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玛泽迪尔韩梅

嗯……名字越来越诡异了……只是很久没有推荐影片了,推荐四部比较诡异甚至疯狂但依然蛮值得一看的影片和美剧吧。

首先推荐的是David Lowery执导的影片A Ghost Story(鬼魅浮生),片名直白得很诡异,说的就是一个车祸死亡的鬼的故事……嗯,没错,就是海报上那个披着床单的鬼,全片基本没有任何特效,就是个人披个床单而已。影片只是说了他看着心爱的人从悲痛到平复,再到走出伤痛的整个过程。大量的长镜头和空镜头搭配Daniel Hart丝丝入扣的提琴配乐营造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孤独感,丧到每一秒和每一个角落。横亘在我们之前的死亡,究竟让谁抛弃了谁?我们总以为是斯人逝去,先走一步,远离一切喜怒哀乐,把我们独自丢在了这个充满悲痛的世界,但也许,他们只是被困在了循环往复的时空里。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出阴霾,放下过往去迎接未来,任凭披着床单的鬼魂留在原地,被回忆与思念吞噬殆尽。不得不说,Casey Affleck在Manchester by the Sea之后选片依旧毒辣,让人心疼。

第二部要推荐的是更加诡异和惊悚的影片Mother!(母亲!)。一直都很喜欢Darren Aronofsky的作品,可能跟喜欢今敏有关,毕竟从Requiem for a Dream到最近几部惊悚的Black Swan和Mother!中都能看到今敏的影子,之前也专门写过日志推荐他的影片。不过,这部有着诡异展开的Mother!整体构架则更像1968年Roman Polanski执导的Rosemary’s Baby,说的都是一对渴望怀孕的夫妇被陌生人介入之后出现的一系列怪事,只是Rosemary’s Baby的故事更加完整,脉络也更加清晰,而Mother!的主题更加晦涩,随处可见隐喻和暗线,以至于很多人说他想说的太多有些失控,但我却觉得影片通过两性心理刻画讲了一个宗教寓言,再用一个超现实结局传递悲观情绪,很对胃口,尤其是后半段的伪长镜头蒙太奇简直让人叫绝,一个看似麻雀虽小的别墅内部竟在光影交织之下呈现出包罗万象的世间百态,各种转场像极了今敏在动画中才能呈现的视觉效果,让人惊叹Darren Aronofsky不愧为今敏的忠实拥趸!

第三部推荐的影片是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圣鹿之死)。还记得之前推荐的The Lobster(龙虾)吗?没错,这次导演Yorgos Lanthimos又一次把黑色幽默描绘到淋漓尽致,吊诡的风格从开场Steve和麻醉师之间的对话开始,贯穿始终。影片中每一个人都神经兮兮,但却似乎又很正常,最让人叫绝的是在死亡威胁之下,女儿、儿子、妻子三人和Steve之间的互动以及女儿和儿子、女儿和妻子之间的相互互动,反讽嘲弄一黑到底,让人看着看着甚至突然就噗哧笑出来,真是个残忍的导演啊www!

最后要推荐的是美剧The Handmaid’s Tale(使女的故事),我一点都不觉得这部反乌托邦作品太过于女权,因为它所说的不仅仅是女权,更是人权,尽管这部作品的剧情似乎有一些激进,但是里面的这些台词(当然也是引自原著小说)实在让人虎躯一震:

「I know this must feel so strange, but ordinary is just what you’re used to. This may not be ordinary to you now, but after a time it will. This will become ordinary.」

「Now I’m awake to the world. I was asleep before. That’s how we let it happen. When they slaughtered Congress, we didn’t wake up. When they blamed terrorists and suspended the Consitution, we didn’t wake up then, either. Nothing changes instantaneously. In a gradually heating bathtub, you’d be boiled to death before you knew it.」

「Better never means better for everyone… It always means worse, for some.」

「A rat in a maze is free to go anywhere, as long as it stays inside the maze.」

「Is that how we lived, then? But we lived as usual. Everyone does, most of the time. Whatever is going on is as usual. Even this is as usual, now. We lived, as usual, by ignoring. Ignoring isn’t the same as ignorance, you have to work at it.」

不多说了,相比前三部影片,The Handmaid’s Tale更具现实意义,也更值得一看,在权力的膨胀和滚动之下,有多少人会身不由己地被时代的巨轮碾压呢?

最后,照例摆出四部作品的评分。都是口碑不错的作品,推荐。


A Ghost Story
IMDB: 6.9
Rotten Tomatoes: 91%
Metacritic: 84
CinemaScore: N/A


Mother!
IMDB: 6.8
Rotten Tomatoes: 69%
Metacritic: 75
CinemaScore: F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IMDB: 7.3
Rotten Tomatoes: 79%
Metacritic: 73
CinemaScore: N/A


The Handmaid’s Tale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IMDB: 8.6
Rotten Tomatoes: 95%
Metacritic: 92

00:00/00:00
♬ I Get Overwhelmed by Dark Rooms from A Ghost Story (Original Soundtrack)

不愿看见和不曾发生

看完了13 Reasons Why,两天,一口气看完的。可怕的是,这些在很多人看起来很抓马很矫情的戏码,竟然跟我记忆中的许多片段完美的重合了。剧中出现的每个人物,除Bryce外,都和曾经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或多或少的对应上,甚至包括我自己。剧中的片段,也让很多似乎已经尘封的往事像幻灯片似的浮上脑海。只不过,我的身边没有人因此而自杀,但谁又知道呢?毕竟,「我和Hannah不熟。」

来说说我自己的经历吧。我的小学比较特殊,不是按学籍招生而是从全市选拔,很多人冲破了脑袋想要挤进来。在这个学校读书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官二代和富二代,平均素质和成绩在全市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了。在那所学校,校园欺凌常在我眼前发生。我的初中,是当时市区最好的初中,在那所学校里,我目睹过我所见过的最严重的欺凌,被欺凌的女生母亲甚至是当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我的高中,是省重点高中,在那里,欺凌同样时刻发生。我的大学,是省里一所很普通的第三批院校,同样,我可以看见欺凌的发生。我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常态,但事实是,从小学到大学,校园欺凌,都真真切切发生在我的班级里,我的眼前。

相比那些容易被发现的,生理上的伤害,我目睹的校园欺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摧残。他们一起嘲弄一个并不算熟识的同学,跟见了鬼似的避而远之,说一些道听途说甚至瞎编乱造的故事,辱骂、诽谤、推搡,跟Hannah的同学们如出一辙。很多时候,这些行为在家长和老师眼中看来竟只是一种玩笑。

如果要说一个13 Reasons Why不够真实的一点,那么就是我目睹的被欺凌的同学,往往不像Hannah那么善良而有亲和力。现实中被欺凌的孩子往往有着容易被攻击的弱点,也许他们的长相并不好,也许他们的动作慢半拍,也许他们的神态很木讷,也许他们的思维很奇怪……这些,是否能够成为他们被欺凌的理由?或者说,当他们因为这些受到嘲笑和捉弄的时候,其他人是否觉得理所当然?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吗?只有完美的受害者才是合格的受害者,是吗?

时至今日,我常常会回想起那些被羞辱、被嘲笑的孩子,我能真切的看见他们耷拉着脑袋,涨红着脸,一言不发,试图摆脱这一切。然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甚至每时每刻,他们都要遭到几乎所有同学的哄闹、推搡,更别提那些背后的诋毁和嘲笑。他们的心中是悲伤还是愤怒?他们是否曾经想过逃避这一切?几年之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我们也许仍会想起那些流言蜚语,但我们是否有一刻会好奇,那个曾经被人欺凌的孩子,现在过得怎么样?

不是每个被欺凌的孩子都是Hannah,那么多的欺凌也不可能都发生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正是这些戏剧化的、逐渐升级的欺凌一而再再而三的落在Hannah身上,才让她在最终选择了死亡。但是,是不是没有人因此而死,一切就不曾发生呢?或者说,是不是这些欺凌没有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把人逼上绝境,这些行为就是无伤大雅的呢?是啊,如果Hannah没有死亡,如果Hannah没有录下那些磁带,那13个人何尝不是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他们送上Hannah根本不喜欢的鲜花,张贴各种思念Hannah的海报,搞纪念会,或许还可以办一个Party。没有人觉得Hannah的死跟自己有半点关系,没人反思自己对Hannah多做了什么,或者少做了什么。正如很多人评论的,这13个原因,每一个都是Hannah小题大作。要是Hannah息事宁人,Move on,这13个人也许能过得更好,是吗?

从小,我就善于察言观色,知道通过自己的行为及该行为他人眼光中的评价去调整今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说我为人圆滑,这注定了我绝对不会是被欺凌的一方,至少不总是。我不是那个被欺凌的孩子,但我会不会欺凌他人呢?我不敢说。不过,哪个孩子的家长能够肯定,自己的孩子不是其中的一个呢?正如Clay的妈妈担心Clay在学校受欺凌的时候,Clay却说,万一他是欺凌的那一个呢?父母心目中听话、懂事、善良的孩子,怎么可能做出欺凌他人的行径?所以,那些他们不愿看到的事情,他们永远不会知道。正如Hannah的父母不知道Hannah为什么自杀,Clay的父母不知道Clay为什么心事重重一样。

而很多时候,让身边的校园欺凌持续发生的,不仅仅是欺凌的一方,也许也包括了所有目睹这一切的旁观者。我不知道,那些曾经做出欺凌行为的同学们,现在过得如何,他们会不会像我一样,在某个时刻,脑中会闪现过那些场景或是那个女孩的脸庞,心中有丝毫愧疚,反悔当时的嘲弄和羞辱呢?也许,他们没有。但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会让我想到他们,会让我心中有愧。就如同Hannah留给Clay的磁带,让Clay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或许,我不应该把一个大家都很讨厌的人的丑事当作谈资分享给我的朋友们;或许,在没有人的时候,我应该稍稍遵照我自己的良知,和那位被欺凌的同学多聊聊。但事实上,不该做的,我做了,该做的,我没做。

放心,我当然不会深陷其中。但是,我对于很多人的无动于衷感到担忧。正如很多人所说,这些所谓的欺凌在校园生活中再正常不过了,但这真的是小题大作吗?近两年在媒体中,校园欺凌导致学生自残、自杀的案例随处可见,这还不包括那些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的。我不知道,我身边那些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是否曾经自残或者有过心理阴影,但我可以肯定,在那样一个每天让他们窘迫不安的环境中生活,他们绝对称不上身心健康,而他们,很可能不会跟学校的老师和他们的父母提起半句。

这些事情,是学生父母和老师都不愿看见的,也许,他们这辈子都无法知道自己的孩子、学生曾经在班级里遭遇了那么长时间的折磨。但是,这些事情并不是不曾发生。

校园欺凌,正如13 Reasons Why所描写的那样,也正如我亲身经历的那样,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发生。也许,这些校园欺凌没有那么严重,也许,受欺凌的孩子最终能够撑过去。但是,那些看似抓马、残忍的桥段和那些看似小题大作的反抗,每天都在上演,而你看似天真无邪、聪明伶俐的孩子或者勤奋好学、文明礼貌的学生,很可能就是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受害者,或者,旁观者。


IMDB: 8.7
Rooten Tomatoes: 86%
Metacritic: 76
Douban: 8.2

00:00/00:00
♬ Bored by Billie Eilish from 13 Reasons Why (A Netflix Original Series Soundt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