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辣行星夏日诗,高达风暴轶事簿

去年因为去了西宁Fisrt影展而错过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年总算又赶上了,但在选片的时候脑子里一直都是抢票的痛苦,片单也就一减再减,已有资源的就留给狂热粉吧。最后选了六部,都是网上没有资源的,其中最热的应该就是《机动战士高达——闪光的哈萨维》了吧,日片加上二次元,简直就是每年上影节的抢票重灾区了,不过综合考虑了以往几年找人抢票的成果和其他几部的冷门性,这次我还是打算独自分站。6月5日上午8点,主攻《哈萨维》的策略基本奏效,在直奔边角的操作下5秒内终于抢到了最后一排的票,是的,第6秒基本上就无望了。

第二难抢的是IMAX纪录片《小行星猎人》,也是差一点没抢到。之后的几部,差不多就是到了放映前五分钟也能买到票的冷门程度吧……

两周的观影之后,简单来总结一下观后感吧。下面短评顺序以自己的喜好为序。


机动战士高达——闪光的哈萨维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 閃光のハサウェイ (2021)
豆瓣:8.5
IMDB: 6.6
Rotten Tomatoes: 80% (critics) / 74% (users)
Metacritic: NA

传言一度炒到1500元一张的新片,和日本同步首映了……话说,能在大银幕看到村瀬修功、渡辺信一郎、恩田尚之这些闪亮的神仙名字就已经足够让人狂飙多巴胺了,而满场阿宅喷薄的汗臭味更是让人血脉喷张……(?)纯粹冲着staff表而来的我其实并没有看过几部高达系列(唯一一部是Turn A,也是冲着staff表看的),以至于miss掉了多个地狱哏或flag笑点,但即便如此,全片剧情流畅、节奏得当、作画优秀,也算是剧场版动画中的精良之作了,甚至连泽野弘之的配乐都克制到没啥存在感,很值得鼓励了。(?)


夏日诗
Summertime‎ (2020)
豆瓣:8.1
IMDB: 6.4
Rotten Tomatoes: 80% (critics) / 93% (users)
Metacritic: 70

一场配乐诗朗诵盛宴,关于食物,关于爱,关于情感,关于LA的一切。夏日升腾的烟火,小摊飘出的香气,一缕一缕缠绕著升腾在城市上空。美国版的《我和我的家乡》,没有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只剩穷逼和他们渺小的梦想,在生活的压力下日复一日地丧,但无论如何,总有一个得以喘息的刹那,让人微笑地庆幸自己依然活着。微不足道的美国梦在口语诗中敲打着心灵,鸡汤也罢,煽情也罢,自由的词语搭起的富丽堂皇,在一片狼藉之中也能熠熠发光。


辣俏护卫队
Deadly Cuts‎ (2021)
豆瓣:NA
IMDB: 5.8
Rotten Tomatoes: 91% (critics) / NA (users)
Metacritic: NA
毒辣刻薄的英式啊不爱式讽刺幽默(嗯),脸谱化的角色外加抓马十足的满满套路,看起来像是过口就忘的营养less快餐,但事实上却是无比解压的一线喉!话说,字幕又有画面又有BGM歌词爱尔兰口音又重真是辛苦操作员了,虽然或快或慢错了几处但还是需要加鸡腿鼓励一下。


小行星猎人
Asteroid Hunters‎ (2020)
豆瓣:8.2
IMDB: 7.4
Rotten Tomatoes: NA (critics) / NA (users)
Metacritic: NA

纪录片一直是上影节的热门板块之一,更何况这部IMAX原创纪录片。不过好在仅有38分钟,排片量不小,所以抢票压力也没那么大。一直觉得IMAX和太空类型的影片绝配,这部讲述阻止小行星撞地球的影片也确实很震撼,尤其是小行星大小对比的那几个特效场景,配合BGM甚至能让人飙泪……但是,撇开IMAX的话也就及格吧,一来片长实在太短,二来表演的痕迹有些重,三来BGM在某些场景有点epic过头了,不搭啊……


风暴之眼
Eye of the Storm‎ (2021)
豆瓣:8.5
IMDB: 7.2
Rotten Tomatoes: NA (critics) / NA (users)
Metacritic: NA

关于苏格兰国宝级画家James Morrison(1932-2020)的纪录片,传统而质朴。片中形容James Morrison最多的词,可能就是谦卑了。即便是被称为国宝级的画家,也始终活在自己的风景里,专注于思考自己的人生,挑战自己的画技。年轻时不炫耀技艺,年迈时不倚老卖老,低调而又不屈,真是令人羡慕的内心世界啊。


布里克斯顿轶事
A Brixton Tale‎ (2021)
豆瓣:6.0
IMDB: 4.9
Rotten Tomatoes: 89% (critics) / NA (users)
Metacritic: NA

一个BE现代「罗密欧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其实立意和剧情走向包括结局都不错,直到最后也没有那种打破阶层的传统鸡汤,只有血淋淋的现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整部影片太平淡了。


最后是这次上影节的战利品,《小行星猎人》的场次可以拿到IMAX海报实在很惊喜,然后周边还多了票夹和上海电影院的系列胸针,买买买!

网球大衣们和上影节

这次的上影节和单位培训冲突,只能趁着假期前一天去看テニスコーツ(Tenniscoats)的空档,在开幕第一天早上抽出点时间看个一两部,亏我还提前两天花了一晚上排行程……不过还好,本来以为今年就跟上影节彻底绝缘,最后开始抢到了两张票,时间掐得刚刚好,算是打卡成功吧。

先来说说テニスコーツ的Live吧。认识他们是因为几年前看到有人分享的「Baibaba Bimba」生演奏视频,植野隆司弹着吉他,さや拿着口风琴,两人在东京背街的铁道边一边信步一边弹唱,时不时还在台阶上敲击栏杆打节拍,随性而自然,无视路人,无视列车的咣当声,两人用声音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和这个世界交流着,纯粹得美好。

当天的Live在一个很小的工作坊,さや和植野光着脚,没有用Mic。他们就像呼吸一样合奏,即兴用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编成歌词演唱,用动作表达听不懂的语言,让大家一起参与他们的音乐,最后两人干脆躺在了地板上,一边唱,一边笑。这真的是我看过最亲切Live了,さや的嗓音简单干净,却在充满无以伦比的音感,每一个听似信手拈来的发声都能够精准地敲击到音符并发出颤人心魂的尾音,一个字一个字的吐息,随性却深情地唱着每一句歌词,依然抑制不住的敲敲打打,像是在与这个小小的房间打招呼,用音乐和建筑交流着。除了「Baibaba Bimba」、「光輪」等成名曲之外,テニスコーツ还翻唱了邓丽君的「我只在乎你(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和上世纪七十年代山本コウタロー的出道曲「岬めぐり」。想特别推荐这首「岬めぐり」,相比原唱,テニスコーツ翻唱的版本更慢更抒情,さや的声音洋溢着浓浓的乡愁,唱完四句我眼泪就忍不住了,就说对这种昭和民谣没有抵抗了啦!

晚上回到酒店已经11点了,第二天早上7点起床吃完早餐就往SFC上海影城赶,取完票拍了张照片就是入场的时间了。8点到10点看的是新片The Fitzroy,一部2013年在Kickstarter众筹,2016年完工的小品电影(众筹页面)。影片以上世纪50年代的架空英国海岸为背景,讲述了在毒气笼罩的末日里,在一艘潜艇旅馆里发生的故事。影片的各种美术设定非常不错,戏剧式的夸张表演也算是一股清流,兼顾Cult元素和黑色幽默让整个观影体验十分欢乐。虽然小品电影格局不大,故事也不算特别,但男主角简直呆萌到鲜翠欲滴!(转折在哪里?)

第二部影片还是在上海影城的Love, Simon,两场之间间隔20分钟不到,刚好也就上一个厕所的工夫。很高兴LGBTQ影片也开始走起主流的清新喜剧风了,高校日常加插科打诨以及一些悬疑元素,都让这部影片洋溢着浓浓的既视感,但这并不是坏事,它标志着LGBTQ影片开始脱去特立独行的鲜明外衣,撕掉独立、地下的标签,开始对接主流的电影工业技术和主创阵容,开始让更多的人所接受。跟Black Panther和Get Out一样,有人把LGBTQ人群和女性、黑人归为好莱坞三大「政治正确」。没什么可说的,看看好莱坞电影体系中的女性、黑人和LGBTQ人群所占的比例,再对比一下主流影片中这三者所占比例,就能知道现实中的「政治」还并不够「正确」。目前,这三类人群开始在好莱坞占有一席之地,即便被一些人戏谑为「政治正确」,那也是他们努力发声抗议换来的,是他们应得的,同时也是远远不够的,弱势群体的平权之路还很漫长。特别讽刺的是,在好莱坞工业体系中更为弱势的黄种人却丝毫没有同理心,反而一边歧视其他弱势群体,一边嘲笑他们争取自己权益,看到人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之后还用「政治正确」四个字嗤之以鼻,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回到Love, Simon影片本身,它十分俗地传递了一个关于爱和做自己的普世价值观,虽然是一道炖烂的大杂烩,但在主流LGBTQ影片中并不多见。尽管男主角的家庭太过完美,尽管影片最终还有很多瑕疵,但能在国内的电影节看到这样的影片,能在电影院看到全场观众为男主角数度欢呼鼓掌,就足以点亮人心了。

虽然今年的上影节就在两部影片之后匆匆结束了,但特别满足。明年,明年争取多看几部吧!


テニスコーツ(Tenniscoats)演唱会门票票根和海报墙。


上影节市民手册和海报墙。


由于The Fitzroy目前只对众筹者放映,也没参加几次电影节,所以各大网站都没有评分……


事实上,Love, Simon的口碑还不错,IMDB评分7.8,Rotten Tomatoes新鲜度92%,Metacritic评分72,CinemaScore评分A+。

魔都六芒星之曼谷怪熊蕾恩

又到了一年一度上海国际电影节,因为是第二年抢票了,也算是有了经验,不再像去年那样提早半小时就起来等着,结果抢票App竟然意外的好用,除了一张乌菲兹美术馆的纪录片抢票失败之外,其余的影片都算是如愿抢到,而且位置还都不错。鉴于去年看了12部电影赶场到吐,今年片单剔了又剔,把网上有资源的基本都砍了,剩下8部,平均一天两部的节奏,而且影院不会再像去年那样涉及青浦什么鬼地方了,大多在中心区,所以跑起来还算比较轻松。

推荐几部值得一看的作品吧,满分推荐的「摇摇晃晃的人间」专门写了一篇,所以这里就不提了。

Brigsby Bear,布里斯比熊。在Cannes和Sundance都入围大奖的独立影片,还是最后时刻加入片单的,纯粹是因为SNL班底和Lonely Island出品的原因,结果竟然抢到了首映场。即便简介说的是故事的开头,但是影片的展开还是超出了预料,复古的布景和各种致敬元素都让影片洋溢着超现实的氛围,不过可惜的是故事到了中段就开始趋于平淡,从开脑洞回到了小清新的文艺路线,缺少更多的矛盾和冲突。不过,即便如此,这依然是一部很容易沉迷的好作品,这跟Kyle Mooney的表演有很大关系,由于特殊原因,要饰演片中背景的人物其实不是一件易事,稍微用力过猛或者不够火候就会显得尴尬,但是Kyle的表演却很有说服力,隐忍而充沛,真挚而开朗,将每一个本应很尴尬的笑容演绎到恰到好处。很难想到,沉溺于屎尿屁的喜剧咖们写起小清新故事来竟然如此纯粹和美好,干净得像个孩子。另外,Andy Samberg还在影片中客串了一把(www)。

Some Freaks,一些怪人。影片在美国各地的独立影展斩获了不少奖项,而且海报实在令人难以抗拒,结果依然抢到了首映场。影片讲的是两个怪咖的成长故事,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三个,而且说是怪咖,其实只是一只独眼,一只胖子,一只基佬的组合而已,怎么说都不算怪吧,最多算丑。总之呢,前两只毫不意外地在学校里被人歧视,然后走到了一起,作为两人共同的好友和远亲,配角基佬也加入了组合,三人的对话承担了影片几乎所有的笑点,一如很多独立电影一般,几乎是三句一噗哧,五句一哈哈,十句一哈哈哈哈哈的节奏……故事从罗德岛一直推进到加州为止都可以说是上乘之作,之后故事分为三条线并行,分别讲述了高中毕业后三人的不同经历,最终三人都无法融入他们想融入的世界,回到了一起。虽然后半段的思路不错,但说是三条线,其实也只是三个单一的故事而已,何况这三个故事中只有基佬的相对自然,独眼以及胖子线则有些刻意雕琢的痕迹,尤其是胖子线中对男神的描写尤其让人一头雾水,他到底什么鬼?不过,总体来说,多亏了三人演技和对话幽默火花还是让整部影片很耐看。

Lane 1974,兰在1974,在SXSW和Seattle都有上佳表现的独立影片,中文名让人一度怀疑是写了错别字,后来才知道把「蕾恩」翻成了「兰」,「蕾恩的1974」不是更好吗?简而言之,这是一部装着反嬉皮士精神内核的美式情怀片。根据北美影评人的说法来看,影片对于70年代美国的还原程度近乎完美。无论是布景,还是人物的表现,影片都有一股怀旧的质感,这种由内而外泛黄的颗粒感并不是那种「李雷和韩梅梅」式的恶俗,而是反思和纪念。故事没啥特别意思,像一段简单的公路片,记录了Lane一路与朋友、兄弟、父母的分别,平实到波澜不惊。在这些分别之中,影片着力描写了一些时代的痕迹,美得令人着迷,包括风景也包括萝莉。在短短79分钟中,影片集中刻画了主线,但旁枝末节也时刻充斥着对旧时代的反讽,仿佛在表达,我们怀念那个时代的美,但也揭露那个时代的丑。最终,小萝莉生存了下来,一如当时经历过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故事给了很多美国60、70后们强烈的共鸣,极具口碑。话说,人家美帝70年代的生活水平和我们的二十一世纪没啥差别啊真是过分!

Bangkok Nites(バンコクナイツ),曼谷之夜,这次看的第二部日片,第一部是「海辺の生と死」,忍不住再吐槽一次「海边」,那部影片节奏慢到令人发指,就是发呆能拍一分钟的慢,満島ひかり再美也没必要这么看。不敢妄自评断「海边」是否冗长,至少这种慢法绝对是艺术片的标配之一,只是实在欣赏不来。那是第一次在影院睡过去三次,醒来还有一小时才结束,为了让自己清醒过来,狠了狠心提前离场,而在此前,可视范围內至少有8人提前离场,简直是丧心病狂了。嘛,说回到「曼谷之夜」,三个小时的片长比起「海边」更令人敬而远之,而开场的一小时也确实不够紧凑,不是像「海边」那种静止的慢,但是主线剧情一直没有推进,倒是把几个支线剧情翻来覆去的咀嚼,也引得好几人离场。然而,剧情在推到男女主角前往廊开之后,整部影片突然仿佛脱胎换骨变成了一部精彩绝伦的泰国公路片一般。在廊开的部分可以说是影片最精彩的一段,廊开乡村的风景和风土人情都让人保持着高度的兴奋度,当然,这也得归功于摄影、音乐还是演员的自然表演上,尤其是泰国女演员Subenja Pongkorn生活化的演技无可挑剔。整部影片在中段之后明显提高了一个档次,其中夹杂著的对于殖民战争和所谓天堂的反思也让人印象深刻。导演意在描写曼谷繁华、在泰日本人和泰国红灯区的底层人生这一点无可厚非,只不过将几年来的素材一股脑儿扔进去舍不得剪注定会让很多人敬而远之,对于这样一部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好作品来说有点可惜,如果把前半段剧情删节掉一半,剪辑再紧凑一些的话,影片的冲击力也许会更强烈。


Brigsby Bear
IMDB: 7.6
Rotten Tomatoes: 91%
Metacritc: 67


Some Freaks
IMDB: 7.5
Rotten Tomatoes: NA
Metacritc: NA


Lane 1974
IMDB: 8.5
Rotten Tomatoes: NA
Metacritc: NA


Bangkok Nites(バンコクナイツ)
IMDB: 6.7
Rotten Tomatoes: NA
Metacritc: NA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