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佛斯特

因为疫情的原因,境外旅游迟迟不见开放,五一的日本游已经取消,看样子十一也悬,国内旅游的国王体验太差坑太多,导致今年的十天年休突然富裕到漫出来。正当何去何从不知所措的时候,看到了First青年电影展的消息。这个影展已经种草了好多年,但之前几年都因为把年休优先考虑了日本游所以没有成行,今年既然出国无望,倒是可以趁机拔它一拔,然后再顺便抽几天把最近火爆社交网站的青海海西线一并刷掉,简直完美计划通!

提前一个月买了机票,东航往返上海西宁1000出头,还好比想象中便宜很多,不然一定会为当初退掉随心飞而追悔莫及。至于影展票更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好抢,先是买下想要看的日期的观影证,60块钱一张,然后在开票的时候就可以预约当天的影片了。由于经历过多次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抢票,加上这次只开放不到一半的预约量,所以这次也是提前做好了准备,结果开票的时候……所有电影都直接预约成功了,之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一分钟之后竟然还把本来不打算看的影片也轻松预约了,于是最后就是差不多一天三到四场电影的量……

因为中间抽了几天出游,所以这次只看了影展中的三天,一共10部影片,几部很想看的没能如愿看成,不过还是很过瘾的。尽管西宁的天气不错,不过因为没有座位,大家都会提早半小时到达剧院门口排队抢位,所以即便预约成功,但为了能够不坐到边角,还是得提前顶着烈日排队。不过可能受到疫情的影响,检票的志愿者似乎有些手足无措,检查预约码的过程也不是很顺利,提前扫描了一部分排队的观众,但是一开始放人又一股脑儿进去了,根本搞不清楚之前扫描到哪儿了,有几场甚至没有扫描预约码就直接放人进去了。不过总体来说,观影的过程还是十分愉快,座位之间隔了一个抱枕,大家也都全程戴着口罩。至今依然记得,看到影片放映前的片花时心中的悸动,毕竟,这是疫情以来第一次踏入电影院,暌违半年多的大荧幕,真是让人倍感亲切,生活果然离不了电影啊。

下面就来简单聊聊这次看的这几部电影吧。最后的获奖名单点我。


新星
★★★☆☆
概念先行的影片,七八十年代复古风加上未来元素堆叠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Retro Future世界(这一点尤为精彩)。尽管中苏关系、父子关系,甚至整个人生都似乎在影片探讨的范畴中,但正如一开始说的,这是一部概念先行的影片,所以与其去评断剧情和故事,倒不如把它看成一场主题艺术展更恰当一些。


回南天
★★★★☆
一个烦躁压抑情绪的荧幕表达,故事简单而粘腻(主要是因为戏里的天气),甚至可以说有些无聊,但演员的演技超出了意料,剪辑和音乐也恰如其分。总体来说是一部氛围情绪和演员表演都很到位的催眠佳作。(我没睡着!)


云阳
★★☆☆☆
关于三峡大坝移民的纪录片。冲著影片主题去看,但结果实在令人失望。记录还是应该为主题服务,而不是为了追求真实而事无巨细地连旁枝末节都照单全收。整个叙事冗长松散而又缺乏逻辑和提炼,镜头语言粗放而缺乏美感,对白聒噪而无节制,看得人脑壳疼,如坐针毡。


未见莲华
★★★☆☆
一位年轻教师在母亲车祸去世后的复仇和谅解。总体来说是一个还不错的故事,很难得的宗教元素,但最后又变成了一部《天注定》。女主演技还不错,佛经挺好听,但故事还是太单薄,宗教元素生硬地穿插在故事中,却没有融入其中而是沦为了一种摆设、装饰甚至说是噱头,挺令人遗憾的。


歌声缘何慢半拍
★★★★★
整个影展的第一部满分片,很难想像这么一部节奏慢到睡倒一片的片子能够让我看得津津有味。全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担纲,主角就是导演的舅舅,演的也是他自己服刑出狱后与世界产生了时差的故事。固定场景和充满趣味的角色互动让整部影片真实而令人信服,而关于时差的概念也贯穿影片始终,牢牢抓住了主题骨架,兼具艺术性、趣味性和隐喻。


光之子
★★★☆☆
影展看的第二部纪录片,还是差了一口气。主题是反映离异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以及孩子情感转变的过程,但本片除了对象是藏族女孩之外,在表达和内涵方面完全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哈日夫
★★★☆☆
牧民与马,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故事,想了半天只能用中规中矩来形容。虽然也可以说是成熟的表现,但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来说,这种流水线化的影片并不是一个好兆头。更何况影片还有几处硬伤:影片的部分转场剪辑得比较生硬;大部分慢镜头是后期降速而不是用慢镜拍摄,所以会有明显卡帧的感觉;配音大部分是后期配音,导致口型经常对不上声音,略出戏。


罪业搭档
★★★☆☆
比较有市场潜力的警匪破案片,除了和妻子的感情戏在前段铺垫不够之外,陈汉中和董锋这两人刻画得还不错,尤其是几段对手戏很有趣味,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剧本还是有些问题,中段牵扯出众多人物,刻意制造联系以推动情节,但绝大部分人都沦为了工具人,除了最后小张的包袱之外,其他角色都只是走个过场亮个像而没有二次利用,所以会显得有些杂乱。结尾其实还可以咽得下,方言和沙尘环境很加分。


情诗
★★★★☆
一辆车里,两夫妻的争吵,一部几乎完全只有一个场景、一个视角的电影,这才是独立电影该有的模样,剑走偏锋、放肆张扬、不拘一格、特立独行,尽管不可能被大多数人欣赏。更难得的是,它实验,它打破了表演和纪实之间的隔阂,但同时它也有趣、不枯燥,甚至屡屡引得全场哄堂大笑,笑声次数之多可谓是影展之最。虽然在结尾,我们知道这部影片是导演献给爱人的情诗,但同时这部电影也是导演写给电影创作的情诗。


枝栖
★★★☆☆
农村失独老太太在城里买坟墓的故事,因为是现实主义题材,所以在展前是最期待的一部,但实际上……当然,影片在故事完整度上比我想像得要好很多,起承转合都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节奏的把控上还是有所欠缺,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空间。此外,虽然是现实主义题材,但是人物设定却又走得是浪漫主义风,一方面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如童话般善良而不可信,另一方面老太太明明是出身农村,但是知性、素养和儒雅的程度却超乎常人,显然不符合常理。

最后是影展合影墙打卡!

上海24时间

24小时的停留,马不停蹄的游走。如此疯狂的上海之行缘起于那该死的久石让音乐会,不过显然,由于种种原因,久石让音乐会没去成,音乐会之行也成了电影之行。

自从在和平影都看过IMAX之后,温州的电影院完全丧失了吸引力,虽然设备很好,而且票价也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保持了一致(动辄100元一张票),但是那些个迷你包厢般的小厅实在是UNGELIVABLE。因此,为了让娱乐走向极致,我们决定去上海看电影(这钱多烧的……)

首先不得不说,星美正大影城的大厅实在很舒适。设备很新,座椅很赞,尤其是座椅的靠背和座垫还是活动分离的,在往后靠的同时,臀部也能顺势自然往前伸展。看完一场电影绝对让你腰不酸背不疼脖子不抽筋,小屁屁也如穿了帮宝适一般干爽滑亮。

然后还是忍不住想说一说那部在各大网站评分高到诡异的《让子弹飞》本人……姜文的上一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我是在英国看的,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就像当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子弹》也有这种感觉,但是不同于《太阳》晦涩的叙事手法,《子弹》明显为了照顾观众的智商而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方式讲故事,即使如此,影片也充斥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杂揉了荒诞、魔幻、隐喻、悬疑和黑色幽默,让你该乐的时候笑喷了,该悲的时候也笑喷了,但是回头想一想,原来因为不由自主的笑,而忽略了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东西,等到恍然大悟的时候,才明白姜文在影片里反复提到「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真正含义。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笑点水到渠成到一个极致,很草根、很流氓、很「百姓喜闻乐见」,尤其是在被这几年所谓的国产搞笑片严重侮辱了智商之后,《子弹》中的笑点尤其让人畅快淋漓,这一点,从观影现场几乎不可能出现的无数次集体爆笑的场景就可以佐证。在这其中,葛优可谓是功不可没,他是一朵如此优秀的吐槽家和被吐槽家,妩媚地游走于一帮硬汉之间,即使结局如此可悲,却也让人直到他闭目之时还止不住要爆笑一把。

至于影片的隐喻,就见仁见智了,无数的粉丝为影片解读了无数条暗线,出神入化、鬼斧神工,当然,其中自然也不乏精彩之处,这一点,推荐大家翻一翻豆瓣,这里就不赘述了,一来不和谐,二来也不和谐。

最后想吐槽一下影片的特效,也不知道投资的钱是不是被姜大爷花天酒地去了,开场的火车爆炸场面就假到一个无以伦比的程度,尤其是在《太阳》的对比之下,要知道《太阳》的场景可是和配乐一起最让我津津乐道的元素之一啊!之后的鹅城太鼓远景、枪战、爆炸等等N多特效都假得出奇……另外,虽然久石让的配乐很完美,姜文乃也不能为了省钱重复使用啊,主题音乐一出来我就大囧了,还以为是三部曲神马的……

再来说一说去和平影都看的IMAX吧。众所周知,《哈七》是今年最后一部好莱坞IMAX影片了,也没别的好选了,订票之后,才发现正好赶上影院周年庆,一场IMAX居然只要20元……麻烦再来一打打包谢谢……

虽然之前说过由于演员长歪到魔族,就再也没有临幸过《哈》系列,可是,《哈七》不是一般的难看啊!两个多小时的影片,我只记得风光很美了……猪脚们被追,然后是一段风光片,然后继续被追,继续风光片……影片结束,我已然神经分裂……

上海电影院走透透之余,鉴于天气很不错,就顺便抽了空再次逛了逛田子坊,然后又去了以前没去过的武康路。武康路绝对是老上海最美的地方之一:安静的马路,沿路两派参天大树,树后一幢幢古老的欧式住宅,和住宅区里穿梭的洋人,让人不自觉地出现「这里到底是不是外国」的疑惑,这种疑惑到了武康庭最为强烈,这里是洋人的住宅区,里面的店面全都充斥着洋人和英文(几乎找不到中文),一进门就看见一家老外在家居店选购圣诞树……我们在一家名为Franck的法国餐厅坐下点了杯咖啡,好嘛,服务员也是洋人,我了个球球,这就是外国嘛!

说实话,很厌烦上海人多的地方,甚至田子坊也觉得有些喧闹了。记得当时打的去武康路的时候,师傅还奇怪问我们干嘛去那里,说那里不仅没有景点,甚至连人也没有。可是他怎么都不会想到,恰恰是这样一条静谧、悠闲的武康路,让我发现了上海最美的一面。

对不起,我文雅了。请抽打我,蹂躏我,让我恢复尿性吧!!

P.S.以下照片均拍摄于武康路。

P.S.2.最后送上的是《让子弹飞》主题音乐(其实就是《太阳照常升起》的主题音乐……)


♬-The Sun Also Rises by Joe Hisaishi from The Sun Also Rises

电影院情结

「只要在电影院看的电影都是好看的电影。」

没错,这看上去很俗很像顺口溜的话就是本猴在活了二十几个年头后得出的精辟论断。

小猴子的电影院情结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真遥远的感觉),具体是什么时候我忘了,具体看了什么电影我也忘了(那说个P……)

倒也不是说多么资产阶级,毕竟那个时候看电影的钱并不是一笔十分奢侈的开销。只是虽然不奢侈,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却实在不是太多,可能更多的人愿意把这不奢侈的钱花在其他更体面的事情上吧(?)。

小的时候,市区只有几家很小的国营电影院,生意倒也不错。记忆中的电影院很破旧,票子却印得挺漂亮,那时候我就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电影票,把副票撕掉留下票根的感觉很好,以至有好几年我在外公家看春节晚会的时候都要制作好多张「入场券」给亲戚们凭票就坐,当然票也是用齿剪分成副票和票根两部分,我就充当检票员实施那个很快乐的撕票动作。

跑题了吧好像……客观来说,我记忆中最早的电影应该是《妈妈再爱我一次》,好像是妈妈带着我去的,边上还有几个女亲戚,应该是小姨什么的吧。对于电影内容,我就记得某一个下雨的晚上那孩子的妈妈在一段很长台阶下磕头还是什么的,哭哭啼啼的。有没有哭?我可记不住了,但是那首歌没过几天就会唱了,是我妈妈教我的,嘿嘿。

后来,看的电影越来越多,我记得应该有89年的《古今大战秦俑情》(程小东导演,张艺谋,巩俐主演),90年的《菊豆》(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91年的《黄飞鸿:男儿当自强》(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92年的《秋菊打官司》(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92年的《黄飞鸿:狮王争霸》(张艺谋导演,巩俐主演),93年的《胭脂扣》(关锦鹏导演,张国荣,梅艳芳主演),93年的《霸王别姬》(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主演),94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姜文导演,夏雨主演),95年的《红樱桃》(叶大鹰导演,郭柯宇主演),95年的《红番区》(唐季礼导演,成龙主演)……等等,好像都是很经典的影片呢!

对于以上这些电影的内容,记忆都已经十分模糊了,有的记住了几个角色,有的记住了几个片段,有的只记住了片名。但是有一点是难以忘怀的,那就是十分好看。

虽然小的时候看电影并不懂得享受所谓的声光效果,而且家里也能看得到各种各样的录像带,但是电影院黑压压的放映大厅,大厅里放映机透过放映口在银幕之间划出的一道道变化的光线,还有在光线里冉冉升腾的烟雾(有人吸烟……)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95年之后,好莱坞大片开始进攻大陆电影院,本猴就是在95年看的《亡命之徒》,内容是……全部不记得了(……)。之后呢好像基本上每年都会跟着老爸老妈看个两三次电影,虽然谈不上很期待,但是坐在电影院的大厅总会很兴奋,放映结束从电影院出来也会似懂非懂的听着大人们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一边对电影评头论足,露出一副很满足的样子。

初中末到高中(大约是2000年左右)那段时间,因为课业的原因和VCD的普及,去电影院渐渐少了,似乎电影院这三个字也就这样慢慢淡出了本猴的生活,本猴的电影情结也似乎就这样中断了……然而高三那年,在电影院看了《哈利波特》和《指环王》之后,一种血液深处的冲动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起来。当时的电影院早就升级换代,那种对声光特效的放大和增益震撼了坐在大银幕的每一个人。于是,去电影院看电影又成了我所期待的事情,那种追逐感官刺激的享受再次俘虏了我,电影院情结复活且涅磐了(涅磐毛啊还涅磐)……

之后去电影院看了一系列的「大片」,包括《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系列(好爽啊,看得我只想哭,当然不是因为剧情,而是为了特效),《蜘蛛侠》系列,等等等等……

最近的一次嘛,就是5月初上映的《蜘蛛侠3》了,虽然没有觉得之前的1,2部有多么的好看,但这次的3实在让我很震撼,两个多小时的影片本身就很值票价,从头到尾不间断的视觉特效和音响效果持续刺激着感官,实在让我愉悦啊。(我是变态么?)

嗯,以后只要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去电影院看电影,继续我的「电影院情结」,谁叫只要在电影院看的电影都是好看的电影呢!一起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