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警和囚徒

标题有些耸动,不过只是想推荐三部电影,它们都是根据「斯坦福监狱实验(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改编,分别是2001年德国拍摄的「Das Experiment」,2010年美国翻拍的「The Experiment」,以及2015年美国再次拍摄的「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什么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我们来看看维基百科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解释:

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大楼地下室的模拟监狱内,进行的一项关于人类对囚禁的反应以及囚禁对监狱中的权威和被监管者行为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充当看守和囚犯的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其资助者是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

囚犯和看守很快适应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过了预设的界限,通向危险和造成心理伤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评价为显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倾向,而许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创伤,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实验。最后,津巴多因为这个课题中日益泛滥的反社会行为受到警告,提前终止了整个实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魔鬼撒旦。

实验内容

研究小组在当地报纸上征集志愿者参与监狱生活的研究,为期两周,志愿者每天能得到15美元的报酬(相当于现在的88美元)。有70名应征者被招到斯坦福大学面试,接受一系列心理测试。这70个男人都与美国大学生年纪相约。其中24名被认为非常健康、正常的人被选中。他们绝大部分都来自中产阶级。从24人中间随机抽出一半,让他们饰演监狱的看守,余下的一半饰演囚犯。志愿者们都说他们更愿意饰演囚犯,部分是因为他们无法想像自己毕业后会去做看守,但他们可以想像自己是在坐牢,并以为可以从这一经历中学到一些东西。志愿者们还被告知,如果被分派去饰演囚犯,他们可能会被剥夺公民权利,并且只能得到最低限度的饮食和医学护理。那些将饰演囚犯的人被告知在某个周日等在家里。在那一天,令他们感到吃惊的是,他们被真的警察「逮捕」了,随后被带到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地下室的模拟监狱。

第一天,大家还相安无事,但「囚犯」第二天便发起了一场暴动,撕掉囚服上的编号、拒绝服从命令、取笑看守。津巴多要求看守们采取措施控制住局面,他们照着做了。他们采取的措施包括强迫囚犯做俯卧撑、脱光他们的衣服,拿走他们的饭菜、枕头、毯子和床、让他们空着手清洗马桶。最后局面完全失控。

在第六天,当津巴多的同事克莉丝汀(后来成为他的妻子)受邀来到实验场所进行观察。 克莉丝汀对于这项实验的道德进行了质疑。 津巴多停止了实验。

结论

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做出可怕的事情。「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两组人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不到两个星期之后,他们之间已经变得没有共同之处了。」尤其显著的是,囚犯们怀疑分组并不是随机的,他们认为看守的个子比他们高;其实两组人的平均身高是一样的。

津巴多试图用他的实验解释很多问题,包括飞行事故、人在面对恶行时的无动于衷、护士对病人的不当处置以及自杀式袭击者和恐怖分子的行为。由于对自己角色的认识,护士会过度服从医生的安排,哪怕明知医生开出的剂量远远大于规定的剂量;有四分之一的飞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于副机长过于服从机长的错误判断。

津巴多虽然强调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但他乐观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们同样能够顶住压力,英勇地违抗「路西法效应」。先是承认自己的错误,最后是拒绝为了所谓的人身安全而牺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够反对任何不公正的制度。他举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麦卡锡主义、种族隔离、反对越战的人。

有一个问题是,当津巴多说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虐囚的士兵是为了获取反恐所需的情报,恐怖分子是为了民族解放,在他们的同仁眼里他们也是道德英雄。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善和恶之间的冲突,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

来源

2001年德国版和2010年美国版可以归为一类,两部影片的剧本都是根据意大利作家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改编的,后者还是翻拍自前者;而2015年美国版则是根据实验策划人Philip Zimbardo的著作改编,因此也成为三部作品中最接近事实的一部。

Mario Giordano的小说版本对于实验发生的年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以及实验中后期的部分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在小说版本中,实验发生在当代,参与实验的参与者是社会人,实验中后期「看守」和「囚犯」之间发生了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造成了人员伤亡。而根据Philip Zimbardo的著作,实验发生在1971年,实验的对象是大学生,实验中后期没有发生极端暴力事件和「囚犯」集体越狱反抗事件,最终实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虽然2001年德国版和2010年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但是在细节上也有很多分歧。美国版对于实验过程的描写没有涉及到实验策划者,实验策划者除了实验一开始的讲解之外,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也没有介入到实验中去。而德国版对于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少量介入实验,在后段,实验策划者也成为了实验牺牲品,受到了「看守」的暴力对待。2015年的美国版本也对实验策划团队有大量的刻画,实验策划团队较多的介入实验。

此外,由于2001年德国版和2010年美国版都改编自Mario Giordano的小说,因此影片中有大量戏剧化元素,包括加入女主线的描述(2010年德国版是女主的救援,2010年美国版是男主对女主的记忆闪回),包括男主角与「看守」的矛盾冲突(2001年德国版是男主为了取得新闻素材刻意激化矛盾,2010年美国版则刻画了黑人「看守」Barris的心理阴影),包括「囚犯」中弱势成员的死亡对于推进矛盾的影响(2001年德国版是杂货摊摊主,2010年美国版是漫画家)。

而2015年的版本,没有特别突出的主角或者有多个突出的主角,而所有实验参与者则更趋向于「心理正常」和「行为正常」。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不管实验过程本身是否科学,「斯坦福监狱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大致就是:正常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不自觉的作恶。在没有「囚犯」刻意激化矛盾下,在自身没有心理阴影下,「看守」在权威的诱惑下会不自觉的作恶,这才是实验真正的结论。而根据Mario Giordano小说改编的2001年德国版和2010年美国版则弱化了这一结论。

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美国版虽然在对实验过程的描写中最大程度的呈现了实验结论,却在最后的采访片段中做了削弱:一位较疯狂的「看守」承认,自己心中也有个小实验,想知道「囚犯」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因此刻意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这一点强调了「看守」实施凌辱的主观动机,弱化了实验的客观结论。而事实上,根据所查的实验资料和结论,「看守」实施凌辱是自然而然的人性导致,而非刻意为之。

此外,2015年美国版还抛出了另外一个人性议题,也就是最后的采访过程那位较疯狂的「看守」所说的,正常人究竟在遭受到什么程度的凌辱下才会反抗。2015年美国版中,「囚犯」在绝大多数时间对于「看守」的凌辱都是默默承受的,即使有人崩溃,也没有将矛头强烈的对准「看守」。相信看过这个版本的观众都对此不太理解,相反觉得2001年德国版和2010年美国版「囚犯」的集体反抗似乎更可信一些。但事实上,结合实验报告,2015年美国版对实验中双方行为的描写更加真实。也就是说,在某一特定规则下,正常人对于看似不人道的凌辱,大多采取的是纵容和忍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导致「看守」凌辱升级的另一个原因。

总体来说,2015年美国版更接近真实,「看守」的凌辱和「囚犯」的忍受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更让人觉得压抑,最终也没有一个宣泄的出口,因此对人性的拷问也更加深刻。2001年德国版和2010年美国版都在实验过程中描写了「囚犯」或「看守」某些偏激行为的主观动机,让人觉得情有可原,最后「囚犯」的集体反抗也为观众压抑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从而弱化了实验本身对人性的拷问。而2010年美国版对实验本身的抨击性最强,比如实验策划者在看见暴力事件后也不终止实验,以及男主角声称要起诉实验策划者等(2010年德国版其次,2015年美国版洗得最白)。

2001年德国版和2010年美国版由于加强了人物的刻画和戏剧冲突描写,影片的感染力更强,视觉冲击也更强,尤其是2001年德国版的剧情推进(包括多线推进),从抛开实验事实的角度来看,还是很有说服力且很震撼的,比如实验策划团队成员也被实施暴力等。在剧情上,2010年美国版的剧情稍显薄弱,女主的闪回也完全成了鸡肋。不过,个人认为,2010年美国版中Adrien Brody和Forest Whitaker的演技还是不错的,片头也很意味深长。

最后贴一下三部影片的相关评分,在观众心目中,2001年德国版评价最高,而在影评人看来,2015年美国版口碑最佳。至于2010年美国版,AB的Body倒是值得一看,虽然其他两个版本腿玩年……(喂喂!)


Das Experiment (2001)
IMDB: 7.8
Metacritic: 60 (critics) / 7.5 (users)
Rotten Tomatoes: 72% (critics) / 88% (users)


The Experiment (2010)
IMDB: 6.4
Metacritic: NA (critics) / NA (users)
Rotten Tomatoes: NA (critics) / 49% (users)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2015)
IMDB: 6.9
Metacritic: 67 (critics) / 8.1 (users)
Rotten Tomatoes: 83% (critics) / 77% (user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