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戮轮回

很难得,周一的Edge of Tomorrow观影之旅居然能在排骨精温州分舵在仅有三个男生的情况下顺利成行,虽然经历了卡点签退,开错方向和难吃的晚饭这些小波折……现在回想起来,电影放映前,我们为什么要装作高考结束的样子在聊天?而边上两位看起来差不多年纪的男生为什么要像是跟我们较劲儿一样畅想志愿如何填报呢?What’s the point?……好吧,我现在说这个好像也没有什么意义(可以不要自己吐槽吗?)

其实在看电影之前,已经看过原作小说All You Need Is Kill的改编漫画第一话,所以对大致的剧情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在影片的1小时50多分钟过程中,依旧尿点毫无。虽然是科幻片,但是Edge of Tomorrow的剧情简单粗暴,完全不需要费脑,因此可以称得上是近两年来最佳之一。话说,我还是更喜欢原著小说的中文翻译「杀戮轮回」,当然「明日边缘」也没什么问题,但总觉得「杀戮轮回」更能激起观看欲望什么的……另外,还要忍不出吐槽一下华纳,在同期上映的影片中,Edge of Tomorrow又不像X-men以超级英雄这一时下最火的题材为卖点,不像Maleficent翻拍知名童话,不像The Fault in Our Stars有一大批脑残少女粉丝,也不像Godzilla有几十年历史的SF粉丝作为后盾,在这样的情况下,华纳又没有为他找到足够的爆点,导致了前期的宣传简直就如同白天的萤火虫和厕所里的屁一般微不足道,也导致了本片在北美叫好不叫坐。即便在各种评价一片飙红的情况下,票房却一再疲软,甚至到了预计全球票房仅能回本的程度,实在让人替这么绝妙的本子和无可挑剔的剪辑感到惋惜。

醒目:以下将大量剧透

话说回来,电影版除了在基本构思和人物结局方面基于小说之外,其他设定和结尾都和原著有着较大的差异。比起原著,Edge of Tomorrow相对更改了reset的机制,变得相对更容易理解一些。不过,即使如此,影片最后的结局还是让一些人不知所措。对于这个结尾有很多靠谱的解读。有原著党也有科学派,以下给出其中一个最简单的解释。根据影片的结局,Omega的血液和Alpha一样,同样也能触发reset,而且reset的时间更久一些。影片的结尾,是失去Alpha血液的Cage在濒死前被Omega爆破后的血液浸染,之后reset。那么,为什么reset之后,外星人就突然脆败了呢?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早在Cage杀死第一只Alpha时影片就给出了答案。在沙滩上,Cage引爆了一只Alpha,浸染了Alpha的血液,导致自己也具有了触发reset的能力。那么,在Cage之后的无数次reset之后,各位有再次看到过初次被杀死的那只Alpha吗?并没有。简单来说,因为那只Alpha的血液浸染了Cage,让Cage替代了那只Alpha,所以当他reset之后,原来的那只Alpha就不存在了。这么一来,为什么影片结尾Cage在reset之后外星人会突然脆败就很显而易见了,因为Cage替代了那只Omega,所以reset之后,原来的Omega就不存在了。

虽然我更喜欢原著的结局,但是觉得电影的剧本能够汲取精华自成一派也很了不起。对于很多人诟病的的Happy Ending,我倒是更愿意以开放的思维去理解。根据影片的设定,Alpha由Omega控制,并通过触发reset来规避死亡,那么既然最后Omega也可以触发reset,是否说明Omega也受到更高一级的外星生物型号控制?虽然最后在沙滩一战上,人类很可能就因为这只Omega被Cage代替,从而能够取得胜利,但是回想一下,在此前的Verdun一战,外星生物也曾故意让人类取得胜利。因此谁能保证,这不是他们的一种策略?更何况,影片中Carter博士也说了,他们对于此外星生物的研究还很粗浅,这也为Omega之上就不会有别的更高级别的型号留下了悬念。

太阴谋论了,面壁去……

其实除了结尾之外,Edge of Tomorrow也给了很多科幻迷讨论的空间,因而也引得不少理科生拿出写论文般的劲头洋洋洒洒。不过其实不需要那些让人头晕的理论,用最浅显的假定也足以让一切Bug自圆其说,这也是剧本高明的地方。

总之,Edge of Tomorrow是今年目前最佳影片没有之一,阿汤哥Tom Cruise和Emily Blunt等一干人的演技都没有话说,剪辑也是干脆犀利,刀刀致命,武戏特效无需赘言,文戏也完全不拖泥带水。唯一的遗憾就是配乐交给了好莱坞劳模Christophe Beck,这位只顾着接活不负责质量的配乐大师最近几年来唯一一首能听的独立创作曲也就是动画短片Paperman里的同名曲……所以,本片的配乐也是典型的Christophe Beck风格:乏善可陈,毫无存在感。

最后是亮瞎眼的评分……

Edge of Tomorrow
IMDB(10): 8.2
Rotten Tomatoes(100/100): 90 (critics) / 92 (users)
Metacritics(100/10): 71 (critics) / 8.4 (us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