Christophe Beck,這位只顧著接活不負責質量的配樂大師最近幾年來唯一一首能聽的獨立創作曲也就是動畫短片Paperman里的同名曲……所以,本片的配樂也是典型的Christophe Beck風格:乏善可陳,毫無存在感。

最後是亮瞎眼的評分……

Edge of Tomorrow
IMDB(10): 8.2
Rotten Tomatoes(100/100): 90 (critics) / 92 (users)
Metacritics(100/10): 71 (critics) / 8.4 (users)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