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纸瓦力」——一个微博ID的消失

2018年2月26日晚,微博「猴纸瓦力」炸号。有朋友微信问我是什么原因,往大里说,就因为前一天的事儿,往小里说,因为我转发了几条温和调侃以及略丧的Po文。没有必要在意我发了什么,这只不过是社区敬畏公权力进行的无差别自我阉割式攻击的一环罢了,放在整个社区,我也不过是这两天无数遭遇炸号网友的其中一位,沧海一粟,不足挂齿。

既然「猴纸瓦力」这个ID已经凉了,那么,有必要拟一份悼词,给「猴纸瓦力」,以及这个操蛋的环境。

「猴纸瓦力」这个号是2010年注册的。说起来特别有意思,这个号头一两年的内容大多也都是社会话题,包括发生在本地的2011年动车脱轨事件和钱云会事件,这算不算是有始有终呢(笑)。由于种种原因,2011年7月23日晚我在某医院见到了不少动车脱轨事件的伤者,也看到了紧急抢救室里惊心动魄的场面。凌晨4点回家的时候,路过了中心血站,看到了四面八方赶来的市民堵满了宽阔的车道,泪水忍不住涌出眼眶。这些点滴,也都曾经安静地躺在我的微博里。

2010年到2011年这段时间,之所以有很多关于社会话题的Po文,除了环境宽松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还有人人网和QQ空间这样的熟人圈子,不同的社交网络得以代表着不同人格,各自运转。慢慢地,随着转移到微博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也开始在这个号里发一些个人的东西。从2012年开始,我使用的社交网络就大体只剩微博了,闲言碎语、无聊吐槽,生活的碎片通过简短的文字和图片散落在时间轴上:偶尔画个画,听个歌,看个电影,会发上来,去了哪儿旅游,拍了照片,也会发上来,甚至连做了什么梦,都会发上来;与此同时,一些对社会话题的讨论,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样也经常穿插其中。有些人会说,你说这些社会话题有什么意义?我想说,社会话题之所以是社会话题,是因为人们可以讨论它们,无论在互联网还是日常生活。非要追究讨论社会话题有何意义,多少有些吹毛求疵,归谬起来,每一个用键盘打字的人都可以戴上「键盘侠」的帽子。对一些人来说,微博是追星的舞台,对一些人来说,微博是意识形态的战场,对我来说,这只是我生活一部分的记录,没有太多的意义。我不会花太多时间经营它,但在偶尔我想回看我的生活轨迹时,它也必不可少。所以我从来不曾删除自己的Po文,哪怕我能看出,这篇Po文很明显是在影射不堪回首的过去,以及与之相伴的喜怒哀乐。我珍惜这些经历,也珍惜这些情感的印记。

就这样,微博逐渐成为了我记录自己的镜子,很多时候,一些思索不经修饰就写了上去。然而随着环境愈发紧张,关于社会话题的Po文逐渐变得收敛,这也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但微博作为我记录生活的一部分,一些话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我有时会转发一些Po文,不再自己发声。这一习惯一直持续到2018年2月26日。

如果知道会被炸号,你还会发这些内容吗?我想我还是会的。这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丧,一些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这是在一个正常社会任何场合都不违法背德的言论。每当环境变得更差的时候,如果你能在首页刷到一两篇凌驾于意识形态之上,闪耀着人性光辉的Po文,得以不分对错地探讨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能做什么,那就像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温暖而敞亮。即便在一些历史卷土重来的时候,这些Po文依然能让人充满信念,即便在最坏的时代,也要心存人性,誓不推波助澜。

曾经,有亲戚质问我,为什么不用朋友圈。理由很简单,我想在有限的条件下看到更开阔的世界,认识更多有趣的灵魂。虽然我可以访问更多的网络空间,但我始终选择留在微博,因为在微博,我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有的,我们逐渐了解,有的,我还来不及认识。炸号之后,在微博上社交关系的隔断,是除生活片段丢失之外最遗憾的一件事情。有朋友劝我注册新号,但如果环境不变,记录的一切依然会被抹得一干二净,若要谨小慎微,掐着脖子说话,或干脆不说,只是哈哈哈买买买玩玩玩,那么开不开微博对我来说又有什么意义?还有人劝我直接开推,我也还在犹豫。不过,我始终坚信,有趣的灵魂,在任何地方都能相遇!

谢谢所有认识我的朋友!我们也许会有观念的差异,但是一定存在更多更珍贵的共同之处,感谢你们长期的关注,再见!

WeChatSina WeiboTwitterFaceboo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